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萌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人才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包括汉语言文学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人才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创新”“能力”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不断提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创造力,达到基本的国家标准并逐步提升,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方向,也是大学生自身努力的目标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就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以听说为基础的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汉语言进行交际沟通,同时具有较高汉语言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听者与说者之间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语言就其真正的本质来看,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事物。……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洪堡特强调的是语言创造力是讲话人的大脑和思想所固有的东西,讲话者是语言的创造者,同时也接收并理解所创造出的言语成品,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创造活动。①
日本企业家在论述语言时说道,当初,我考虑让八佰伴走向世界的时候,选用了“八佰伴连锁店,连结世界”作为广告语,靠着这句话,走过了几十年。现在,我把“世界唯一的经营顾问,贡献世界”作为宣传标语。我们只有靠着语言,才能描绘出千差万别的人生。语言有着创造事物和人生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创造力”;“语言的创造力”和前面提到的“心灵的法则”是紧密相连的。“心灵的法则”用佛教的话讲,也叮称为“因缘因果的法则”。更简单地说,就是一切的结果,都是有导致它的原因的。就像为了让牵牛花开花就必须要有牵牛花的种子一样,要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要有好的原因。“语言的创造力”指的就是人类的语言创造厂“原因”这一原理。②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所谓语言创造力,就是指语言自身形成、发展中的生成能力,同时也包括语言系统中语言成分的任何有意义的重新组合能力以及语言与语境的组合能力。就是指语言具有一种创造事物及影响结果的能力。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角度看,语言创造力不仅要求具备语言发展的社交语言、发音吐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四大要素,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语用环境,在遵守一般原则和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使语言产生令人愉悦的感受并带来良好的接受效果。
人们常说,大学生的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关乎一代人的社会发展。语言创造力的培育和发展,体现了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发展,更反映了大学生的时代参与与发展,反映了大学人文素养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如何培育尽可能多的语言创造力素养,促进大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协调。基于情感培育和创新激励的人本教育,应当成为语言创造力培养的重要素养和主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一个大学生改变自己的心理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学习的真正动力,才能让教育回归本源,识事做人,体悟世界,激发生命的潜能。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其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而语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情感工具。汉语是一种非常善于表情达意的语言,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普罗大众的真情实感。无论是“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直白,还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含蓄,都体现汉语在情感表达的丰富性,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创造力,无疑需要一种温情的情感培育。
诗人白朗宁说:“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这种让生命苏醒的美好情愫,便是教育的原汁!它带着温柔、刚毅,向着博大、庄严;充盈着智慧,发散着灵性。在春风化细雨中,存润物细无声中,教人识事做人,体悟人生,迁善教养;提升人格,激扬生命!一一它是温情的,灵性的,有淳朴自然之美,充盈感召生命之魅力,使之焕发葳蕤的生机!要是这样,还有哪一朵茉莉不温馨?这便是教育教学的温情。③近年来,在于语言创造力相关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都忽视了情感素养的培育,忽略了对大学生情感的人本关怀,似有一种去本逐末的感觉。情感素养的培育,应当没有知识传授的条条框框,更注重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灵活地允许师生对语言、文本、情境的创造与变化,师生(主要是学生)可以依照自己在语言交流的情感触动按照基本的语言规划依感而发。例如,
有人说,苍茫的天空中/鹰,是最美的风景//广阔的旷野上/树,是最美的风景//凄苦的环境中/笑,是最美的风景//贫瘠的土地上/人,是最美的风景//愚昧的人世间/书,是最美的风景。④无论是欣赏还是诵读这首诗,教师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只提供一个语言规则的框架和一个自身情感的感悟,而后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结合不同的语境,观察与想象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诗歌境界。当然,情感素养的培育,语言创造力的培养,确实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选择符合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相适应的事物,以通过这些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等情感触动。另外,无论是何种方法、内容,作为情感交流的课堂对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需彼此的情感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才能摒弃外界干扰,全身心的沉入其中,触发情感感官,激发语言思维,走进语言深处,爆发语言创造力。
语言创造力是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的教学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原动力,是教师、学生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不竭源泉。要充分发掘大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充分树立其创新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不断激励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但是,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特质奖励往往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作为大学生都明白,物质激励只能满足一个人低层次的短暂的需求,很难持续不断的激励个人或群体,更别说刺激学生的创造意愿。因此,基于创新的教学激励机制允许、鼓励教师采取除物质之外的更多形式的激励机制,比如,容错机制、宽容意识、游戏互动等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语言创造力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各类积极因素,善于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生态,以及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利教学资源或教学现场,通过构建现场性、场景式的教学课堂,通过与学生的表情交流、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来促进课堂教学活力的焕发与激扬。无论是教学课堂,还是主题班会,或是其他形式的见面会,等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每个学生答案都不会一模一样,无论是预想中的正确答案,还是偏离问题的答案,甚至是一些借题发挥的奇谈怪论,教师都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面对,更加不要对正确答案之外的学生采取“棒打斥喝”“冷嘲热讽”“视而不见”之类的负面回应或错误做法。如果那样的话,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甚至压抑学生的内心冲动,导致学生不愿上课,不愿回答问,不愿参与课堂互动,那么语言创造力的培育就无从谈起。其实,一堂好的语言课,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种宽容意识,一种容错机制,只有教师的宽容,允许甚至鼓励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才会把学生带进欢快轻松、生动活跃的课堂,触发学生内心的语言冲动,引发学生的语言想象,培育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和语言创造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课堂互动,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课堂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是师生与课堂情境之间的相互促进、协助同发展,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领会课堂内容,相互沟通,从而激发内心创造欲望。同时,从本质上讲,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互动的方式和效果多种多样,就语言素养培育而言,互动主要表现在比赛与自信两个方面。
比赛,在课堂上的学生比赛,主要指的是处于课堂环境当中的各个学生,当然也包括学生小组,都有一种自然或不自然地会将自己与其他个体进行比较,从而一较高低,并展示本人或本小组比对方更加优秀,从而获得意中对象的关注和鼓励,得到一种心理的慰藉和满足,从而激发内心创造的次第发生。在语言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或者在语言类教学课堂,如果学生内心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并获得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的话,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存在程度深浅不一的比赛冲动,都渴望获得教师或意想对象的关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情感的引导和语言的鼓励,让学生通过课堂比赛的形式——这类形式应当是法无定法,无拘无束的——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如此不断努力下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当次课堂的语言成就,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面对类似问题的融会贯通。
自信,是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也是一堂课最需要的特征和心理。人,只要获得一定的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就会不断激发内心潜意识上进求先的创造冲动。自信,就是语言创造力的启迪之门,就是语言素养的肥沃之土。自信,不仅可以开启语言成功之门,而且可以极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自信开启成功之门,自立于山,信念如水。无论学校还教师,无论是内心还是环境,都应当“让每个学生自信快乐地成长”,积极培养师生能学、会学、能用、会用的语言自信,并将这种自信熔铸于各项活动场景之中。如,创设特色文化氛围,浸润自信;突出课堂自信表达,培植自信;融入仪修身课程,外塑自信;发展生活技能,促进生存自信,让师生自信快乐地成长,激励自己永远做最好的自我!⑤
注释
①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第112页
② (日)和田一夫著;徐静波译,不死鸟:八佰伴集团前总裁和田一夫自叙过去和现在,百家出版社,2001.08,第58页
③ 潘桂法著,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12,第97页
④ 朱学坤,徐武汉,魏星编著,语文的魅力,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1,第149页
⑤ 丛培荣,自信教育成就幸福人生,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04,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