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问题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1-11-24 12:28孙玉婷
现代交际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能力意识

孙玉婷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00350)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当前,作为高校管理核心的教育管理仍然将重心放在课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如何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切实加快教学管理改革,是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教育不足

首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因为教育方式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的特征、接受能力与学习基础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缺乏个性差异与创造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1]应试教育不仅限制了人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延伸地带。应试教育急功近利,强行淘汰所谓“不符标准”的学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遑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了。[2]其次,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从表面看,这是大学生不适应社会变化、不能满足社会长远发展需求而导致的;其实这是高校功利性强、范围过窄的专业教育、文化熏陶欠缺导致的,而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是其最突出的表现。[3]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技术与工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只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很难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水平所决定的,而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所欠缺的。

(二)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教学管理体制存在滞后性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应试教育色彩突出,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缩影和延伸,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都必须按上级行政命令行事,没有管理自主权,采用刚性管理模式。

2.教学管理内容存在单一化

现代教育理论显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本质在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忌将教学局限于课堂、校园内。因此课外创新活动、实践活动都应该体现师生的互动,应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各高校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随着创新型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管理应凸显创造性、主动性,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应当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通过人本化管理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进而革除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从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能够将学生这一有生命力的个体从其个性、感情及思想等层面解放出来;因此,应始终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变化和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高、创造力强的人才,凸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4]高等教育应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管理改革工作的始终,作为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体系的思想导向。

2.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存在于大学生个体中,需要教师去发现、挖掘和升华,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其创新意识。但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有实践做支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创新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应加以重视,在公共课上将创新理论贯穿于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开设专门的创新理论课程,启发、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增强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应研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及时学习新思想、新技术,尤其要更新教育质量观念,主动适应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制。[5]

(二)优化教学管理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具有导向作用。随着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优化教学管理目标是当前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部分,对其他管理活动有着促进与制约的作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割除传统同一化、单一化的弊端,采用多元培养模式,构建彰显时代特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加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比重。[6]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将创新能力视作主要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积极发挥高校教学管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培养更多创新意识与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三)创新教学管理内容

要想通过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教学管理内容,尤其要从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管理和管理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7]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创新教学过程管理

首先,制定柔性的教学计划,打破传统刻板且单一、刚性为主的模式;其次,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注重以创新课程体系的方式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再次,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化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率与水平,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最后,要侧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变传统的单一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2.优化人力资源

新形势下,要想通过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注重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即配置创新型教师。首先,提高教师准入门槛,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学历高、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充实优化教师队伍。其次,加强教师再教育工作,引导教师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活动。[8]再次,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注重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最后,优化教育管理方法,鼓励全体师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活动,实现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同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程渗透人文关怀。

(四)创新教育管理组织形式

1.加强内外课堂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密切相关,但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生个性发展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注重发挥课外对课内教学的拓展延伸作用。首先,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的海量资源来了解掌握前沿科技知识,有效弥补课内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不足之处。其次,要增加课外学习比重,实现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采取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加强专业教育、突出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注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各种读书报告活动,及时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信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学习主体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最后,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申报课题,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大量的教学实践显示,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参与科研活动是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保证。

2.促进校内外联合培养创新能力

为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校应遵循开放性、探究性原则,有目的、有秩序地开放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机制,与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与当地学术机构、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创新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打造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各高校也可抱团发展,互相构建教学管理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教师进行学术互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不同院校学生学分互认,通过稳定的合作沟通,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五)实现成绩评定统一化、个性化的结合

个性化、统一化并非相互对立和冲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考核评价时,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高考试形式的针对性

就统一化目标而言,采用程序化、标准化的考试形式是较好的选择;但这种方式违背了个性化的目标要求。基于此,要想有效避免矛盾冲突,就必须创新考试形式。对于演算复杂、逻辑性强的理论课程,可采取程序化、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重视考查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人文类的基础课程,可以口试为主、开卷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对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可结合课程性质,选择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总之,可以口头表述的,尽可能采用口试的方式;无法口头表述清楚且应用性很强的,可采用实践操作、论文、调研报告、研究报告等考试形式。对于有双重要求的课程,可积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思维能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的前提是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应注重采用个性化与统一化结合的教学目标、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对于那些无法运用统一标准衡量的内容,应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合的考核标准。这对教师的责任感、职业道德、个性化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考核评价中客观、具体、公平、公正,才能通过高质量的考核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优化教育管理目标、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创新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及实现成绩评定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快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不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创新能力意识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