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2021-11-24 12:23韩萱怡
创造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韩萱怡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107:40.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重点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研究范例。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溯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首先,从“天下观”“华夷之辩”与“华夏一统”等思想,可窥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平维彬等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族类观,对天下秩序意欲规划所产生的“天下观”“华夷之辩”与“华夏一统”等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政治秩序的建设,尤其在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具有指导意义。③平维彬,严庆.从文化族类观到国家民族观的嬗变——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J].贵州民族研究,2017(04).闫丽娟等认为,“天下观”及其包含的“华夷之辩”等传统族群观念,在对立与统一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④闫丽娟,李智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8(04).。严庆等认为,“大一统”思想涵盖了中华民族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演进向度,其政治思想内蕴着的政治生存圈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被深刻影响⑤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5).。王文光与徐媛媛认为,“华夷共祖”与“华夷一家”思想,共筑“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根基。①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02).其次,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中,也可探寻到“共同体”理论的源泉。“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及“国格”意识的共同信仰②王苗苗.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古代的诗歌散文所蕴含的“共同体”思想以及“天下大同”理念③代宏丽,敖日格乐.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多维阐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都可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根源。

2.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是导引当今中国社会与民族问题、丰富民族学理论的重要学理来源之一。赵红伟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随时间的动态延续、时代的历时更迭、时机的此消彼长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与发展中而发展变化的理论④赵红伟.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1).,并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全体中国人的利益追求。卢成观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所描绘的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问题具有逻辑续洽⑤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20(03).。马克思主义国家、民族学说现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意涵,它的丰富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拓展相辅相成。陈君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对国家的阐述,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保障⑥陈君.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兵团日报(汉),2019-08-22.,随后,由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提出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⑦龚万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理论溯源与现实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张谋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对经典作家们主张民族联合理论的深刻回应,⑧张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N].中国民族报,2020-01-07.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就成为走向共同体的必经之路。陈玉斌等认为,马克思的民族理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演变规律,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⑨陈玉斌,王露,刘友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5).。

3.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思想。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探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理论联系,是现今学界的研究范式。赵志朋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与制度构建,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重塑⑩赵志朋.试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角色[J].前沿,2020(05).。赵红伟认为,理论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关于“中华民族”这一认识的时代回应、现实介入以及社会改造⑪赵红伟.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1).。邓钢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建设,为后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如民族平等思想、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坚持“一国两制”、增强“五个认同”教育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理论,共同构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谱籍。①邓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8.

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来源的探究,主要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同时兼顾了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7.以及西方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研究。但由于域外研究者们聚焦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并投入到民族与民族主义生发的过程中,注重揭示民族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同时,诠释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基础,没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直接研究。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研究视角有所不同,研究方向也有所区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述方式和阐释基础,学界主要观点如下:

1.以哲学视点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白屯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内涵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并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之间的关系同构。③白屯,张利国,徐丽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点[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04).杨玢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类族群在实践活动与观念互动中逐渐得到观念统合与价值秉承的共同认识与认可,是中华民族成员在历史嬗变中的主观意识导引与民族意识中社会价值诉求的表达④杨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论域[J].青海社会科学,2019(05).,凝聚着各族群众认同与归属的心理基础。严庆以意识视域为起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本体的理论形态反映,内蕴观念认识、附属认可、理论注解与诠释⑤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3).,这使得各族群众在心理上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内化于心从而主动归属。孔亭亦从意识视角辨析,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存在见之于中华民族主观认知的一种具象化集合,是人们在客观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主观上思维图式的展现结果⑥孔亭.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青觉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民族在彼此承认拥有共同生存发展时空下,呈示出的一种团结凝聚心理,即众善之情的价值共通与利益共享。⑦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06).

2.以认同视点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认同问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⑧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02).此类研究,主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素视域对其内涵进行界定。首先,国家认同构建层面,哈正利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群众对社会各个层面的集体身份认同,并以六个意识作为其内蕴,即“国情家底、历史主流、政治法治、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以及共建共享”⑨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2-24.。赵刚等从纵向思维角度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同族别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道路这三种认同意识,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①赵刚,王丽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解读[J].湖湘论坛,2017(01).。虎有泽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群众在共时态向度中,在五个方面均取得一致与共鸣的群体身份的理解认同②虎有泽,云中.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管健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政治向度通过国家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形成自己情感与身份的归属③管健,方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面向与心理路径[J/OL].西北民族研究:1-5(2020-12-07).。其次,文化认同构建层面,郝时远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的内在逻辑生成演进中探析,认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标的④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方堃等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以文化与历史的次元格局出发,“从营造互惠均衡的环境、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完善社会共生的制度界面、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累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能量场五个维度建构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⑤方堃,明珠.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最后,郝亚明以心理学社会认同场域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本内涵,认为群体认同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⑥郝亚明.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0(01).。

3.以共同体视点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内涵,学者们从“类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划分。首先,有学者认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于命运共同体一类。杜鹏认为,中华民族以命运共同体的身份出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径上,需聚焦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凝聚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之力,当与祖国荣辱与共⑦杜鹏.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铸牢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19(01).。宋辉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各民族群众的命运是唇竭齿寒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共兴共荣的命运共同体。”⑧宋辉,高家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9(11).其次,经济利益共同体类目也可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之一。淦思明等认为,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了国家经济,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亦是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⑨淦思明,王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铸牢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20(05).。王宗礼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中华各民族群众互通有无形成了共同的利益,换言之,“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民族分布格局,也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必然是一种利益上相互依存的共同体。”⑩王宗礼.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最后,有学者认为,文化共同体内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逻辑中。徐杰舜在对“共同体”进行界定时认为:“民族的本质就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样具有共同性、整体性和一体性的特征⑪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马俊毅从文明型国家的国家建构逻辑角度中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内蕴在该建构中①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5).。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涵探究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学者们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卢斯媛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话语的创新发展②卢斯媛.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巴特尔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本土发展中萃取的新理论,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外化方式③巴特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J].民族论坛,2018(03).。高承海认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观点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由此出发,新观点表征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与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④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卢俊达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优秀文化“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大地实践中取得的理论传承与发展⑤卢俊达.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1).。丁凌、王成将“和”思想旨拆成:“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三层指向意涵,认为:“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悟价值。”⑥丁凌,王成.“和”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悟价值[J].学习与探索,2020(01).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创新与超越。王春杰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华民族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同时也是对时代的发展与经验的总结⑦王春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从宏观(国家)角度上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价值具象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精神之魂⑧宋严,丛熠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及现实路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09).,为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利益统一提供了相互佐证的价值标的⑨郝子涵,张宝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6).。从中观(民族地区)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地区筑牢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思想、凝聚各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⑩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04).。从微观(高校学生)角度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对于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具有重要作用”。⑪寇曼.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9).

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较常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其理论价值本质,又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对其实践价值进行阐释。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凝聚而成的,对于该意识与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虽有研究成果,但较少有将其与价值相关联的学理拓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一)以总体性研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此类研究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整体,对其实践路径进行探析,从而进行理论创新。平维彬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上全面推进”①平维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价值[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10).,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石亚洲认为,新时代“在宏观视野中、在统筹兼顾中、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石亚洲.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人民论坛,2019(12).,深化其实践路径,以确保中华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凝聚力量展现实力。周平认为,为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将两条进路视为实践路径,即“必须将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国民意识的路径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补充、相互规制中达到相辅相成”③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J].学术界,2020(08).,并加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上述学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实践路径研究的观点,从宏观政策入手,有创见地全面阐述了理论内涵并提高其实践路径建构的系统性水准。

(二)以区域性民族工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此类研究主要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互嵌建设为视域,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实践。夏文斌等认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推进民族团结的必要保障,要在发展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为民族团结提供经济基础,以制度的优化为起点和依托,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为民族团结提供补益与促进制度的完善,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从而厚植民族团结的基础④夏文斌,易佳乐.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在民族团结事业的实践路径研究如火如荼时,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进入教育界学者的视野。袁同凯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供应了相互认同的内向整合力与理论的外向扩展空间,“巩固提升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具有的价值”⑤袁同凯,朱筱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铸牢路径,需树立教育的全局观,帮助民族地区教育向内涵发展嬗递。马纷以凉山彝族为个案,提出了“科学合理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濒危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拯救文化‘活化石’”⑥马纷.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此外,平维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的支持,“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能够不断打破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实现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现代转型”①平维彬.互嵌与交融: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野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既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坚固的社会结构支持,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基础。于海波等以新疆和田市团结新村为例,对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环境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认为嵌入式社区环境以社会、经济、文化与情感的互嵌使其形塑了共居、共事、共学、共荣的社会格局,达致各民族在情感上的认同,以此途径的建构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于海波,丁宁,刘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环境的探索——以和田市团结新村为例[J].国际公关,2020(08).。

(三)以高校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此类研究主要聚集在高校教育范畴来探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孙中芳以四所高校大学生为数据样板,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分析,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校的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增强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力以及优化教育资源,扩大民汉合校、合班、合宿等高校教育的实践路径③孙中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宫小淇等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因势利导,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拉近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同理心和共情性,不断铸牢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选择④宫小淇,崔杰.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20(28).。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可能

通过以上的学术梳理,前人经过努力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对其研究也已取得丰富成果,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价值以及实践路径建构等问题,做了充分的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前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仍有待继续深入推进与其他“命运共同体”做比较研究,在研究理论基本内容时,多以单一学科角度进行切入。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更是世界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一)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视野

当今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本身的发展,大都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出、发展与实践的过程中,更应重点关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研究。作为解决新时代中国民族治理问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作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同属于共同体理念下的理论,二者关系如何?对此,应将视野扩展到世界,在研究“共同体”理论生发中,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与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之间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也要注意区别彼此目标、方法论以及重要意义的不同特点。因此,从中国与世界、域内与域外、“一”与“多”的视角,擘画共同体关照下中华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内在机理与发动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底蕴,丰富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完善,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视野的纵深感,从而推动理论向前发展。

(二)注重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性适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历届党的领导集体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前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理论基本内涵的探索,将该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研究还需进一步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解决民族治理问题的顶层设计,由于区域差异带来的社会现实需要不尽相同,在各个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效果。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理论本身的描绘与解读,更应注重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社会现实需要对特定的民族治理方法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民族治理方法对特定区域与社会现实需要的重要作用。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充分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现实需要、不同民族宗教文化,探讨理论与现实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作用,才能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挖掘更深刻的内容。

(三)多学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逐渐被各个学科赋予新的内涵、建构路径也将不断被学科方法创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其他学科对其进行的探索与建构难称繁多。其他学科将如何分析与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心理学,可从少数民族心理与实践模式等领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进行探析与建构;统计学,可利用其学科方法,协助其他学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的数据分析与归纳;经济学,可利用其经济领域学科方法,研究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指导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指标,从而对其实践成果进行可视化归纳,以实践成果反哺理论创新。所以,各个学科应注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过程中的探索与研究,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过程中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定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治理提供学理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工作思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工作主线;要不断加强“五个认同”,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足发展;要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和现代化,从而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求同存异,在尊重多元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以巩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不断完善互嵌式社会结构,从而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要依法做好民族事务工作,以顺利推进党对民族工作的法治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