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妍 (江苏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新淮高级中学)
反馈性评价指向的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它指的是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诊断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此来为调整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反馈性评价来调整高中生物教学行为,这是教师要去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思路出发,本文主要围绕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及课后评价这三个角度进行具体探讨。
课前评价指的是教师可以在正式课堂开始之前,通过设计检测试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这可以作为教师明确课堂三维目标、调整教学预设的依据。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的情况加以分类,在课堂上给予更针对性的指导,让不同的学生均能获得关注和提升。
在教学“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时,教师可以设计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及复制这几部分内容的检测试卷,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调动知识记忆,比如DNA与染色体的关系、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S型菌与R型菌的转化等。这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检测结果,更加真实与准确地设计与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教师在应用课前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检测试卷的设计要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生物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试卷、提问等多种方式,将生物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纳入到课前评价的体系和内容中去,了解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建议和创新性想法。这样教师才能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借鉴多元素材来不断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使其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反映“DNA的分子结构”这部分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教师就要善于改进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并鼓励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具体来讲,教师要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学生之间进行分组,需要分别制作完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然后教师引导小组间总结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并分析比较各组模型,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出DNA的特性。学生在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中对这节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更为深刻。
课前测评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关乎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通过课前测评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再以此去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课中评价指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大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对于课中评价这种即时性的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对于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作用。
在教学“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一课时,教师发现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以及转化的机制是什么,推导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很难能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直接探索得出结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步骤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如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进而过渡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围绕这个思路逐步展开深度探究,直至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内容。
课中评价的视角可以有学生的思维结果与过程、学生思路的可行性以及学生思维成果的价值等,强调评价的主体性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实施课中评价的时候,要引领和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新知识。
在引导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这一实验原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应对生成性问题和情况。比如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学生的思考结果并不尽相同,这都需要教师根据这些即时的生成性信息来判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以此作为反馈信息来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地调度,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方法与策略,最终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每位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对于生物课堂课中评价而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外,还要关注他们在生物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这都是思维真实性的表现,能真正实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课后评价中会涉及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按照评价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依据是评价主体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中内部评价是指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这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根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课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教案或其他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比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这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那么,反思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是是否实现了课堂三维目标、有哪些令学生困惑的问题需要解决等,记录课堂亮点,反思课堂不足,思考改进方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的是教师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路径。教师在课后应对课堂进行回顾与梳理,比如记录成功之处,剖析失误原因、捕捉灵感瞬间等,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去反思和完善自我,向更高层次的教学迈进。
除了内部评价以外,课后评价的方式还包括外部评价,这指的是教研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同行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可以依托网络这一载体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业务成长,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交流已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学校之内。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或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策略来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网络上和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或者是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的形式投放网络,让自己的教学被更多人看到,自然也会接收到不同的评论与建议,这些都是宝贵的评价信息,也是教师可以在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方向。
总之,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反馈性评价对教学工作的优化作用,需要教师明确一点,那就是评价要坚持全面性、多元化、层次性的原则,注重过程,注重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