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萍
(金华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华 321000)
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产生有很多原因,在实践分析过程,应重视全方面研究,从而提高对于企业“用工荒”的认识,从实际分析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工荒”,应重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从而全面改善企业“用工荒”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提升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的劳动力总量会快速下降,人员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这样会导致目前的状况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需要进行升级,将密集型劳动产业和高耗能产业转移,进而更好地为高新技术和新兴服务业做出服务,推动这些产业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从“工业吸聚”到“服务消化”的转变。但是这样的产业转型进程较慢,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旧属于粗放式发展的状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展开。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扶持政策的下发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置不断地获得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就业岗位也大量涌现,这一情况的出现促使过去选择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外出务工者回到自身的家乡就业。最后,就目前而言,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自身能力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户籍制度的执行也增加了“用工荒”程度,“同工不用酬,同城不同权”的实际状况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城市落户,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落实,进一步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失。
从微观角度来看,造成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自身的招聘渠道不够完善,目前的招聘方式较为单一,企业对员工的保护存在不足,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公司的利益,无法保证员工的正当权益,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还存在企业内部的部门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员工利益的现象。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进一步造成劳动力缺失。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企业并没有针对人力资源展开合理的规划,而是放任其自由发展,一部分企业则没有养成良好的培训意识,无法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劳动力和能力。这样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帮助企业扩展自身的规模,而对于员工而言,良好有效的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对于农民工而言,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十分重要,合适的工作能够帮助农民工获得较高的收入并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民工应当重视自我提升。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着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职业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矛盾结构,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劳动力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实际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他们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和所需求职业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就业优势,更快地找到就业机会,缓解“用工荒”的情况。从动态角度看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企业会不断地获得技术进步,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目前所有的劳动力都应当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自身被淘汰。除此之外,农民工应当进行适当的流动,进而赚取更高的收益,“用工荒”情况的出现证明了劳动力的缺失,由于各地“荒”的程度并不相同,说明各个地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也并不相同。“用工荒”越严重的地区劳动力的价值越昂贵,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此时进行迁移属于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之一,能够为劳动力带来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用工荒”最为严重的地区的用工问题也会很大程度上的获得缓解,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获得发展和提升。
企业属于将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一种组织,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保持成本最小化,进而更好地将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用工荒”说明企业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无法得到满足,自身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无法拓展,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努力弥补这部分劳动力缺失所造成的缺口,不仅需要提高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相关的劳动者进入企业,还需要改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尊重劳动者的企业氛围,进而更好地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劳动力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着重展开员工培训,进而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强现有员工的潜能,更好地提升单位时间内的生产劳动效率,弥补劳动力缺失所造成的不足。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提升技术含量,降低自身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这属于增强“资本有机构成”的内容。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经验来看,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仅依靠增加要素投放进行展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很难在社会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展开,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为集约型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对于组织架构、技术提升,以及创新创意的重视程度,进而更好地依靠这些内容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和企业利润。
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内部文化,保证企业内部的各方彼此尊重,进而形成最佳合力。如果无法提升企业工人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无法形成企业合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自然无法提升。因此,企业应当构建一种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进而更好地通过这部分内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收益。
为了更好地缓解“用工荒”的情况,政府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而更好地促进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能够适当的匹配。其次,需要针对劳动力市场制定规范,全面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针对就业歧视、劳动保护、工伤处理、工资拖欠等问题都需要制定明确的措施。再次,政府应当以较低的费用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岗位技能的培训,进而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拓展就业中介,进而更好地将劳动力进行匹配,为就业展开全方位的服务。最后,应当展开配套制度改革,进而更好地推进城乡保证一体化,通过颁布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帮助农民工提升对于其他城市的归属感,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进而更好地参与到外出就业之中,缓解“用工荒”的情况。通过提高劳动力流动水平,有效地提高企业解决“用工荒”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分析过程,研究人员要深入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用工荒”问题,深入开展实践研究,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方案,有效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不断调解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及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市场,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总结更加高效的企业“用工荒”问题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