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后,慢慢开始自己独立阅读,但是因为识字量有限,读书时遇到不认识
的字总是会问我们,一会儿问一个。这使得我们有些烦恼:这到底是孩子自己读书还是亲子阅读?这样大大减慢了孩子读书的速度,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个现象的产生有时和家长的教导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为了检验孩子的阅读效果,总是要求孩子把书中内容逐字逐句地读出来,那就容易养成孩子读书时每个字都要认识的习惯。
阅读不只是为了认字,一定不要让孩子建立每个字都认识才算阅读的观念。我们要告诉孩子,即使不认识某些字也没关系,我们还是能读下去。如果这些生字给孩子造成了阅读障碍,我们要教孩子去克服它。比如,可以教孩子去猜,推测这个字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也可以直接放弃它,读不懂那就先不管了,接着往下读。
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似懂非懂”的读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比如,孩子读到“据说在大海里,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的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在这句话中,孩子可能不认识“据”“座”和“顶”这几个字,但是他认识“大海”“花果山”和“一块大石头”。孩子能够把“大海里有花果山,花果山上有一块大石头”这句话连起来,其实完全不影响他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可以继续读下去的。
再者,推测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带着疑问去推测内容的发展,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在理解原文的意思。
所以,读书不一定非要求孩子逐字逐句地朗读,而是要回到阅读的本质——思考,让孩子带着思考去阅读,让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自由地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