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姣姣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选择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其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其感染熏陶的作用,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类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社会阶段,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生产利益。恩格斯说过,“人们不自觉地,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的实际关系中开展生产和交换,获取经济关系中的伦理观念。”[1]这个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品德观念和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了。马克思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2]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外界环境是可以创造人类世界的,具有改变人的作用,但是,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改变客观环境,创造出新的环境和新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环境及其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该选择、利用、创造出适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孔子强调人的品德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人际关系环境作用下,通过不断向身边人学习逐步形成的。孔子倡导“近君子,远小人”,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主张要同身边优秀的人交朋友,随时随地向身边的益友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荀子认为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强调人的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结果。环境对人有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作用,要学会合理取舍,选择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并主张教学方法要紧扣学习者这个中心,让孩子按照自身的兴趣、特点学习。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儿童的思维是在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成熟的,各种能力也不断提升,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思想品德的培养与环境是分不开的,人们良好的行为和思想是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时代,孩子看到的每件事、接触的每个人、听到的言语,都是一种教育,都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必须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前提,清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为构建良好社会环境、为孩子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各种传媒输出的信息量大且鱼龙混杂,让人眼花缭乱,有些传媒甚至为求一己之利,跨越道德底线,传播一些虚假、庸俗、暴力等垃圾信息;大众传媒良莠不齐,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在网上,人们没有了约束自己的外在力量,从而出现了很多“键盘侠”,他们不用担心被别人认出,失去朋友;不用担心得罪别人,为所欲为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这很容易引起一部分人道德意识和观念淡化,因承受不了“网暴”的压力选择轻生的人也不在少数。青少年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抗干扰能力不足,自制能力弱,受负面信息影响极大,不利于形成正确认知结构和思想观念。
如今,大多数的父母“唯分数论”,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好坏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很容易让孩子“高分低能”。有的父母因为子女达不到预期要求,便采取棍棒教育方式,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温室之中,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中,父母觉得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善。首先,教育目标呈现功利化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大家虽然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认真贯彻还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学校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条地传授知识,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没有深入挖掘学科中的思想性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生的学习风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再为了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品质而学习,而是将学习与能否得到父母的奖励相联系,与能否带来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挂钩,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
大众传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大量受众的一类传播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来达到的。
第一,大众传媒要主动承担起提升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展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应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红色网络”的教育阵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网络道德,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引导网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平台,引导青少年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
第二,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大力宣传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网络主体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让学生了解哪些言论是被禁止的,哪些是值得宣扬的,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违法行为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大力净化网络,避免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侵扰,帮助青少年形成与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相契合的思想品德。
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情感的感染性更深刻、持久和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环境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因此,优化家庭环境也应该从父母这方面入手。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三观和综合素质会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因而父母不能采取口头说教,用权威命令逼迫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是要将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转化成日常的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的威信,为孩子树立榜样,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是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要有素质教育观念,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孩子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成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使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锻炼,“吃得苦中苦”,绝不娇惯放纵孩子,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要运用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严慈相济,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多采用鼓励、沟通、引导的方式,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与爱护,有利于孩子健康长远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环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小环境。
首先,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等,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民族文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其次,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创造以育人目标为基础,营造整洁、舒适、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外部条件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为提高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聚力,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借助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符号,展现校园文化内涵。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次,要培育新型人际关系。学校中存在各种人际关系,与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激励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诉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乐于助人、宽以待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
最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认真备课,优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大力开展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志愿活动、学习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形成紧张、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美国学者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3]。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承认并尊重同辈群体,重视并积极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的思想觉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社会主流意识保持一致。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同辈群体文化的分类指导和筛选。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呈现出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差异性特点,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分类指导的责任,帮助青少年筛选群体文化,鼓励同辈群体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遏制糟粕文化的传播,为他们营造良好健康的同辈群体文化环境。同时,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共同促进同辈群体健康发展。为青少年在轻松、自由的同辈群体中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让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最终目的,同辈群体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育的方向和目标。青少年正处在“拔节孕穗期”,他们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身边环境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必须从大众传媒、家庭、校园文化和同辈群体等方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