精英主义:卢卡奇革命理论的背后
——基于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分析

2021-11-24 13:16张学文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主义

张学文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精英主义作为一种基础理论,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有诸多分支,其内容和特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尽管精英主义理论家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其最基本的观点是少数精英占据社会顶层的位置,政治精英掌握权力,占统治地位。本文研究的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革命理论,因此主要借助政治学上的精英民主理论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学者邵宇、高小兰结合传统精英主义与现代精英主义理论家们的思想,把精英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三点[1]:第一,认为社会精英尤其是统治精英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第二,对大众能力的普遍不信任;第三,仅从工具价值看待民主即只将民主看作一种工具。对照这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社会革命中无产阶级和党的论述就表现出了一种精英主义倾向。

一、卢卡奇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设想:职能精英化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承担着拯救人类命运的历史使命。他通过说明在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结构中,出现了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而物化意识侵蚀无产阶级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批判精神,失去了革命性。卢卡奇认为,只有总体性辩证法才能使无产阶级突破物化意识的遮蔽并理解社会现实的总体性,从而意识到无产阶级自身是社会和历史演进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肩负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因此卢卡奇强调:“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2]129然而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无法自发地获得无产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内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因此他将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关键环节寄希望于党,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现实形态就是党——“它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支柱,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良知”[2]94。在卢卡奇看来,党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将所掌握的真理传播到自发的群众运动中,从而使真理成为自由自觉的行动。然而党的真理从何而来?党为何能够成为无产阶级意识的正确表现?卢卡奇将真理的来源归结为像马克思、列宁这样的革命领袖,而党是觉悟了先进意识的无产阶级所组成的先锋队。那么革命领袖和党员这群少数精英是如何产生的,卢卡奇并没有做具体说明,似乎就只是预设了他们的存在。这一点类似于传统精英主义理论中帕雷托、莫斯卡等人也预设了精英具有天生的优越性。基于这样的预设,卢卡奇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拥有关键的能力——掌握正确的阶级意识,并且对自身有着很高的伦理要求[3]。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与传统的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对自身、对组织成员的要求也即纪律。卢卡奇在书中写道:“共产党的纪律、每一个成员无条件的全身心的投入运动实践,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唯一可能途径……这种纪律只能作为革命阶级的最觉悟部分即先锋队的自由的和有意识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出来。没有这个阶级的思想前提,它不可能实现。没有每个党员对整体性格和党的纪律之间的联系的至少本能的理解,这种纪律就必然蜕化为一种物化的和抽象的权利义务体系,党就会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政党类型的组织状况中。”[2]41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这样设想:一旦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党员不能完全符合这样的要求,就不能领导革命,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意识的支柱。那么从逆向推理可得,在卢卡奇看来,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党员就必须、已经符合了这样的要求,遵守了革命的纪律。他这样理想化的党组织区别于无意识的无产阶级,实际上类似于具有崇高品质的精英阶层区别于大众。

在传统精英主义理论中,社会精英正是凭着无与伦比的才能和品质才获得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中,卢卡奇虽然一直强调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但显然是将无产阶级政党视为更具能力和品德的那一少部分人的组织,并且承担着十分关键的任务。这样的相似,很难让人不把党视作是社会精英的集合。

二、卢卡奇对无产阶级群众的态度:能力和意识的双重不信任

如前所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不成熟的,他们仅靠自身是无法摆脱物化意识的影响、无法获得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的。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独立地和负责任地采取行动的实践和传统”。他在书中多次批评了卢森堡高估了无产阶级群众内部的自发组织能力,认为卢森堡是抱有一种有机的、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幻想:“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由此必然产生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因此日益临近的革命群众斗争时期,会以社会和历史的必然性激起无产阶级的自发群众行动。”[2]394然而卢卡奇认为,实际中的革命是不可能具有纯粹的无产阶级性的,一方面是因为还有其他的阶层(如小资产阶级、小农阶级等)参与进来,这些阶层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性,他们可能起推动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无产阶级仍然受资产阶级的影响,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意识形态危机,这使他们的革命态度无法坚决,还容易出现机会主义和反革命的倾向。因此卢卡奇对自发性的群众运动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而这种不信任实际上是对无产阶级自发、能动地参与社会革命的能力的质疑。

卢卡奇对无产阶级的这种不信任还体现在他关于自由的论述中,他认为无产阶级群众内部是孤立的、冷漠的。在《组织问题与方法论》一文中,卢卡奇在阐述自由王国与共产党的关系时指出:“因为现在活着的人们的‘自由’是由于本身被物化、又使人物化的财产而孤立的个人的自由。这是一种与其他(同样孤立的)个人对立的自由。一种利己主义、自我封闭的自由,一种把团结和联系至多只看作不起作用的‘调节思想’的自由……孤立的个人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或内在气质而可能获得的这种自由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关心……”[2]407-408在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卢卡奇明确的观点:被物化了的人们,在物化意识的笼罩下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个体只是追求各自的自由,对他人持一种冷漠态度;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自由是建立在他人不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在意志自由对立、冲突的个体之间,集体意志自然也无法形成。那么人类真正的自由该如何实现?卢卡奇将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认为党就是那个能够自觉意识到自由王国并为之实践、不断探索的集体意志。在这样的论述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个体自由,勾画出了一种冷漠自利的大众形象;而党正好与之相反,是对自由王国有意识的先进精英。

立足于物化理论,卢卡奇思考革命问题和历史发展时,体现出了对无产阶级内部自发组织能力的不信任,对冷漠、不团结的群众无法形成集体意志的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精英主义者对大众“软弱无能、缺乏责任感”的设想。

三、卢卡奇对民主的看法:仅作为工具而非价值追求

卢卡奇在书中并没有明确地阐述过他的民主理论,直接关于民主的论述也不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无产阶级不信任的态度上得到解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书中找到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发现他对民主的设想。例如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的卢卡奇对无产阶级群众的看法——孤立、冷漠的大众无法形成集体意志,这一点就与精英民主理论家熊彼特的观点极其相似。熊彼特也认为大众内部由于要求和价值观的差异,是无法形成共同目标或在具体事件上形成一致看法,因此作为经典民主理论落脚点的“公益”和“人民意志”只能是抽象的、不可能存在的。而熊彼特正是基于这样的论证,发展了他的精英民主理论。民主在他看来不应该是追求大多数人的统治,而只是一种用来投票选出精英来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那么卢卡奇是如何看待民主的?我们或许可以从下面这段论述中得到答案:“正是因为党力求达到客观革命可能性的最高点——而群众的暂时愿望往往是这点的最重要部分、最重要象征——它有时不得不采取与群众对立的立场;它必须通过拒绝他们现在的愿望来向他们指明正确的道路。它不得不指望,只是在事后,只是在经过许多痛苦的经验之后,群众才会理解党的观点的正确性。”[2]42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意识和群众的庸俗愿望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卢卡奇并不主张让群众自己做出决定,而是坚持由无产阶级政党来做出决策,并强制群众接受。他的立场背后是这样一种逻辑:只有无产阶级党才能掌握真理并认清形势,做出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正确决定,而被物化的群众没有这种能力;这样的过程看似违背群众的愿望,但这违背的只是暂时的眼前的利益,最终的结果会保障人类整体的利益。而在经典民主理论中,民主意味着多数人实行统治、做出政治决定,是一种力求实现的价值目标。如此看来,沿着卢卡奇在这段论述中的思路看,民主对他而言并不是最终的价值目标。

概括说来,卢卡奇在书中推崇的是一种代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4]。他基于对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群众在阶级意识水平上的显著差距的设定,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能获得革命的领导权,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中掌握政治权力,是因为党是真正无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党的行动以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可以看出,在卢卡奇眼中权力的合理存在是通过其目的和效用来论证的,而不是权力发生的进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决策程序的正当性)。也就是说他认为权力的合法性在于结果的证成性,而不是程序正当的道德基础。立足于这样的观点,卢卡奇不会赞同经典民主理论中所追求的大众参与的直接民主,但也并不必然倾向于精英民主理论,而是主张让无产阶级政党来代表无产阶级并自上而下地赋予其民主。这样一来,民主也只能是作为一种革命动员的方式和手段。然而这样的民主构想,实则也是一种未能脱离精英逻辑的产物。

四、总结和评价

对于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英主义倾向,我们应该辩证地去认识。首先,要充分考虑它出现的动机和目的。青年卢卡奇有着反资本主义的情怀和革命的热情,在对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思考中透露出一种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他通过对比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在西欧的失败,从物化现象出发,将革命的成败与否归结于无产阶级意识成熟水平。因此卢卡奇才会如此推崇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他希望通过如此一个统一、有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去唤醒无产阶级群众的阶级意识,从而培养出自觉自省的成熟的革命主体。出于对群众被物化的担忧,他又不相信群众的判断和意愿,因此强调要让无产阶级政党来代表群众,替他们做出符合利益的决策。我们不难发现,卢卡奇的立场始终是坚持站在无产阶级群众这边的,他构建的理论也是力求为革命服务的,这一点无可辩驳。其次,要看到的他的这种精英主义倾向,在当时的革命现实中,在某种程度上是适应了在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党的自身建设与动员群众的政治宣传的作用。因此,不能一味地否定卢卡奇的这种精英主义倾向。

卢卡奇的革命理论背后的这种精英主义有可能走向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强调领袖和党的作用会造成个人崇拜,伤害民主建设。尤其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之后,这样的精英主义倾向的危害便会更加严重,苏联后来出现的问题便是现实的案例。而在看到卢卡奇关于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出现的精英主义倾向,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国家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倾向,如何推进党的统一领导与人民群众自主参与的民主制度的建设。而这也是我们国家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的学术界共同努力去完成。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主义
身体消费、超现实欲望与内爆都市:《金钱——绝命书》中的物化书写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近光灯主义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