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履行“党团和班级建设”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党员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具体工作中,应避免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
避免“唯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在入党申请人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应当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产生人选。”不管是党员推荐,还是群团组织推优,最常用的就是投票的方式,谁得的票多谁就当选。这种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存在不够合理之处。正常情况下,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群众基础比较好,得票往往比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完全按票数来决定谁当选,那么就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存在“拉票”行为,这样就会使“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得利。更有甚者,如果班级存在“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情况,让本不该当选的人选上了,就会显失公平,同学们肯定不服气。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重票”而不“唯票”,把推优、推荐得票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标准。其实,在学习、生活中谁表现好谁表现差,同学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同学们当中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把每一名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在平时掌握起来,逐人建立成长档案。结合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参考得票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研判,经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研究,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最终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避免“唯成绩”。有的人认为,学生的主责主业就是努力学习,只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才能入党。其实,这种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衡量标准。如果一名同学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与同学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对班集体的事情“不闻不问”,对班级、学校、社会没有任何责任心,这样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不能推荐入党。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每一名学生,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既注重一贯表现,也注重关键时刻的表现,而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怎么样。
避免“唯程序”。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公示和转正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对于上级的这些规定要求,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但也要坚决抵制“只要把程序走完学生就入党了”的错误思想。发展学生入党,必须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工作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学生的党性教育,要避免空洞的说教、不接地气的活动、走过场式的学习,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采用微视频、情景剧、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党的知识、提升党性修养。
避免“唯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是学生中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的群体,是学校、老师开展学生工作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有人认为发展党员要从学生干部中推荐。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干部中有很多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但如果只从学生干部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具体工作中,重点要解决好“公”与“私”、“理”与“情”的关系。不能因为学生干部付出多、工作辛苦就降低标准、降格以求,更不能因为学生干部跟老师“脸熟”“走得近”就徇私舞弊、送顺水人情。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得罪人、不当“老好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管是不是学生干部,都要严格标准条件,严把学生党员发展“入口关”,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