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11-23 09:39赵东聂洪臣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职业

赵东 聂洪臣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1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市场上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相关行业输入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学生在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足和亟待改善的问题。当前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没有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相关行业。究其原因,当然有毕业生主观意愿的影响,但同时也能看出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未能适应行业发展并与行业一线对接,还延用老一套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使很多学生在毕业时没有掌握行业所要求的相关能力,无法实现校园与行业的良好对接。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落后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跟踪行企一线的变化,未及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目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感。部分院校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局限在“管理”两个字上,培养目标也仅局限在农业管理上,未能掌握相关实践技能。加之,在非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附加服务工作机构较少,导致学生在市场上就业面狭窄[2]。

1.2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否能适应行企一线实践的要求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自身存在技能模糊、实践难等专业特点,因此,部分高职院校难免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将大部分实践环节待学生毕业后交给企业来进行,故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传统理论授课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方向性;二是大部分教师是“出大学进学院”,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实践能力不强;三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培养方式未能有效建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能接触行企一线实践操作,缺少有效的制度保证。

2 构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围绕合作农业企业运营、农产品及农资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网店运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五大目标工作岗位,基于工学结合、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资源优势的原则,依工作过程设计学生培养进程,构建“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工作、服务、创新四位一体,将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阶梯式提高,最终实现由学生到学员、由白领到商务精英的岗位能力提升和职场角色转变。

2.1 “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规格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需求分析与挖掘、经营决策、要素管理、营销运作、外贸运营、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与关怀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农业企业运营管理、农产品网店运营、农产品对外贸易、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休闲农业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 “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遵循经营管理人才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时段。针对不同学习者设计、定制学习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弹性学制,实施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即第一、二学期为“职业认知学段”,第三、四学期为“职业提升学段”,第五学期为“实岗工作工段”,第六学期为“顶岗实践工段”(见图1所示)。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政校行企全程携手,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

图1 “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职业认知学段。学生入学后开展基础素养及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能力培养,通过商务素养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商务通识知识和提升数据分析应用等职业能力打下基础,通过将企业业务引入学校,实现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知。(2)职业提升学段。学生根据前期的职业认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核心岗位课程的学习,掌握不同专业岗位的核心能力。通过项目实战、综合实训、企业深度认知,综合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3)实岗工作工段。学生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三个方向进行学习,以创业实践、企业跟岗、项目实战等实际经营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职业素养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运营能力。(4)顶岗实践工段。学生通过“1+X”证书考试、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参与企业的运营,对接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实现由职场新人到职场达人的角色转变。

2.3 “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反馈和用人单位反馈评价机制。通过监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态,掌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工作单位性质、职位状态、工资水平、转换工作的次数、转换工作的原因等信息,把握行业和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使其成为教学评价及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依据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关键要素,引进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体验、实践锻炼等环节的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进行测评,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学分银行”,纳入素质学分考核体系[1]。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育活动认证及学分换算工作。

3 构建“五大”育人模块与层级递进式课程体系

3.1 构建“五大”育人模块

构建“五大”育人模块,即实践育人模块、管理育人模块、服务育人模块、环境育人模块、文化育人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素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正确认知,提升重要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体如下:

(1)实践育人模块。构建由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特色活动、创业课程等项目组成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育人体系,以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探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求职就业能力。体验职场文化,提高职业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管理育人模块。厚植工匠精神,构建与用人单位要求内涵相通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纪律管理、劳动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在内的专业学生管理体系,实行学生管理学分制,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3)服务育人模块。构建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校企双导师制、参与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服务学生和学生服务的服务育人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环境育人模块。通过对学习、生活环境进行有益的劳动和活动,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激情,从而帮助学生点燃探索知识、积极进取的思想火花,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5)文化育人模块。构建指向明确、高品位的育人文化氛围体系,开设国学与美育等相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书籍品鉴等特色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培元”。开展形体训练、礼仪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茶艺等项目,提升学生气质,实现“以文育人”。开设中国语文、应用文写作、古诗百首赏析、百首名曲赏析、百幅名画赏析、社交礼仪、普通话水平测试、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和音乐欣赏等人文素质课程,开展职业形象设计及礼仪训练。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2 创建层级递进式课程体系

以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职业能力与素质为目标,融合职业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基础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三层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3],由简单到复杂,“宽平台、重实践”的层级递进式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

图2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层级递进式课程体系

围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农业企业运营与农产品营销三大核心岗位及农产品出口代理、农产品物流、农村会计等拓展岗位,对接国际、国家、行业三级标准,校行企联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核心素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平台课程4类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由职场新人到岗位能手的能力递进,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岗位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总之, 对于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行业需求, 与时俱进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制度完善并能够认真贯彻执行, 才能为我国的农业行业输送品学兼优、技能优良、适应行企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