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飞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诗歌翻译在中国典籍翻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到新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这种研究趋势是与我国政策分不开的。近年来我国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唐诗宋词英译研究便成了一大热门。杜甫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在国内,许多译者在杜甫诗英译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如许渊冲,译作《杜甫诗选》;吴钧陶,译作《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徐忠杰,唐一鹤等国内学者都为杜甫诗英译做出过努力。在国际上,众多学者也聚焦于杜甫诗英译领域,并取得不少成果,如宇文所安,译作《杜甫诗》;华兹生,译作《杜甫诗选》;路易•艾黎,译作《杜甫诗选》;霍克斯,译作《杜甫初阶》。正是通过诸多国内外学者、翻译家的不懈努力,杜甫诗得以在英美地区广泛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歌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备受人们推崇,影响深远。迄今为止,收录比较全的杜甫诗集有《杜诗详注》和《杜甫全集校注》。
杜甫一生经历曲折,出生于开元初年(712),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也许因为杜甫曲折的经历,其流传下来的诗歌是唐诗里主题较广泛的,杜甫的作品也代表着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
杜甫的一生包括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读书游历时期,第二个时期困守长安时期,第三个时期为短暂为官、陷入安史之乱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他漂泊西南时期[1]。杜甫在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创作了《登岳阳楼》,这一时期他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居住了7年,游历了重庆夔州、湖南、湖北,共创作了1000余首诗,主题多样,代表作有《又呈吴郎》《秋兴》《蜀相》《春夜喜雨》《登高》《壮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风八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登岳阳楼》写于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漂泊至岳阳楼。登上早已闻名于耳的岳阳楼,诗人被壮阔的洞庭湖所震撼,发出由衷的赞美;但转念又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依,国家灾难不断,又不免心生感慨,于是创作了这篇名作《登岳阳楼》。
本文将选取许渊冲、唐一鹤、徐忠杰、王宏印、路易·艾黎(Rewi Alley)及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六人的《登岳阳楼》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特点、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达到的翻译效果。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此句描写诗人久闻岳阳楼的盛名,直到暮年漂泊于此才有幸登上岳阳楼。“昔”与“今”两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表现出诗人截然不同的心境。许渊冲版本并未把“昔”处理为时间状语“以前”,而是处理为“Long”,把诗人深层次的情感表露出来,表现出诗人长期憧憬攀登黄鹤楼,比处理为“以前”更好。唐一鹤版本这两句的“only”“actually”两词选用尚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语气正符合诗人少年与暮年截然不同的心境,恰好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徐忠杰版本的“Formerly”“Now”按照原文的“昔”与“今”的顺序,把两个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并用逗号隔开,强调了时间的对比。“What a sight!”[2]为原诗没有的诗人增译的内容,这句是感叹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或震撼或喜悦。王宏印的译文没有采用“闻”的字面翻译,而用了“admire”一词,脱离文字的束缚,把作者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上”也没有使用“climb”“mount”“ascend”等,而是用了“see it from the Yueyang Tower”,乍一看,并没有理解作者深意,他在《诗与翻译》一书曾解释,“若把‘上’译为‘climb’,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就分离了——不是说你一直想着洞庭湖,这会儿怎么又爬到岳阳楼去了”[3]69。看到此番话,再细细品味,才了解其中深意。路易•艾黎版本的这句诗“for long”“but This the first time”在时间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仰慕已久却首次登上岳阳楼,巧妙地表现出诗人此刻的心情。这句的排序也很有特点,把主要的信息“For long”“This Dongting Lake”“This the first time”都放在句首突出强调出来,使用“but”一词也使前后表达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宇文所安版本“昔”用“long ago”表示,“long”表示强调很久以前,“今”译为“this day”而不用“today”,强调了登岳阳楼这一天,两句用“and”衔接,并未使用“but”。“洞庭水”直译为“Dongting’s waters”,并未译为“Dongting Lake”。并非译者不知道“洞庭湖”,“waters”既能与中文洞庭水的“水”对应,“waters”使用复数也能清楚表达出“洞庭湖”是一个湖。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汉语词典中,“乾坤”主要有两个释意:“天地”“日月”。在此,乾坤泛指“天地日月”。“乾坤”是文化负载词,因此翻译有一定难度。因考虑英美读者可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许渊冲此处直接省去“吴楚”的翻译,代之以更为宽泛的地理方位“eastern state and southern”。唐一鹤版本增译了“vast expanse”,来修饰洞庭湖的湖水浩瀚辽阔。这一处增译得很好,“洞庭湖”是有汉语文化负载的词语,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不了解洞庭湖,更不会知道洞庭湖的辽阔;将其增译出来,有助于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了解原诗的语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看到洞庭湖的震撼。这一版本的“乾坤”翻译得不够贴切,翻译为“the sun,the moon and stars”好像“地”的意象有所缺失。徐忠杰版本使用“Sky and earth”代指“乾坤”,宇文所安使用“Heaven and Earth”代指“乾坤”,两版本还算恰当,但又缺少一种气势。王宏印此处翻译为“the kingdoms of Wu and Chu”,清晰明了地指出洞庭湖是吴楚两个国家的分界处。他也没有把“乾坤”翻译出来,直接采取了意译,把原诗句真实地意思表达出来,摒弃原句的形式,并没有追求字词对等。路易•艾黎此处直接翻译为“our earth”,也缺失了“天”的意象,失去了洞庭湖的浩瀚辽阔之感。许渊冲版本译为“sun and moon”,又缺失天地之辽阔。“吴楚”一词也是一个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负载词,唐一鹤、宇文所安及徐忠杰三人的版本直接翻译为“Wu and Chu”,就会使不懂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产生困惑,不知道“Wu and Chu”具体是指地方还是指朝代还是人名。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颔联还在讲述洞庭湖的壮阔,这一联笔锋一转,描写自己老弱病残,漂泊无依,自己现在的际遇与颔联洞庭湖的壮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凄惨的状态。许渊冲的版本:“A boat bears my declining years.”[4]此句很有古诗词寄情于景或物之感,一叶孤舟怎么可能承受诗人的暮年,此处“bear”用得非常形象,把舟拟人化了,成为陪伴自己暮年的有生命之物。唐一鹤此处采用了直译,这几个词并没有任何文化负载,直译不会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误读。“solitary”一词,具体表现出“孤舟”这一形象。徐忠杰版本:“Sick and aged with me I have still boat.”[5]“Sick and aged”放句首表强调,表现诗人年老多病,孤单无依。此句还用了“still”一词,这一个词用得有些调皮,诗人年老多病,孤单无依,但仍有一叶木舟,已是不易,让人感受到他在苦中作乐。但是这与此诗的意境不符。前一句还说没有亲朋好友的音信,诗人怎么开心起来,与诗人渲染的孤单无助气氛不符。王宏印版本:“drifting about like a boat”[3]64,此句使用了明喻,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叶孤舟,非常形象,且具有很深的意境,更深化了诗人漂泊无依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路易·艾黎版本:“sick And old I can travel but by boat”[6],此句的“but”与徐忠杰版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除了一叶孤舟,诗人所拥有之物都不复存在了,更突出自己的漂泊无助之感,更贴合诗人此时的心境。宇文所安版本“亲朋无一字”中的“无一字”直译为“not a single word”,杜甫所表达的“亲朋无一字”,不仅仅指没有收到亲朋好友的书信,也指没有收到亲朋好友的问候与关心。“I do have a solitary boat.”[7]“孤舟”直译为“a solitary boat”“solitary”与“single”相呼应,“do”强调了杜甫除了一叶孤舟,一无所有。“老病”直译为“old and sick”,放在了句首并用逗号隔开,强调了诗人老弱病残,孤独无依的状况。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是指北方边关的战争,诗人已自顾不暇,还对时局充满忧虑与关心,忧国忧民,可见其胸怀之大。“涕泗”指“眼泪和鼻涕”形容人极度悲伤。许渊冲版本的“shed sad tears”,其中“sad”用得稍好,表达出诗人悲伤的心境。唐一鹤和王宏印的“shedding tears”仅用流泪并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徐忠杰版本的“tears stream down to my coat”比仅仅“shedding tears”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他把“关山北”具化为“my native land”,因为英美读者并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关山北”代指诗人的国家,具化翻译,更有助于读者理解诗人哭泣的原因。路易·艾黎版本没有描绘诗人“涕泗流”,而意译为“Full of sadness”,导致意象有所缺失。王宏印版本的“shedding tears over the railing”中的“over”用得特别传情,把诗人俯身栏杆远望北方战火的具体形态非常形象地刻画出来。宇文所安版本“戎马”直译为“War-horses”“关山北”直译为“north of barrier mountains”“涕泗流”用独立主格“my tears streaming down”,表现出诗人的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位译者对杜甫名作《登岳阳楼》的翻译各有特色。古典诗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8],许渊冲做到了这一点。从全文来看,许渊冲的译文比较押韵,如前四行押尾韵“Lake,Height,break,night”,后四行也押尾韵,“dear,years,frontier,tears”。许渊冲翻译的诗歌不仅传递了中国的特色文化,还具有美的特点。许渊冲的译文不仅让英美读者都读懂,并且让英美读者体会中国古诗的意境美,音美,形美。许渊冲采用更加灵活的翻译策略,而宇文所安多采用直译的方法,目的是保留源语文化的特征,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而王宏印的译文比较传神,脱离语言外壳的束缚,更能表达出原诗的深意,使读者更易于体会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如“admire”“see it from the Yueyang Tower”“the kingdoms of Wu and Chu”。唐一鹤增译较多,如“vast expanse”“Who thought”,因为英汉两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增译不失为一种好手段。增译可以更准确表达原诗的含义,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路易·艾黎译文断句非常有特色,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六位译者在唐诗英译方面硕果累累。六位译者通过翻译古典诗词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突出贡献。期待更多译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