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歌,王瑞琼,魏兴民,代润景,牛菊红,马晓华,冉 鑫,尹 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是指月经或月经前后腹痛、腹胀同时伴随其他身体不适的疾病,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和继发性痛经(secondary dysmenorrhea)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主要原因为月经期子宫前列腺素含量上升[1],占痛经的90%以上,好发于青春期。因此,本病也是困扰女大学生的常见病之一。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研究显示[2],原发性痛经的患病率高达51%,经期不适症状发生率较高[3],且对患者的家庭关系、学校/工作表现、社交和娱乐活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4],影响并降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5]。中医学上将女性痛经分为5种不同的证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胞脉型、气虚血弱型、湿热下注型及肝肾虚损型,本研究拟探讨原发性痛经人群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及自我护理措施,为人群缓解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
1.1 调查对象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2018级女生为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6]。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利用一条等分为十份的线段来表示疼痛程度,0端代表没有疼痛,10端代表剧烈疼痛,患者根据其主观感觉自我判断痛经疼痛程度,将评分大于1分的被调查者定义为患有原发性痛经的人群,其中2~4分定义为轻度PD患者,5~7分定义为中度PD患者,8~10分定义为重度PD患者。
1.2.2 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标准 证型诊断参考《中医妇科学》[7]并对条目进行修改。(1)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痛拒按,经净后或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经量少、色紫黑、夹血块、经期延后;(2)寒凝胞脉型: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腹痛喜按、得热疼痛减轻、经量少、色紫黑、经期延后,白带色淡、量多、质稀薄、无臭味;(3)湿热下注型:经前小腹胀痛或平时小腹痛、月经来时疼痛加剧、月经色紫红、质稠厚、月经提前而至,白带色黄或红、量多、质黏稠、有臭味;(4)气虚血弱型:经后隐隐作痛、腹痛喜按、经量少、有疲乏感、色淡红、质清稀薄、月经提前而至或经期延后7 d,白带色淡、质稀薄、无臭味;(5)肝肾虚损型:经后痛、隐隐作痛、腰部酸胀、经量少、色紫黑、质清稀薄、月经周期无规律,白带色淡黄、量多、质稀薄、无臭味。
1.3 纳入标准经入学体检合格,无重大身体或精神疾病者;对该调查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问卷填写过程中依从性较差者。
1.5 研究方法
1.5.2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年级进行分层,每一年级整群抽取不同班级共1 704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5.3 问卷调查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部分:(1)月经一般情况;(2)原发性痛经严重程度及伴发症状;(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4)缓解措施。其中痛经中医证型经专家修改而成,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由调查人员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当场回收。
1.5.4 统计学方法 全部问卷收集审核后,将合格问卷导入Excel表中进行相应的数据归纳整理,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数量共发放1 70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645份,有效回收率为96.54%。
2.2 月经一般情况及原发性痛经发生情况共调查1 645名在校女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5岁,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3.4岁;被调查者中有1 233名女生患有原发性痛经,发生率为74.95%(1 233/1 645),其中轻度457人,占PD患者的37.06%(457/1 233),中度549人,占44.53%(549/1 233),重度227人,占18.41%(227/1 233)。痛经组与非痛经组学生月经周期、年龄与月经初潮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学生月经周期差异比较
表2 两组学生年龄及初潮年龄比较(±s,岁)
表2 两组学生年龄及初潮年龄比较(±s,岁)
痛经 人数 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是 1 233 20.52±1.78 13.42±1.32否412 20.39±1.92 13.52±1.39 t 1.293 -1.228 P 0.196 0.220
2.3 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1 233例痛经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表3所示,其中寒凝胞脉型431例,所占比例最高,为34.96%;气滞血瘀型322例,占26.12%,气虚血弱型241例,占19.54%;湿热下注型168例,占13.62%;肝肾虚损型71例,占比最少,为5.76%;严重程度均以轻、中度为主。中医临床上将寒凝胞脉型、气滞血瘀型和湿热下注型归为实证,将肝肾虚损型和气虚血弱型归为虚证,实证与虚证间在痛经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1233例患者痛经证型分布情况[例(%)]
表4 痛经患者虚证、实证分布情况(例)
2.4 原发性痛经患者伴发症状及采取缓解措施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经期不适症状频率较高的3项为虚弱乏力、腰痛、情绪低落,分别为77.37%(954/1 233)、73.72%(909/1 233)、73.48%(906/1 233)。痛经除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以外还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调查结果中情绪低落、易怒易燥及紧张焦虑的频率也较高。(见表5)
表5 患者经期主要症状分布情况[例(%)]
统计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患者会喝红糖姜水、热水,采取物理措施:敷暖水袋、贴暖宝宝,改变体位:蜷缩俯卧等及腹部按揉来缓解痛经。在1 233例痛经患者中仅有194人会服用中成药,频率为15.73%(194/1 233),其中元胡止痛片、益母草颗粒、当归丸、逍遥丸为较常规选择;有130人选择使用西药,最常用药物为布洛芬;仅有11人会选择口服避孕药缓解痛经。(见表6)
表6 痛经患者采取措施情况[例(%)]
原发性痛经是严重影响青年女性学习、生活、工作的常见病症,好发年龄段集中在15~25岁,而女大学生正是该病的高发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发生率为74.95%,与孙艳明等[8]对1 800名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生率的调查结果(77.94%)及国外的调查研究结果[9]基本一致,这表明痛经问题困扰了大多数青年女性,并会增加女性工作和生活负担。同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痛经组与非痛经组学生在年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张晏瑜[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痛经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统计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胞脉、气滞血瘀和气虚血弱型人群占比最高,且各证型均以轻、中度痛经为主,重度痛经人群较少。虚证与实证在原发性痛经严重程度上的分布有差异,以中度差异最为明显,总体而言原发性痛经人群中实证居多,这与文献调查结果[11]一致。痛经人群中医证型以寒凝胞脉型患者最为常见,超过本次调查痛经人数的三分之一,与李娇[12]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女性易寒体质有关,当代女大学生衣着较薄,喜吃生冷食物,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等[13],以及甘肃地区温度偏低,都有可能导致寒凝胞脉型痛经的发生。中医学认为,气机不畅易引起血行不畅,而青年女性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等为特点的气滞血瘀型痛经;部分在校大学生饮食过于甜腻、运动量少易导致湿热蕴结冲任胞宫,进而湿热瘀阻于体内引起湿热下注型痛经。虚证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关联较大,且后天保养不佳、过度疲劳、熬夜都与之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痛经发病会引起情绪的起伏变化,冯思仪等[14]对痛经人群的心理因素探讨也表明,痛经能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造成一定负担,这对她们的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且另一研究显示寒凝胞脉型痛经患者的人际关系敏感度最高[15],这提醒我们应高度关注痛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女大学生在痛经发生时均会采取一定措施缓解疼痛症状,以热敷、喝热水/红糖水等方式最为常见,这一现象或许也与部分中医证型的发病机理有着直接关系,上述缓解疼痛方式可达到部分祛寒活血的作用,因此也是被采用最多的方式。药物的使用率较低,且其中使用比例最高的为中药类。目前针对原发性痛经的西药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其效果不好,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且有可能产生耐药性[16],中药作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并且疗效显著[17-19],中医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敷贴对寒凝胞脉型痛经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0],因此应提高中度及重度痛经患者的就诊率,针对个人不同中医证型增加中药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关于经期自我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讲座让其学会在痛经时自我缓解的方法,以减少其痛苦及对其生活和学习等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病率较高,在采取一定自我护理措施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就诊率,针对不同中医证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从而改善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