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重点是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作者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下简称“纲要”课),研究纲要课程教学问题。
目前,“纲要”这门课程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全国高校本科大一新生。这门课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过的历史课内容上有重合部分。但该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中学历史课的理论升华与提升,能够帮助“00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进而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以下简称为“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群体是“00后”大学生,因此,教学方式要有所调整,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逐步做到吸引“00后”大学生,让其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目前高校大一新生主要是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群体,这些学生的特点是:熟悉新鲜事物快;对于电子产品应用比较广;擅于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自主性不是很强;有一定的近现代史方面的基础,但缺乏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从592名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中了解了“00后”大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兴趣点、不了解的点、疑惑点及所喜爱的教学方式。
比如:调查发现,84.46%的学生对“纲要”课是感兴趣的,想学好这门课。
对红色景点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多,但非常了解的少之又少。调查显示,很了解的仅占5.9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在“纲要”课的第四章至第七章,结合红色景点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孙中山)了解得怎么样?调查发现55.24%同学是一般了解,28.38%比较了解,很了解的仅占6.25%。
对于教学方式,调查发现,有26.69%的学生喜欢传统式教学,更多的学生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希望教师借助一些网络教学平台,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分析“纲要”课教材结构,其次,研究“纲要”课程与学生学习基础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纲要”课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纲要”课教材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划分:1840年—1949年称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至今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教材目录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阶段,中国现代史作为一个阶段。具体而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段历史称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上两个阶段并称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至今这一段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被称作辉煌的历史进程,即中国现代史部分。
“纲要”课是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历史课程的理论升华与提升,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如果要求通读整本教材,并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刚上大一的新生有一定难度。学生阅读教材,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能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对于我们今天的重要意义。该问题对于理科生来说难度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和课程设计,帮助大学生学好“纲要”课。
在“纲要”课上,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想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去理解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把握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尺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融入“纲要”课,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同时要充满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教学设计,应体现润物细无声,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备课时教师应精读教材,充满文化自信,要有价值认同,按“纲要”课专题,仔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备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熟练运用教学辅助工具。“纲要”教材没有插图,将必要知识点用图片或者是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片及教师生动自信的讲解,学习“纲要”课知识,更深刻地理解史实。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教材部分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中相重合的情况,应与概论课程教师沟通,避免重复讲解。比如:在“纲要”课和“概论”课中都要讲到中国梦这个话题,“纲要”课就要注意从历史角度讲清楚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进而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领悟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设计要注意避免一言堂。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必要的教学环节,如:拍情景剧、讲述类活动,或者给经典的近现代史影片精彩片段进行配音,让学生以演员或者讲述者的身份融入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距离,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史,深切体会“四个选择”的意义。总之,纲要课教师应该积极应对“纲要”课教材的特点,不断进行调研,找出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点,更好地让“00后”大学生学习这门课,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爱思考问题到主动思考问题的态度转变。
为了提高“0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图片吸引学生眼球;授课语言也要年轻化,使理论知识与“00后”大学生贴近的语言结合,增加授课语言的生动性,从而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教学中,还要利用与当今时代相关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可在课上、课后适当地运用辅助教学工具,比如超星学习通、课堂派及雨课堂等教学软件,线上推送课前预习资料,课上使用教学软件提问、抢答、互动,课后利用教学软件布置作业、测试及课后答疑。用教学软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互动更加方便,使教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结合课程调查问卷,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提高“纲要”课教学水平方面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纲要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避开一言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讲授“纲要”课,应注意深入浅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注意有侧重地讲解知识点。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走近学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
按照课程思政所提供的思路,教师不但对“纲要”课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非常清楚,而且还要掌握一些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授课准备课时,要做好学情分析,比如学生是理工科的还是文科的,找出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点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是从学生所熟悉的领域去思考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
首先,做到教材的历史史实与理论相结合,将历史与理论融合在一起,即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归纳、总结和阐释理论”[4]。其次,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了解本省或本校周边的红色景点,让学生通过红色遗迹对历史有进一步了解,并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历史遗迹,尤其是红色景点,如沈阳地区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地区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葫芦岛地区的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等。学生通过参观红色遗迹,对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由于当下疫情,学生实地参观红色遗迹这一实践活动并不是很容易实现;因此,需要教师充分了解红色景点或者红色遗迹,将红色景点或遗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引入课堂,与“纲要”教材内容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学习、理解“纲要”课教材,使学生体悟“饮水思源”,更深刻地感悟“四个选择”的重要意义。
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组成了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注意将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割裂对待;要将唯物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进而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