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对策

2021-11-24 12:23:46郭松月
创造 2021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郭松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受到趁“改革之风”进入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屡次遭受批驳,但从未偃旗息鼓,其生命力之强远超想象。

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及其在中国“兴妖作怪”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整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对典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钳制是必定且持久的。因而前者会不断包装成各种形式来攻击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从国际层面来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爆炸性大事使得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地位骤降,甚至遭到质疑。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梦寐之求,故其趁机抛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系列言论来混淆视听,妄想以此彻底击溃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正是这些心怀叵测之人用来污浊甚至使中国意识形态变质的道具。它不是本来就有的,但却是不容小觑的。从现实国情来看,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打破封闭的旧路子、走上开放的新大道,思想的大门也越开越大。这势必造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局面,给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中,难免面对不熟悉的未知领域,这成为图谋不轨者利用党某些方面的不“老练”来挑衅党内团结、挑拨党与人民的关系的可乘之机。

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社会的明显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不仅经济建设比不上城市,意识形态建设也确属薄弱环节,当然也必须承认它是关键环节。农村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各要素与农村社会对接形成的意识形态板块,是与一定的农村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直接相关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是一种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思想观念的集合。①俞吾金.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J].求是学刊,1993(01).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特点又不乏自己的个性特质。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华文化在农村基层发挥作用的角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农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以及说明如何应对冲击附带的挑战,这对净化农村的意识形态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冲击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

要想弄清历史虚无主义给农村意识形态造成了何等冲击,首先要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本身。

第一,以“重新评价历史”之借口行“否定中国历史”之实。他们为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操办所谓“翻案”事宜,目的在于以此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中国革命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性,不承认中国道路的可行性,歪曲党史、国史、近代史中的已有定论,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但是,它的风格是“逆正道而行之”,对已经受历史检验的且人民真诚拥护的事件和人物,就进行疯狂“虚无”,对于错的且人民深恶痛绝的反而不“虚无”,而是加以“整容”粉饰甚至大加赞赏、歌功颂德。

第二,以“历史的边角料”之噱头充“全部历史真相”之式。“边角料”是指本属于某个整体,但由于多余或者不能起到期望中的主要作用而不能充当主要成分的部分,这里用作拟喻历史进程中与主流相对的支流。历史虚无主义者善用“边角料”掩盖整体真实历史,重支流而轻主流,酷爱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不重正史、信史,重野史、“演义”和“私人回忆录”,对于革命人物和英雄领袖,咬住缺点,放大镜式无限夸张,随意抓住历史中某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边边角角就借题发挥、横生枝节,把它们视为历史本身或者历史的主干,用支流否定主流。①关锋.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和有效应对[J].理论与评论,2018(05).

第三,以“学术研究创新”之幌子行“假嫁接真诋毁”之事。用所谓的“新视角”“新史料”反思历史、揭秘历史,其实是“杜撰”历史、“捏造”历史,是推翻既定史实“创造”新历史的行为。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争的奋斗史贬损为苦难史,认为他国入侵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传入“科学”思想,是正义的关怀,为了所谓的“新意”没有丝毫学术道德和底线,俨然成了“学术小丑”。尤其需要着重防范的是,“近些年学理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议题设置更加专业化、传播内容更加碎片化、价值导向更加隐蔽化、理论外衣更加新潮化、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化等新特点,从而使不少人误视之为学术‘创新’现象”②郑崇玲.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学术失范现象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在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决之中,同样在汲取经验、收获“成长”,“隐身衣”在与时进化。

总的来说,历史虚无主义终究是资本主义的“形象大使”,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的危害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社会思潮。那么,此般思想会给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什么破坏呢?

(一)理想信念: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波及执政合法性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西方国家完全赞同并深刻认识到了思想战的威力,所以才将历史虚无主义远程定位输送到中国农村。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顶梁柱,如果理想信念崩塌了,那么这个人就和行尸走肉没有区别。

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农民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不够、需求不高,认为物质利益的增长才能给其带来可触摸的量化感,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是虚妄之物,金钱是衡量绝大部分社会存在物的不二尺度。历史虚无主义者狡猾地抓住一些农民“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的思想,伪装成农民“需要”的模样欺瞒农民,歪曲与污蔑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使得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农民质疑党及其理论,更何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更严重的是,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受到蛊惑,开始出现思想信仰动摇、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言行举止,执信“牛鬼蛇神”,日日“求神拜佛”①文丰安.错误思潮对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18(06).,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正轨,而竟有意无意间化身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超级拥护者。更有假借“学术研究创新”反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丝毫不避讳自己的主张,公开、赤裸地将自己的观点抛于大众,模糊大众视野,玷污学术生态。他们本该是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具备极高的公信力,很容易就能影响农民的认知。但是,他们也正是农民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的“嫌疑犯”。

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农民理想信念的侵噬,主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支持度和公信度大大下降,如果任由其恶化发展,完全不排除波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可能。

(二)党群关系:离间党群间历史认同,怀疑历史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作为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促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和政党意识形态的高度契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个过程尤其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人民群众的保驾护航,中国共产党走不到今天。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入定会瞄准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软肋——农村。

在共同奋斗中,党和农民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历史共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地虚无历史、混淆历史真相,力图通过影响人们对民族、党和国家历史的正确认知来瓦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的信心”②王娟,方琴.历史虚无主义对农村社会的不良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破坏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给出似乎有理有据的证明,欺骗大众甚至迷惑一些专业研究者。挑拨党和农民在苦难中培养出的亲切关系,诱导农民怀疑党的历史,煽动他们质疑党的执政能力,把奋斗史丑化为苦难史,使得淳朴的农民不能确定之前所知历史的真实性,从而逐步使党的领导失去基础,进而否定党的领导。

(三)文化自信:肢解农村的传统文化,割断文化传承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文化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思想共识,它联结着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思想情感,具有潜在的巨大能量。“农村是异于城市的地域共同体,它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蕴含悠久而丰厚的独特文化。”①纪丽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05).农民依靠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彼此联系,形成一个个坚固的集体。农村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在维系农民情感的同时也使农民在言传身教中树立了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的生产和文化的生产是一个同体的过程,不仅意识形态的生产即是文化生产,同样,文化的生产也是意识形态的生产。”②薛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文化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9(08).这样来看,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就是特殊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农民的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意识形态自信。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进入中国农村后,无情地虚无、颠倒农民所世辈相传甚至部分经历过的历史,致使农民犹疑于历史真相和胡编乱造之间不能定性,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逐渐减弱,最终可能肢解农村的传统文化、割断文化传承。在这个恶性短道闭环中,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消解农民的文化认同,磨灭农民的文化自信,表面看是搅动农村意识形态的非正义行为,实则其“靶心”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农民若同时对执政党本身、对执政党的理论、对中国文化三方面都失去信任,则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抗系统会失去最佳屏障。因此,维护农村意识形态纯洁性和坚定性的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依症提出对策。

二、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冲击的原因

(一)传入:全世界的联通互动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入造势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深刻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发展是行不通的,全世界资源共通、优势互补才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上上良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和交往度顺势大增,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且势不可挡。全世界的广泛交流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信息的共享和碰撞,基本上使全世界受益,能够充分地利用各个个体的发展优势,促进世界融通进步。但也正是在这种合情合理又互通有无的前提下,历史虚无主义传入中国农村才貌似合规合法。

农村原本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但是在全球化进程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农村也不得不被巨大浪潮惯性卷入到全球化中。农村的大门随大势打开,这使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点攻击目标。那么,为什么伴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这样大摇大摆地传入中国农村呢?答案明显在于世界是一个充分联接、足够开放的世界,这为各种思潮的传入都提供了有益的造势条件,使得农民思想出现价值多元化趋向,最终影响农村意识形态建设。

(二)传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弥散开路

报刊、广播、电视作为扩散新闻、传播思潮的重要传统途径,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大不如前。传统途径受自身设计条件的限制,传播速度慢、更新时间久、受体面狭窄。互联网则与之完全相反,使得在不同疆域、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广泛、更紧密,也更方便了思潮的更迭。然而,埃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个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拟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③[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因此,不妨说互联网是一些危害中国意识形态的思潮广泛传播的“绿色通道”。

网络世界中的小小屏幕轻易就能使人们交换、共享信息,与此同时也势必出现真假难辨的混乱现象,给鉴别能力不高的农民对于社会思想孰优孰劣的辨识带来更大的难度。互联网在美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并风靡全球。现在中国农村网络普及程度较高,农民通过互联网接触外界思想的机会增多,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大众化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悄无声息地直接潜入农村,这些带有文化倾向和意识形态底色的思潮不可避免地侵蚀农村意识形态。

(三)落地:农村意识形态现状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建舍

历史虚无主义趁势在中国散播之后,需要找寻合适的“栖息地”,这个“落脚地”一定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要害处但也是易溃处。当然,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仅仅在农村展开攻势,只是农村意识形态现状为其提供了落地农村的“最肥沃土壤”。农村之所以成为错误思潮的偏爱之地,主要在于:第一,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第二,农民认知水平不高、主动接受能力差,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第三,农村意识形态建设主力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中国意识形态认识不深;第四,农村社会舆论环境管理不当。这四点充分表明农村从思想、组织、管理到行动都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才给了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的机会。“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特殊阶段,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纵横交错的复杂局面,意识形态问题又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①王娟,方琴.历史虚无主义对农村社会的不良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大难题,而它也作为“漏洞”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闯入农村意识形态的跳板。

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从“事实”上污蔑中国共产党以打击社会主义而抛出的“鱼饵”,而上钩者就依靠这种主张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妄图推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其实是“中计上当”的表现,必须使其清醒。因此,要立场坚定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积极主动且重拳出击。

四、立场坚定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纵观中外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双方思想观念的角逐未曾停歇。“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某种无形的压力,习惯零和思维的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挤兑我们,我国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成为围攻对象。因此,守住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成为新时代必须进行并一定要取得胜利的伟大斗争。

(一)牢基固本战: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与一切模糊和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剥削阶级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公开坦言他们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汪亭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统一[J].政治学研究,2011(01).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气壮山河地亮明身份,经过这么久的锤炼,如今的中国共产党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摆出自己的观点,毫不迟疑地表明中国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更加认真的态度、纯真的本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使更多人接受并坚信马克思主义,也会坚持根据中国社会的变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常用常新。

必须让农民确认并坚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要旗帜鲜明且毫不动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唯物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农村各项工作的展开,让理论“下基层”。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禁绝一切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思潮,中国社会是宽容大度的社会,它不排斥不同社会思潮的共存,只是有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线,凡是错误的、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潮,有必禁,禁必严。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非正义行为,我们不能任其恣意妄为,唯有正本清源、多有作为,把握好农民这个重要群体,才能在主动出击中予其致命反击。

(二)脱贫攻坚战:发挥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国才能发出强音。但是这里的“大国”,并不仅是指人口够多、土地广阔,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实力的强大才是真的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就业难、增收更难,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实质上严重阻碍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这远远不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才能余出精力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建设。

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最“接地气”的表现,它上接意识形态,下连贫苦百姓。“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利益的反映,只有与现实利益表达相契合,意识形态才能有吸引力。”①徐进.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分析文本[J].兵团党校学报,2015(02).经济水平的递增和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壮大,才能让农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人之处”,才能在与外侵意识形态的博弈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发现“别人没有我却有,大家都有我最优”的硬核实力。如此一来,农民真实享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益处,而不只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和口号,便会自觉主动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

(三)软式文化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

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总能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因此,科学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必须树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敢问哪个不能体现中国精神?文化自历史中凝结而来,历史虚无主义闯入农村去破坏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实则是从精神上攻破防线。必须使农民相信自己一直相信的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要向农民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历史。讲好中国故事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讲好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当下故事,将真正的中国展示给人民、展示给世界。农民群体平时接触这些史实的机会寥寥无几,很多人处于“蒙蔽”或者“被蒙蔽”状态,把中国故事大胆地展示出来,既是让自己人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让旁观者看到真相的过程。这样就有效避免农民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攻击中国意识形态的“工具人”。

(四)内外阻击战:抓好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内控外防

当今世界,发达的互联网无处不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有计划有规模性地向我国农村发起有目的性渗透,我们不仅要抓好内控,更需加强外防。内控需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埋下国家意识形态之种的最好土壤,只有让国家意识形态迈下“高坛”走进农村基层,才能更好地对内控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疯狂扩张。农村是接收舆论风波相对较少的地方,但是这也正成为其易被舆论左右的理由。正确的思想引导能够有效地减少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在农村掀起意识形态的“风浪”。“越是搞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农村的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落后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对外提防亦是一件大事。“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通过什么渠道传入的腐蚀我国农村意识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就在什么地方“布控”“设防”。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生态的管理,打扫乌烟瘴气,把该管的管好,该防的防住,将自己的命

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严格防止互联网向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传播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

(五)历史保卫战:守住向农村宣传历史真相的底线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九十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农民之所以会比较容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受体”,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在信息繁杂的时代很难慧眼识真假。所以,要打好历史保卫战,把真相输送给农民,守住农民的思想阵地。事实上,每个人兼为历史长河的“导演”和“演员”,每个人都要接受其存在之前就已经上演的事实,纵然历史可能不是完全的真相,我们有权去辨析它的对错,但是必须建立在承认客观既定事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揪住历史中的某一点,肆意揣摩,过分注入主观因素,更不是完全否认历史,来编造一套自己以为的“历史”。因此,要引导农民认识历史,相信历史,尊重历史。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