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云南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11-24 12:23钱丽波
创造 2021年5期
关键词:乌蒙山云南攻坚

钱丽波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乌蒙山区,2020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乌蒙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行政区划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38个县(市、区)。其中云南涉及昆明、曲靖、昭通、楚雄的15个县(市、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①习近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 人民日报,2020-03-0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结合云南乌蒙山区实际情况,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衔接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探索实现二者衔接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

(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这里“绝大多数人”具体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立场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脱贫攻坚中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以及乡村振兴中的“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理念,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具体表现,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力量源泉的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得到生动实践,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难度大、任务重,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实效。脱贫攻坚中,广大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致富的主体,能否调动群众积极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乡村振兴首先第一步就是“人”的振兴,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把群众的苦干精神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实现富裕。

(三)根本目标的共同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急需完成的重大任务之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而在现实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大的短板,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打赢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都是为补齐这一短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二、云南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现实逻辑

(一)乌蒙山区打赢脱贫攻坚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云南乌蒙山区15个县(市、区),其中,昆明禄劝县、寻甸县、曲靖宣威市、楚雄武定县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曲靖会泽县、昭通市10个贫困县也全部摘帽,高质量交出了脱贫攻坚答卷。至今,云南乌蒙山区15个县(市、区)累计脱贫244.81万人,所有贫困乡、贫困村已全部出列。“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8-02-05.云南乌蒙山区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乌蒙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打赢脱贫攻坚只是解决了“三农”工作中最基本、最初级的问题,距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乌蒙山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很多脱贫群众对政策的依懒性大,内生动力比较差,返贫风险高。另外,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都很繁重。如何防止返贫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实现农业农村长效、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云南乌蒙地区“三农”工作中急需破解的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谋划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创新工作思路,在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将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作机制等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来进行设定和统筹安排,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三、云南乌蒙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存在的困难

(一)产业体系支撑难

云南乌蒙山区生态极端脆弱,生产力发展落后,经济基础差,这是发展上的最大短板。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首当其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产业发展问题。没有产业兴旺,脱贫攻坚成果无法巩固,乡村也不可能实现振兴。在脱贫攻坚阶段,云南乌蒙山区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攻克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但这些扶贫产业主要还是以政府“输血”为主,各级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补贴,贫困地区群众本身的内生动力差,“造血”功能不足。再加之,很多扶贫产业模式单一、产业链短、持续性差,很难支撑农村地区的长效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产业是立足于乡村的多重功能,强调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联动发展。对产业的要求更高,需要不同层次的产业,也需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长效产业才能支撑云南乌蒙山区的振兴。现在看来,如何由短期的扶贫产业衔接到长效的产业兴旺,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政策机制延伸难

脱贫攻坚期间,云南乌蒙山区的政策帮扶目标是紧紧围绕绝对贫困人口,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需求、安全住房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两不愁、三保障”等相关政策只是满足农村贫困人口最低层次的生活保障。但是,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脱贫群众需求变了,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精神、治理、公平、生态等需求更加显著,缩小与其他居民之间差距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并且,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总目标都更大、更难,意味着需要覆盖面更广、层次更高、惠及力度更大的政策机制来保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既要稳定原有的政策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需要不断出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增量政策,还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因地制宜、因时而需地出台一些变量政策。要做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政策上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也为二者的衔接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发展合力聚集难

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是在2020 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的是短期的阶段性任务;而乡村振兴则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 人民日报,2018-09-27.可以看出,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渐进式的任务,最终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而实现现代化强国。

与如此宏伟目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南乌蒙山区自身的现实客观条件问题。乌蒙山横跨云贵高原,绵延250公里,平均海拔逾2000米,多喀斯特地形,难以稼穑,水贵如油,地块零散。与平原地区相比,先天地理资源上的劣势,使云南乌蒙山区长期形成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乡村社会结构: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农业农村现代化缺乏先天性地理优势。受地理、文化、制度、经济等要素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云南乌蒙山区仍然是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农村发展结构。如何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分散的、单打独斗的小农户就是云南乌蒙山区无法回避的最大现实问题。这些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化衔接,与大市场衔接,与产业链衔接,如何把散、小、弱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四)内生力量激发难

脱贫攻坚覆盖面较小,针对性强。其帮扶对象非常具体,就是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只是农村人口其中一部分。并且,从覆盖区域来看,只是广大农村地区中的一部分贫困地区。与此不同的是,乡村振兴覆盖面更广、联动性更强,涉及的对象是整个农村地区的人口,实现的是整个农村农业的协调性发展。

因此,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涉及的区域会更广、覆盖的群众范围更大。这么大范围农村群众的生活富裕不可能都靠国家的政策来兜底解决,乡村振兴的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激发广大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不仅仅只聚焦农村绝对贫困个体的脱贫问题,更要关注乡村人口的整体发展和全面需求等问题,调动乡村各个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①姜正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而由于地处不便,交通闭塞,云南乌蒙山区群众大多数教育程度低、内生动力不足,人才极度缺乏,村子内部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严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又很难引进外部的人才。“人”的因素没有解决好,就使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缺乏“源头活水”,增加衔接难度。

(五)精神文化拓展难

脱贫攻坚针对的是绝对贫困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帮扶手段更多是侧重于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或者消费水平等物质层面问题。而乡村振兴的实施则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贫困,还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贫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指的就是乡村文化、村民精神面貌等。在现实中,在城镇化的不断冲击下,云南乌蒙山区的一些村落的文化体系在不断解体,文化功能日益减弱,村民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在不断滑坡。面对着种种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要在更高的要求上实现两大战略的衔接,实现乡村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难度还是很大的。

四、云南乌蒙山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力举措

(一)发展长效产业,加强产业有效衔接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想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首先就要加强产业的衔接,推进扶贫产业向产业兴旺转变,培育支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云南乌蒙山区多为深山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收入增长乏力。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就必须用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突出“强基础、兴产业、建生态、美乡村、惠民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形成常态并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群众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云南乌蒙山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差异显著,山区人口密度过大,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多处于超载状态,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一县一业”的发展要求,结合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紧盯市场需求,聚焦优势品种,突出优势区域,加快形成长效产业布局。比如昭通市突出优势,重点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高原特色产业。以“中国苹果产业塔尖上的10%”为目标,以“昭阳红”苹果品牌为发力点,全方位打造“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的品牌形象;宣威市找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宣威生猪及火腿产业。紧紧围绕建基地、扶龙头、补链条、促集群、提品质、创品牌、占市场等工作重点,力争把宣威建成特色鲜明、文化浓郁、优势突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国火腿及猪肉产品“绿色食品牌”城市等。这些举措意味着云南乌蒙山区均要在特色农业上做好文章,结合各自资源禀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凸显本地特色优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构建机制体制有效衔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1-02-2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任务上的接续性,在5年的过渡时期,一定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优化性,确保平稳衔接。

一是要继续保持脱贫攻坚期间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脱贫攻坚期间,云南乌蒙山区所形成的产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教育保障体系等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巨大的扶持作用,也对后续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对于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主要政策措施,不能踩急刹车,“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②习近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3-07.做好脱贫后续保障工作。

二是健全和完善更具“普惠性”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除了做好政策稳定工作,还需把握节奏,推进政策的变化和优化。云南乌蒙山区自然条件差,各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欠账大。因此,要不断优化政策保障,“处理好常量政策、增量政策、变量政策的关系,即对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领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要作为常量政策实行下去,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增量政策,加大政策的实行力度,”①陈文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 贵州社会科学,2020(01).补齐乌蒙山区短板,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做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政策衔接。我们强调,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多元化形态,各地区之间不可能同一个目标、同一种路径发展。云南省乌蒙地区涉及15个县(市、区),每个地区都有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也有自身存在的短板,必须要在国家整体的制度安排下,因地制宜地规划好自己的发展蓝图,出台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把脱贫攻坚规划还需持续推进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②姜正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

(三)健全组织领导,保障组织体系有效衔接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对于云南乌蒙山区而言,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长期存在的小农户社会结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组织保障,使小农户能够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致富。

一是做强基层合作组织。打造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的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是引领小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正轨的中坚力量。乌蒙山区农民内生动力差,发展产业的能力弱,需要有正规、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将普通农户组织起来,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设备、农产品的购销和消费品的采购等服务,帮助农户激发内生动力、盘活乡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释放领头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组织保障。“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农民真正参与‘孵化器’。”③张瑜、倪素香. 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J]. 学习与实践,2018(07).小农户怎么参与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需要有强大的领导力来整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五级书记抓扶贫”发挥了巨大的组织保障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的推进工作中,涉及到的是整个乌蒙地区的农户,更需要所有农户的参与,这就要求继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有效作用,把农户组织起来,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满足乌蒙山区群众更高层次以及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四)培育人才队伍,激发发展力量有效衔接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增强农村地区发展力量的强有力举措就是培育一批具有农村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脱贫攻坚经验表明,农业农村发展更需要智力支撑。要在农村形成一大批的人才支撑体系,才是激发内生动力、盘活农村资源的根本举措。为此,乌蒙山区要不断强化人才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一是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工作能者,他们对农村工作有经验、有想法。在衔接过渡阶段以及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脱贫攻坚能者的作用,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者。

二是要扩宽渠道招揽人才,引进农业、科学、教育、电商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乌蒙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引进新鲜血液,增加活力。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愿意来到乌蒙、留在乌蒙、服务乌蒙。

三是要统筹培养各类人才。针对实际需要,加强与各大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强、时效性高,能更好补上农村人才短板。另外,还要深入推进本土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农村年轻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农民工,打造一支思想解放、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挖掘红色资源,促进精神文化有效衔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云南乌蒙山区有着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比如昭通威信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红军二、六军团在镇雄花山、牛场、彝良奎香、树林等地展开了“乌蒙回旋战”,策应红军主力北上。据统计,威信、镇雄、彝良三县的革命遗址共计427个,昭通红色文化遗址、旅游景点、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另外,曲靖宣威、会泽均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并且地方革命史都非常丰富。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云南乌蒙山区各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精神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云南乌蒙山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衔接。

一是深度挖掘培育红色资源。云南乌蒙山区虽然红色资源丰富,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初级开发状态,还呈现小、散、乱等特点。缺少规模化、专业性的深层次开发和创作,这使得红色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各基层政府必须充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合理有效地引进资本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开发利用,“将乡村红色生态资源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集农业、休闲、旅游、消费、教育为一体的乡村红色产业,促进红色生态环境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①曹琳琳. 挖掘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

二是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云南乌蒙山区的革命遗址,是红色革命文化符号,见证着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着优秀的红色精神。要创新形式,积极引导广大乌蒙山区的干部、群众学习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团聚自律自强、积极作为的精气神,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群众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强大精神合力。

猜你喜欢
乌蒙山云南攻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