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学生适应性探究
——以A校转入L专业学生为例

2021-11-24 13:16任一帆吴建勇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工类人际适应性

任一帆 吴建勇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转专业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必要制度。随着高校转专业学生基数越来越大,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的学习生活适应性问题逐渐引起注意。对于转专业大学生来说,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体系,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

现有研究对转专业的原因[1-4]已有较多分析,发现职业考虑与学习兴趣是转专业的重要原因。对于转专业学生适应性,现有研究多从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两方面考虑,因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转专业学生在这两方面不存在适应性问题[5],有的学者认为,转专业学生在学习或人际方面存在问题[6-7],更多的学者认为,转专业学生在两方面均存在问题[8-10]。然而,很少有学者讨论转专业学生在适应性上存在的差异。

转专业是所学专业的转换,转专业前后专业及环境的不同,势必对转专业学生各方面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以A大学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照转专业前的学科背景对学生进行分类,通过网络问卷发放,从学习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两方面探究转入L专业的不同学科背景学生适应性差异,以期提出相应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A校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所有学生为对象,研究数据来自L专业所在学院官网。通过对数据搜集分析发现,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人数整体稳定,2017年为20人,2018年为19人,2019年为26人。

分析发现,转入L专业学生分别来自12个的学院,根据A校学部分类及各专业大一学生学习情况,将全部学生分为3个大类:以与农业相关专业为主的大农类,包括动物科技学院、渔业学院、草业院、园艺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学院,共计22人,占33.8%;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类,包括工学院,共计25人,占38.5%;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的社科类,包括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共计18人,占27.7%。L专业属于社科类。

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学生在三大类中分布较为均匀,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达到38.5%,社科类最低,为27.7%;理工类学生来源较为单一,均为工学院转入,大农类学生来源较复杂,分布在各个大农类学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针对转专业学生特点和L专业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收集、学习适应性(专业兴趣、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等)、人际适应性(人际参与、人际合作、人际交流等)、问卷总结四部分,题目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

研究小组在2020年5月6日—28日分别向2017—2019年转入L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截至5月28日,共发放66份问卷,回收65份,回收率为98.48%;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达100%。在完成问卷回收后,运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转专业原因

对于转专业的原因,从“对原专业”“对L专业”两个角度探究。对于原专业来说,“原专业学科实力不强”“对原专业不感兴趣”“原专业找不到好工作”是转专业的主要“推力”,选择比例分别为44.6%、38.5%、33.8%;对于L专业来说,“L专业是学校优势学科”是转专业的主要“拉力”,89.2%的同学选择了这一原因,也有32.3%的同学选择了“对L专业感兴趣”。由此可见,对原专业的“不感兴趣”和“就业担忧”是转专业的主要动力,而L专业的学科实力则是转专业同学选择的主要依据。

分类统计后发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对原专业的认识也有不同。对大农类学生来说,“对原专业不感兴趣”和“原专业就业压力大”是转出的主要原因,而对于理工类和社科类学生来说,“原专业学科实力不强”是占比最大的原因,这与A校的学科特色关系密切。

(二)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

1.转专业学生总体特征

对于L专业的满意程度问题,转专业同学对L专业的兴趣较高,72.3%的学生表示对L专业有兴趣,61.6%的学生认为L专业符合自己的预期,61.45%的学生选择继续读本专业硕士,深造意愿较强烈。对于L专业的方法探索问题,67.7%的学生和53.8%的学生认为L专业老师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与之前有差异,但都已经适应。对于投入学习的时间问题,72.3%的学生转专业后学习投入时间增多,20%的学生与以前基本相同,而“课程变多”则是主要原因,占85.1%。对于补修的课程,87.7%的学生表示补修课程“增加期末备考负担”,47.7%的受访学生表示“增加平时生活负担”。从学习情况来看,转专业后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的学生较少,仅占9.2%,成绩少许进步、基本持平、反而更差的学生比例接近,而期末考试科目过多则是影响成绩最大的因素。对于srt参与情况良好,仅有极个别学生未参与,其中35.4%的学生任组长。

2.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学生适应差异

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同学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大农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社科类学生科研表现较好,理工类学生整体适应性一般。

对大农类学生来说,转专业后成绩进步的比例高,学习态度更为积极,直接就业的意向较高;对于社科类学生来说,在srt科研中担任主持人的比例最高,深造意向最高,平时学习较认真,而补修课程对其影响也较小;理工类学生转专业后对L专业兴趣较低,学习时间增加的比例低,学习状态变化不大,而成绩退步比例高,进步比例低。

(三)转专业后人际适应性

1.转专业学生总体特征

转专业学生对于学生组织或社团、班级干部的参与度达到36.9%,整体参与情况一般,不参与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太忙”,占63.4%。对于班级活动,只有29.2%的同学表示经常参加,整体参与率较低。转专业同学中46.2%的学生和转专业学生组队较多,49.2%的学生与老师基本无除上课外的交流,可见转专业学生新专业的学习合作情况分化明显,有一半的学生合作情况较差。无论是否换宿舍,转专业学生与舍友的相处均正常,或比以前更好,而对新同学,55.4%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大家是普通同学关系,2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几个特别好的朋友,其中,转专业同学更愿意与同为转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交往。

2.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学生适应差异

不同专业背景转专业同学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社科类学生组织参与度较高,理工类学生参与度较低,大农类学生并无突出特点。

社科类同学转专业后更喜欢参加学生组织或担任班干部,其参与学生组织(61.1%)或班级干部(55.6%)的比例较高;理工类学生,转专业后参与班级活动的意愿较低,与老师互动交流的比例也较低。

(四)转专业学生适应性分析

1.总体呈现“力不从心”的特征

从总体上说,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呈现“力不从心”的特征,尽管对L专业的兴趣、深造意愿等较高,对L专业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适应,但由于补修科目和期末压力大,在学习时间增加的情况下成绩仍有下滑;在人际适应性上,受学习的影响,转专业学生的各项活动参与率不高。由于社交圈变了,转专业学生与同为转专业同学的交流最多。

2.不同学科背景转专业同学存在差异

大农类学生在大一所学知识与L专业差距较大,转入后会遇到一定的课程学习和认知转变的困难,但整体学习较努力,进步较大,且转专业后未换宿舍,因此人际关系较为稳定。

对社科类学生来说,L专业也为社科类,其大一所学知识与L专业有相似之处,课程有重合,转入后补课压力小,学科知识衔接好于其他两类学生,科研表现较好;由于转专业未换宿舍,人际关系也较稳定;可能由于社科类学生本身的特征,他们对组织和班级事务参与度较高。

理工类学生大一所学知识与L专业差距较大,转入后会遇到一定的课程学习和认知转变的困难,学习兴趣和成绩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理工类学生(工学院)所在校区的整体学习环境与本部不同,影响因素较多。同时理工类学生(工学院)由于校区变了,人际关系也有较大改变,尽管未受到宿舍问题干扰,但对于陌生的环境也需要适应。

三、建议与对策

(一)对学生个人

1.审慎做出转专业决定

在转专业原因中,“原专业学科实力不强”“对原专业不感兴趣”“原专业找不到好工作”是转专业的主要“推力”;而选择L专业的原因大多是该专业的学科实力强,可见并不是对L专业本身感兴趣。由于并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部分学生转来后发现和自己的预期并不一样,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兴趣降低,产生种种不适应。在转专业之前,一定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审慎做抉择。对于学科跨度比较大的学生来说,从理工类或大农类转入L专业,要清楚自己究竟是因为不适合原专业,还是单纯地追求新专业的学科实力;要想明白新专业究竟适不适合自己,转入新专业后竞争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大于转专业的收益。

2.合理安排转入后的学习生活

L专业转专业门槛比较高,很多学生大一时是各专业的佼佼者,转入后,以为完成任务了,大一下学期学习并不努力,后来无法进入状态;在学习上有较大的补课负担和期末考试压力,在人际关系上面临社交圈的转变,激烈的竞争使学习与生活不再像大一时轻松,产生了种种不适应问题。在转专业后,应对转专业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以为转专业成功便完成了任务,更不能在学习上松懈,而是要摆正心态,做好心理准备,并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直面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二)对转专业管理

1.合理安排课程补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课程补修导致的期末复习压力是转专业学生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对于转专业同学来说,由于大一课程缺失,转来后需要补修课程,少则6门,多则10多门,课程分散在大二至大四的时间。L专业期末考试本身就存在“门数多、密度大”的特点,补修课程无疑加重了考试负担。建议对转专业学生课程补修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转专业录取时间,并在录取后调整学生培养计划,将补修课程分散化、提前化,减少转专业学生的补修压力。

2.关注转专业学生集体融入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转专业学生的人际融入会从大二的“不熟悉”慢慢变成大四的“相对熟悉”,但整体来看,“转专业”这一标签将一直跟随转专业学生。尽管人际适应问题并不严重,但转专业同学班级、学生组织等参与度整体不高,与新同学的熟悉程度有提升,但程度有限。可以适当关注转专业学生的融入问题,通过集体活动、辅导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消除隔阂,使各方关系和谐,解决其人际适应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新集体。

四、结语

“转专业”是本科学习中的重大选择,“转专业学生”也成了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转专业学生来说,转专业成功后的适应问题往往更值得关注。对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来说,转入学科相似的专业后,在学习上衔接更加紧密。对于所有转专业学生来说,都存在并不太严重的人际适应问题。

在问卷的最后一题中,大家对“再转一次”的选择分化比较明显,60%的学生表示仍然会转入现专业,而其余的40%则表示不转或去另一个专业。在做出转专业决定前,要慎重考虑是否必要,不盲目跟风,也要意识到转专业后面临的问题;在转专业管理上,对转专业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也有利于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理工类人际适应性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搞好人际『弱』关系
数说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