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瑾
(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来,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有所提升,整体来看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良好。但是,这加剧了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多,为壮大国有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基于此,国有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但实际上,在风险管理上制度和监管的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是当前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
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通常存在预算管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是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直接影响预算管理效益的发挥。以C企业为例,企业内部全面预算管控不完善,造成企业预算目标无法有效实现,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全面预算意识薄弱,不能对财务预算进行及时调整,无法实现对预算的全面管理和监督,最终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全过程中存在管理风险,容易导致预算和执行结果存在严重偏差,对企业造成损失。
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财务风险,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不能有效应对,容易使企业资金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不能合理分配,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受到冲击。如C企业在经营中主要依赖于融资,在投资过程中又倾向于大规模投资项目,遇到资产负债杠杆率较大时,容易发生财务风险。据了解,2020年,我国地方国有企业的负债金额达28.23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财务费用增长率是15.6%。
以某国有企业为例,其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如财务部门经理和出纳人员属于直系亲属关系;出纳人员同时负责支付、采购、报销等工作,还存在相关手续不符合采购与付款岗位分工控制的要求;支取款项的印章由总经理保管等。这就产生了很多财务制度漏洞,不合规的制度形式使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必然为企业增加财务风险。
在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把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结合起来,以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为核心,不断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健全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1]。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全面预算编制工作管理力度,在编制预算时,管理人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从而合理编制预算。第二,调动预算编制部门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各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详细的预算编制,并且要严格执行预算编制流程,确保预算编制符合要求,各部门应积极为财务部门提供必要的预算编制支持。第三,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同时可在后期依据考评结果,针对预算绩效好的项目增加资金配置。反之则削减预算绩效考核差的项目的资金配置,从而依据全面预算考核制度对企业的预算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配置。
1.提升财务内控能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在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处理风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财务内控人员高度重视企业的偿债能力,加强对资金成本的监督和管理,定期核查资产管理比率,积极为企业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提升资金周转率。
2.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处理制度
第一,管理层人员要重视财务风险,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为健全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2]。第二,建立风险责任机制,由主管领导对企业经营风险负全责,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重大财务收支项目决策领导能力。第四,总会计师应积极履行职能,发挥监督管控作用,注重防范财务风险。第五,财务部门应积极发挥监控作用,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积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办法,不断完善财务资金管理,把控贷款和担保规模,提升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第六,健全内部财务监督约束制度、审查制度,如在签订业务合同时,需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盖章执行。
3.提高财务决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产生财务风险
第一,提高融资决策水平。国有企业要依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资金用量进行合理预测,再根据资金成本计算分析不同融资方式面临的财务风险,最终选出符合实际发展的融资方式,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第二,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国有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要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环境、法律、投资顾问等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方案的研究和评价,从中甄选最佳决策,不能主观臆断,这样才能降低风险,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财务危机。
4.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国有企业要有效结合信息化技术和财务风险方法预警制度,利用概率算法进行分析,用风险决策法制定正确的财务决策,使企业在面对不同风险意外时能够积极应对。一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制度,构建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例如,国有企业在短期内稳定发展需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保障各项支出,而预警可以确保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经营。一般来说,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均要保持稳定,一旦其中有一项失衡,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因此,可以将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列入短期财务风险预警中。二是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这就需要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如经济效益、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机制,再结合财务信息软件,建立自动预警警报,及时对财务人员发出风险预警,提前制定防范措施[3]。
国有企业应该在内部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使风险意识形成企业文化。每个基层员工都要有“风险随时可能发生”的认知,让每个人都明确自身职责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此外,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作用,并对其进行优化。内部控制规范依据管理制度和要求进行具体操作,要征求相关岗位责任意见,并以此为基础,使内控规范对应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增强领导层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具体来说:第一,有效识别风险。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编号,如在物资计量中,相关存货数据不能及时上传到信息系统,设立一个风险编号。第二,对风险进行评估。当数据不能及时上传时,就会对计量信息、财务信息等造成影响。第三,找出降低风险的办法。在风险发生时,纸质报表随计量随时打印,能够确保计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计量管理人员可通过纸质报表与计量信息系统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及时通知计量人员将信息数据上传。第四,评估降低风险机制是否有效。计量管理人员实施监督职能,及时发现计量信息未上传,再督促相关人员及时上传计量数据,就能起到预防系统数据不完整而发生的风险,证明针对这一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有效的。第五,建立财务内部控制测试机制。每年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测试,从中找出不足,并依据企业每年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有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是当前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需要企业上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强化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提升员工防范风险的能力,才能有效预防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