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思园,文 娟,林 辰,蒋基昌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关键字]壮医学;针法;术语英译;原则与方法
壮医针刺疗法作为壮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吸取了中医传统针法的精髓,也在医疗实践中融入了壮族的文化特色。近几年,壮医针刺以其“简、便、廉、效”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内科疾病(如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卒中后尿失禁等)、外科疾病(如带状疱疹、乳腺增生、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妇科疾病(如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等)、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症等)、皮肤科疾病(如斑秃等)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1-10]。随着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建成,国外医界对壮医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对壮医针刺疗法的需求逐渐增长,但关于壮医针法术语的英译研究较少,这无疑阻碍了壮医针法对外传播的步伐。本研究拟探讨分析壮医针法术语的英译及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壮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1.1 壮医针法的概念壮医针法是在“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等理论指导下,以人体网结为穴,根据病症选取不同的针具和辅料,并配以特定手法进行针刺治疗,以调理脏腑、骨肉、嘘勒(气血)功能,疏通龙火二路,以复天、人、地三气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类外治疗法。壮医针法具有解毒解热、通道养路、活血养血、调整气血、减压安神、解郁止痛、散结消肿、扶正补虚、促进自愈等功效[11]。
1.2 壮医针法的分类结合《中国壮医针刺学》《中国壮医外治学》《中国壮医药大辞典》《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壮医基础理论》等壮医专著,本文整理归纳出现的14种壮医针法,包括毫针疗法、火针疗法、针挑疗法、陶针疗法、星状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疗法、油针疗法、刺(放)血疗法、神针疗法、温刮缚扎刺法、耳针疗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及扭转乾坤针法[11-15]。
以上14类壮医针法,可根据命名方式及其与中医针法的异同进行横向和纵向分类。横向分类为传统针法和特色针法。(1)传统针法:即无论从针具的选取、手法操作,抑或是疗法的名称上均和中医的针法相似或一致,包括毫针疗法、火针疗法、针挑疗法、星状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疗法、刺(放)血疗法、神针疗法和耳针疗法;(2)特色针法:即具有壮医特色的其他针法,包括陶针疗法、油针疗法、温刮缚扎刺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及扭转乾坤针法。纵向分类可分为以“使用材质”命名的针法、以“应用部位”命名的针法和以操作手法命名的针法。(1)以“使用材质”命名的针法:毫针疗法、陶针疗法、火针疗法、油针疗法、麝香针疗法、针挑疗法、神针疗法、星状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疗法;(2)以“应用部位”命名的针法:耳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3)以“操作手法”命名的针法:刺(放)血疗法、温刮缚扎刺法、扭转乾坤针法(见表1)
表1 壮医针法分类表
因壮医学与中医学同根同源、相似相联,而壮医药的英译研究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可借鉴中医药英译研究中相对成熟的相关国际标准。壮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须遵循简洁性、对应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16]。
一方面,术语的简洁性决定了其使用频率及推广强度,而对应性则体现出术语运用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唯一性。除毫针、三棱针、梅花针、注射针头等在中医针法中常见的针具以外,壮医针法还采用陶片、陶针、缝衣针、铁丝磨针等器材,甚至出现多种针具应用于一种针法的情况,即针具“多样性”的体现。虽然不同于中医针法“一法一具”的特定性,但无论使用何种针具,其本质均为通过某种材质的尖锐点刺激体表穴位及反应点,最终达到祛除病痛、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在壮医针法英译的过程中,译语无须时时考量“针”所存在的材质和形态的多样性,否则将会使术语冗长难记或衍生出一词多释等情况,这无疑将术语复杂化,所以简洁性和对应性原则需要适时运用在壮医针法的英译中。另一方面,即便壮医针法和中医针法在治疗目的上是殊途同归,但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壮医针法在某些辅助器材的选取或操作手法的运用上始终有别于中医针法,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须将这些壮医针法特有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便体现在民族性原则上。
由于壮医针法中提及的“针”所指范围远远大于中医针法中的“针”,即在上文中所提及的壮医针具的“多样性”,如三棱针、一次性注射针头或大号缝衣针等均可运用于壮医针挑治疗中[11]。如为体现出壮医针法的特色而将3种针具分别译出,即译为“three-edge needle-pricking therapy”“disposable needle-pricking therapy”或“hand sewing needle-pricking therapy”,不仅使术语冗长难于记忆,且出现一术语对应多个译文的现象,违背了术语译文的简洁性和对应性原则,使得受众对术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降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性原则须让步于前两个原则,即统一将“针”直译为“needle”,而至于具体使用何种针具可在术语的释义中作进一步解释或标注。而意译和音译须建立在忠实中文术语本义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与直译进行结合使用。
3.1 传统针法的英译由于壮医在近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受到中医药的影响最大,其中一个方面便体现在了外治法上,这使得某些壮医针法呈现出与中医针法相似或基本一致的情况[17]。此类针法可归结为传统针法,可参照中医针法现有标准进行英译。
在按“使用材质”命名的传统针法中,“毫针疗法”和“火针疗法”可直译为“filiform needle therapy”和“fire needle therapy”。其中“火针疗法”在临床上细分为“药物火针”“非药物火针”和“非药物三火针”。“药物”和“非药物”作为前缀修饰火针的类型,可分别直译为“medicated”和“non-medicated”对“fire needle therapy”进行修饰。其中,“非药物三火针”中的“三针”是指将3枚3号缝衣针按“品”字形摆放固定在圆木上。“一针在上,两针在下”的结构形似“品”字,但英文是由字母构成的前缀与后缀的组合,不存在中文汉字横竖撇捺的笔画结构。那如何将“品字形”的意思准确地译出呢?不同的语言因所属文字结构的差异而存在可译性限度,即将某种具有特殊结构(如左右、上下、包围等)的文字(如中文等象形文字)翻译为其他以字母组成语言文字(如英文等),往往只能舍形译义,甚至不可译[18]。如仅因缺乏中英字形的对应而忽略掉“品字形”的翻译,显然是不忠实中文含义的体现。笔者认为,将该术语译为“triangle-style needle”较妥,因为“品”的字形与几何图案中的三角形相似,“triangle”不仅明确了针的数量为“三”,更准确地表达出三针“一上二下”的摆放位置。因此,以上术语译名分别为“medicated fire needle therapy”“non-medicated fire needle therapy”和“non-medicated triangle-style fire needle therapy”。“神针疗法”是选用微型刀针深入痛点进行组织剥离的一类外治方法,类似中医外治法中的小针刀疗法[16]。因此,该术语在英译时要做对应性地转换,译为“knifeneedle therapy”,而不应对“神”进行简单的字面理解而直译,反而产生歧义。“星状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疗法”在目前各类壮医书籍中虽然称谓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即中医针法中的皮肤针,可对应地译为“dermal needle therapy”。“针挑疗法”也见于中医针法中,参考中医已行英译标准,可按照“名词(n.)+动名词(v.-ing)”的形式对“名词(针)+动词(挑)”的结构直译为“needle-pricking therapy”。但该疗法在临床上因针对的病证不同又再分为“挑痔疗法”“挑痧疗法”和“挑疳疗法”,分别用于治疗痔疮、痧证和小儿疳积。其中,“痧证”是指一类因“痧邪”导致皮肤出现血点如粟,抚之碍手为体征的病证,与中医提及的概念相似,但因无对应英译,且意译后仍无法达意,可将其音译为“Sha syndromes”[19]。笔者认为,以上三类针挑疗法可按“needle-pricking therapy+病证”的结构分别译为“needle-pricking therapy on hemorrhoids”“needle-pricking therapy on Sha syndromes”和“needle-pricking therapy on infantile malnutrition”。同时,又考虑到术语英译的简洁性,可在保留术语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对应直译,亦可简化译为“hemorrhoid-pricking therapy”“Sha-pricking therapy”和“infantile malnutrition-pricking therapy”。
以“应用部位”命名的“耳针疗法”可参考中医药术语已行英译译为“auricular needle therapy”;以“操作手法”命名的“刺(放)血疗法”为“动词(放)+名词(血)”结构,可按“名词(n.)+动名词(v.-ing)”的形式英译为“blood-letting therapy”。
3.2 特色针法的英译在壮医特色针法中,以“使用材质”命名的“陶针疗法”“油针疗法”和“麝香针疗法”中的“陶”“油”和“麝香”为针的材质或疗法中所应用到的主要材料,因此,可以“材质+needle therapy”结构进行英译。其中,“陶针疗法”中所采用的器材为陶瓷片,一般将其锐处或磨制成针状物作用于治疗部位,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针”,但其治疗目的在于刺激反应点,正如在“耳针疗法”中更多地使用王不留行子等材料刺激穴位而并非如字面上描述仅使用针刺治疗。参考“耳针疗法”的英译“auricular needle therapy”,笔者认为“陶针疗法”可直译为“pottery needle therapy”。在“油针疗法”和“麝香针疗法”中,分别将“桐油”和“麝香”蘸于针尖进而行针,因此,可按上述结构分别直译为“oily needle therapy”和“musky needle therapy”。
按“应用部位”命名的“跖针疗法”“掌针疗法”可参照“耳针疗法”以“应用部位+needle therapy”的结构直译为“plantar needle therapy”和“palm needle therapy”。
以“操作手法”命名的“扭转乾坤针法”和“温刮缚扎刺法”是由名词和动词构成的术语,可参照上文“名词(n.)+动名词(v.-ing)”的形式进行英译。其中,“扭转乾坤针法”又称“旋乾转坤针法”,是以“轻”(旋乾)、“重”(转坤)两种基本手法交互运用,结合爻象(阳爻“—”和阴爻“--”)组成“三度(旋乾:回旋九次为一度,转坤:回转六次为一度)八法(八种组合式运针手法)”的一类传统壮医金针疗法。这里的“扭转”不能直接译为“rotating”,因为“扭转”只是常规针刺的基本手法(提、插、捻、转)之一,并不能体现出该疗法的特色,也不能译为“twisting”,因为该词在一定程度上含有“扭曲、曲解”的贬义。实质上,该疗法内涵在于阴阳的互用相资,而“interact”有“to act together”或“to come together and have an effect on each other”之义,更能生动地表达出手法的交叠和爻象的运度;“乾坤”和“阴阳”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广义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术语,在英文中并无对应词汇,为避免漏译或误解可音译为“Qian-Kun”。因此,笔者认为该术语可译为“Qian-Kun interacting needle therapy”[20]。“温刮缚扎刺法”是在胸背部及上肢进行刮痧疗法后,使用适度烘热的油浸纱布环绕缚扎肩部及手,并用三棱针针刺放血少许,再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足心,最后艾灸之,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针刺疗法[12]。该疗法结合了“刮痧”“缚扎”和“针刺”三个步骤的依次操作,而“温热”的疗效则始终贯穿在整个治疗当中:通过刮法使得皮肤微红温热,再用烘热油纱缚扎,后在行针毕以热油涂于治疗部位并施以温灸,其中的“刺”并非指传统针法中的留针针刺,而是指运用三棱针进行放(刺)血疗法。因此,该术语的英译应同时兼顾“温热”之效及“三步”操作的特点,直译为“warming scraping-binding and blood-letting therapy”。
综上,壮医针法的英译应遵循简洁性、对应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基于与中医学“相似相联”的关系,和中医传统针法有重合或对等部分的术语可参考借鉴中医传统针法的术语英译,而对于蕴含民族文化特色的针法术语内涵应加以充分理解,并根据术语结构特性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和音译或适时地对三者进行组合运用。壮医针法英译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壮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及相关英文术语数据库的建设,为壮医药文化的对外发展和双语教育创造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