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几所高等院校为例

2021-11-24 01:18:57沈阳音乐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辽宁沈阳110818
关键词:校史红色育人

刘 昊(沈阳音乐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辽宁沈阳1108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由之路,在培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校史一般是指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高等院校的校史,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具有红色校史的高校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在革命工作的不同领域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走出过引领时代发展的英雄人物,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善于运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将其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全路径,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红色校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内涵,充分汲取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能够让青年一代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厚植民族情怀,这对高校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基础教育工程。将红色校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路径,可以有效地结合红色高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广泛开展红色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史育人功能,组织开展具有红色校史文化的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引导当代青年形成爱党、爱国、爱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校史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文化,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助于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校史是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关于教育历史的重要构成,是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独特精神和思想意志,承载着一所高校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任何一所高校都拥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特别是红色高校的校史文化,更是镌刻着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使命和特殊贡献,如红色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文化等,是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研究、宣传、弘扬红色校史文化,以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启润心智、培根铸魂,可以有效地助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办学治校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2]充分挖掘、利用校史资源,特别是对红色校史文化的学习、传承,可以进一步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在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现场教学、重要校史人物纪念活动以及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措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深刻领会和感受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创举和成就,坚定学生的革命信仰。

(四)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而培养人才需要育人、育才同频共振。育才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红色校史客观地记录了红色高校的成长路径,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脉络,以及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真实、可靠的革命历史凭据,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通过红色校史文化的濡染,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校史,而且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可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和冲击,加之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顶层设计是从全局角度、自上而下对一项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统筹规划。党和国家牢牢把握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出了英明决策。但是,有的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没能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谋划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路径,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措施不足,重视不到位,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立德树人等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不明确,甚至依然存在唯论文、唯项目、唯文凭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二)教育方式方法匮乏

融媒体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平台,丰富了学习形式,拓展了学习阵地,加强了学习的互动融合。但是,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时俱进,依然依赖课堂教学,单纯地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更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互动体验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虽然个别青年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缺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导致实践教学不够接地气,难以入心入脑。

(三)外部环境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它包含着教育者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综合了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争夺意识阵地、争夺青年关注、争夺人心所向,这就迫切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学平台和途径,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昂扬向上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的文化思潮冲击、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淡漠,排斥相关教学活动。而且,有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任务,没能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导致学生没有端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红色高校具有独特的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因此,在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应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功能,从改革教学模式、丰富实践形式、拓展宣传平台、打造育人环境等方面加强实践探索,拓展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育人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锻造的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较多采用片面强调教育主体(教师)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教学对象(学生)能动性的沟通互动。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变一味地说教和单向讲授的方式,而应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形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相互联动的教学样态[6]。同时,还可以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过程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关键时间节点、特殊纪念日活动等契机,梳理红色校史文化中的学校发展历程、校友感人事迹等红色教育资源,找到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多渠道、多角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例如,中国医科大学为庆祝毛泽东同志为其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80 周年,组织赴延安开展“新长征再出发”大型义诊活动。由学校师生代表、各地校友、红医联盟院校代表等组成了90 支医疗队,在红军长征及中国医科大学迁徙途经的16个省,精选极具历史意义的100 个县开展义诊活动。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在长征中坚持办学,而且走完全程的院校。选择在特殊时间节点,结合红色校史资源,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这种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作用,切实增强了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成效。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突破教师思维限制,全方位、多视角地将红色校史资源融会贯通于教学实践,从而将红色校史资源有机地转化为立德树人教育资源。

(二)打造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红色校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传递文化信息和承担历史承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高校可以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思政+专业”的育人路径,提升思政育人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广泛融入社会建设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社会生活,观照社会现实需要,进而切实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7]。

例如,沈阳音乐学院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百年卓越”系列活动,有效地发挥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凸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文艺”的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鲁艺人根据形势需要,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通过井冈山组、抗日组(延安、晋察冀)、抗美援朝组、东北老工业基地组、改革开放组“五条线路寻访”,百余名师生代表,分赴7 省区12 市27 地,深度探寻沈阳音乐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红色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学院以这些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校史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重温音乐中的红色校史和百年党史,使经典寻访成为学习党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深化艺术创作的红色历程,打通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最后一公里。

(三)建构网络育人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交流沟通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是红色校史文化实践,都要结合时代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载体建设,深化网络载体育人功能。面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网络信息化的巨大能量,积极构建网上党校、网上论坛、数字虚拟化校史馆等思想政治工作云平台,多角度地向学生推送红色校史文化相关信息,打造多元立体化的红色校史文化展示平台。

例如,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利用人民网网络宣传主阵地优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参与“百年路上的我们”——辽宁高校红色校史故事展演活动。通过红色校史故事展演,促进青年学子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此外,辽宁上百所高校参与了“百年路上的我们”——辽宁高校红色校史故事融媒体展示活动。通过双微接力参与,共同分享红色校史故事(累计阅读量已达到数百万),积极引导全省青年学子在校史中学党史,感悟初心、汲取力量,勇担时代和民族赋予的历史重任。这次活动不仅是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四史”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而且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凸显了网络载体实践育人的时效性。

(四)促进校史进教材

要想使红色校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就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完善教材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以红色文化厚植理论教学,特别是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以有效地增加理论教学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使理论学习言之有物,进而强化理论认知的系统性、生动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沈阳音乐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组织撰写《回望:百首歌曲中的百年党史》,精心遴选出100 首镌刻着时代标记的歌曲。通过学习、理解、分析这百首歌曲,使党史、国史和校史在歌曲的阐释中更加生动鲜活,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创新了思政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红色校史文化的融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热度和思想深度,引导大学生在知校、爱校的基础上,铸牢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以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五)拓展融媒体宣传平台

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信息渠道和宣传手段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融媒体宣传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学习红色校史为切入点,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校园宣传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主流媒体,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学校电视台等平台,引领校园主流舆论,实现红色校史文化对教育主体的有效浸润。

例如,沈阳音乐学院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报、刊、网、微、端等媒介平台,有效拓展对外宣传的广度,增加对内宣传的深度。学院借助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等各级媒体,多次报道红色校史文化,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沈阳音乐学院有效结合红色校史资源,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以多媒体信息化手段纵深发掘、横向关联红色校史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文艺、影视作品进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作品为载体,不断壮大舆论引导力,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六)加强红色文化景观建设

校史不仅是躺在展窗里的老物件和落在材料里的文字、图片,校史还可以走进校园,让学生身临其境,涵濡浸渍。深耕红色校史文化土壤,塑造校园红色文化景观,不仅可以立体、形象地展示校史中的名人轶事,而且还可以形成独特的校园景观情景式、体验式思政教学新模式,在“有形”和“无形”中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

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创新打造“红色人文景观带”,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沈阳建筑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是于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由跟随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的何长工同志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沈阳建筑大学为教育师生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的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在2004年建设新校区时,在学校第一运动场的北麓,模拟建造了何长工在陕北居住过的窑洞的景观,以激励学生不忘革命前辈,传承红色基因。此外,学校特别利用原址保留的日俄战争唯一的战争残垣,以时刻提醒师生不忘国家经历的磨难,牢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使命。学校还以“听”到过东北军北大营抗日枪声的唯一一块残垣为素材,建成了校园红色文化景观,让经过这里的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景观建设,深挖校本文化,深植学生爱国情怀,让红色校史展示成为开展党性教育、强化党建工作、改革创新思政工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新路径。

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要创新思路,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的叙事功能,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红色校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猜你喜欢
校史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红色是什么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4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0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