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贾文雅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倡导写作要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即学校”倡导写作的实践性,要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教学做合一”则表明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做中学、在学中做”。目前基于“传统”的高年级作文教学及评价呈现了哪些问题呢?以生活为源头的高年级习作的教学和评价中又将如何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呢?
1.教学指向“应试”,“我”手不写“我”心。不少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会给出具体的作文写作的范式,甚至细化到段落之间的过渡语,作文失去了真情实感和自己的体验,写作沦为了考试的工具,而不是“我手写我心”的流露。
2.弱于兴趣激发,想象创造受限。老师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写作的方式千篇一律:读读习作例文,学学例文的写作手法,告诉学生每一段写什么,符合要求就算完成了习作任务。在篇复一篇的“重复”教学写作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丧失。
3.评语流于形式,评价方式单一。如今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评价绝大多数以教师的评语为载体,教师的评语往往概括而空洞,也缺少提出了问题后让学生修改的过程,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1.改变“应试”理念、关注生活味道。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走出“应试”作文的理念,写作并不是完完全全为了最终的考试来服务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写真事、表真情。比如《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回想真实触动自己的那一刻,再指导学生如何把这样一件事情写得具体清楚,如何写出当时内心真实悸动并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只有当教师不再紧盯着作文的“分数”,而放眼于学生的写作体验,写作才会活起来。
2.兴趣点燃热忱,体验实践创造。激趣不仅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作为教师,我们要实践“教学做合一”,要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多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思考,这样才能触发学生最真实的感受,文字才会有血有肉。比如,习作《____即景》,习作要求为: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这样的习作不要急于让学生在一两天之内完成,否则会出现很多程式化的描述,这样的习作一定要早做计划,提前一两个星期进行布置,给学生足够的选择、实践、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地观察。在平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实践体验、多多思考创造、积累生活阅历、丰富对于生命的领悟,做到“厚积而薄发”!
3.重视讲评指导,评价主体多元。在学生写完草稿后,留有一节专门的讲评课,每堂课选择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研讨,细致分析优缺点,还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写作能力等“导”出一个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训练点。除此之外,也要重视让评价主体多元化。比如,在教学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中,在学生写完草稿后我让他们先自主修改,修改后在小组中与同伴进行交换评价,并商量怎么改更加恰当。除此之外,我还让家长用评价表的方式参与到评价之中。我还将几篇有特色的作文集结成了一张班级作文报,发给同学们,和同学们一起花一节课探讨这几篇作文写得好的“奥秘”,这几位“发表”的同学兴高采烈,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也兴致高涨、收获颇多。课后,我还让学生将作文报带回去和家长分享我们讨论的想法。学生习作的内动力空前高涨,习作水平也有了较快的提高,让写作之于所有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满足和幸福。
要想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真挚灵动的作文,就需要在“生活”这个活源头上下足功夫。教师迫切需要改变“应试”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点滴的生活味道,让学生走近生活,多多体验实践创造,在习作讲评上依据学情找准评价的突破口,让自评、同伴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结合起来,提供多样平台给学生展示习作风采,让学生因为写作而心生雀跃,让孩子们的笔端流动“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