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治理研究热点及主题变迁
——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11-23 09:39张梦环黄栋王文倩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巴黎

张梦环 黄栋 王文倩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气候变化正对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全球治理的重点领域,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1]。自1995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施行强制减排,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规定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伴随着国际气候谈判合作进程的推进,气候治理已日益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学术研究重点课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逐渐从参与走向引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我国关于气候治理的研究相对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且近些年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较少,难以把握国内关于气候治理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梳理总结国内的气候治理研究现状,并运用可视化的分析软件,直观反映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热点及主题变迁。

1 研究设计

本文以Cite Space V作为分析工具,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高级检索”类型中以“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去除非核心期刊,检索出(检索时间截止到2021年3月20日)核心期刊文献1 530篇,手工筛选删除无效或无关数据195条,剩余有效文献数据1 335条,将此文献数据以Reforwork格式导出,并导入Cite Space分析工具进行格式转换。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整体状况,分析研究热点和动态前沿,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2 文献整体情况

从1998年至今,我国气候治理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之前的文献数量较少,2006年后数量开始显著攀升,呈现周期性波动,其中2010年、2016年、2019年为明显的波峰。如图1显示,在2006年至2010年时间段内,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后文献数量逐年下降,并逐渐平缓。

图1 1998—2021年全球气候治理研究发文年度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紧跟国际气候谈判发展历程。2005年《京都议定书》艰难生效,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利益分化成多个阵营。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超级大国,各方矛盾愈演愈烈,中国也亟需作出正面回应,国内气候治理研究进入国际政治磋商领域,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急剧上升。2009年通过《哥本哈根协议》,提出将未来的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使得各国重新聚拢,此后国际气候治理谈判进入平缓期。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召开,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确定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中国积极进取的气候外交政策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治理实践成果,广受国际社会关注,也引发国内学者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角色定位的思考。可见,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热点,为我国气候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3 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3.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

设置NodeType为Key-words,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见图2)。图谱共有629个节点、2 043条连线。通过聚类,S值为0.788 5,Q值为0.507 6,说明结果是可靠且较为显著的。运用LLR算法,取前10个聚类,标识词分别是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治理、低碳经济、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气候谈判、温室气体减排、cdm。

图2 国内气候治理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由图2可知,关键词共现网络联系较为紧密,表明全球气候治理研究是围绕上述核心关键词而展开的。根据节点频次及中心度情况,国内气候治理研究中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关键词分别是气候变化(485)、应对气候变化(288)、全球气候治理(121)、低碳经济(73)、气候治理(73)、巴黎协定(58)、全球气候变化(52)、全球治理(51)、中国(49)、低碳发展(42)、巴黎协定(38)、欧盟(37)、气候变化问题(34)、联合国(30)、温室气体减排(29)、京都议定书(28)、碳排放(25)、可持续发展(24)、气候谈判(20)(括号内标出的是节点的频次)。从以上这些数量众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各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很强。

3.2 基于时线可视化的研究趋势分析

结合突现词图谱和时线图,可追踪某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趋势。使用Cite Space进行文献突现检测,获得气候治理研究时线图(见图3)。结合文献的研读与图谱的分析,本文将国内气候治理的研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图3 国内气候治理研究主题时线图

第一阶段:《京都议定书》确定。国内关于全球变暖的意识开始觉醒,对于气候全球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在2003年—2007年间,国内气候治理研究分为两类:一是放眼全球,借鉴其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通过对日本气候治理措施的分析,探讨其战略与挑战[2];二是学者从全球治理理论、环境善治理论等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理解《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其他有关气候变化的全球规制,从中给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如和谐治理制度设计[3]。然而早期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兼顾国际局势以及国内发展需求。

第二阶段: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国内全球治理呈现出多主题、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被称为“气候外交年”,气候变化逐渐从科学辩论课题转向了国际政治磋商领域[4]。随着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政策和立场越来越关注。国内学者从能源、环境、减排、碳关税政策等方面给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以期将国际国内的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2009年定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年。国际气候制度尚未成型,各方都想从其创建中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欧盟、美国、日本逐步在国际上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正面形象,“中国气候威胁论”又应运而生[5]。在此形势下,国内学者力证哥本哈根背景下中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对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6]。会议所倡导的“低碳经济”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7]。

哥本哈根会议的僵局使得气候治理进入了几乎“冬眠”阶段。在国际合作层面进展不大,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转向全球攻略[8]。2011年国内研究重点放在国际合作、全球治理,以寻求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解决之法。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话”将每个国家或个人面临的“困境”转化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9][10]。2012年低碳经济迅速发展,且研究重点逐渐从气候政策工具之争转向如何对选择的工具进行正确的设计[11]。2013年学者将气候治理与中国的发展相结合,气候变化不仅关系到复杂国际政治局势、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中国充分展现软实力的最佳机会[12]。学者指出中国后续的气候治理方向不仅要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制度建设,更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13]。

第三阶段:2015年巴黎会议召开。国内形成了巴黎协定的研究热潮。2015、2016年涌现的大批关键词都与巴黎气候大会、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有关。学者围绕《巴黎协定》的意义及不足开展了系列研究。针对《巴黎协定》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学者分析了其重要意义及其适用方式的新变化[14]。针对“减缓”与“适应”这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学者发现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减缓”,从“适应”角度构建气候变化制度并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15]。尽管《巴黎协定》启动了新的减排进程,但以减排力度、资金、法律约束三个方面的分歧与制约仍然存在,制约着后巴黎时代进程[16][17]。

第四阶段:后巴黎时代。在新的治理体制下,围绕中国积极应对及引领气候治理能力建设给出思考建议。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气候治理正在影响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构。从哥本哈根到巴黎的气候谈判,国际秩序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正[18]。中国的气候影响力已有大幅提升,并且中国的身份、法律地位和承担的国际义务都已经有质的变化[19]。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中国引领作用开展路径、机制的研究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3.3 基于突现词可视化的国内气候治理热点及趋势分析

突现词指一段时期内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词,其变化能反映出该时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0]。本文设置Cite Space 工具中top N=50,以展示更多的突现词,最终得到国内气候治理研究领域的前25个突现词,结果见图4。

图4 国内气候治理研究领域热点

参考突现词,结合前文分析,本文将国内气候治理研究的主题变迁过程归纳如下:

第一, 全球气候治理从阐述“体制建设”转向注重“实践行动”[21]。全球气候治理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国内学者研究紧跟国际气候谈判浪潮,涌现相关热点,如《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定、巴黎气候大会等。早期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研究中,国内学者集中在国际层次上的事实性描述和政策性分析。《巴黎协定》的达成预示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治理阶段,为2020年后气候治理作出总体安排。

第二,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定位由争取气候正义到积极引领转变[22]。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欧盟、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着领导力缺失等重大问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由此引发一系列思考。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提出质疑,借此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23];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务实合作,为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24]。

第三, 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由利益博弈向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变。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包含多种利益团体竞争合作的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博弈。2018年全球气候卡托维兹大会为全球气候治理朝向共同治理转型注入了新动能[25]。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有助于全球气候治理创新[26]。在新的治理形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博弈互动将逐步从竞争转向竞合,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气候治理研究将会成为大势所趋。

4 结语

通过对国内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概况、主题变迁进行归纳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当前国内全球气候治理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认识不断深入。研究重点由对气候政治、国际秩序转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由突现词可视化分析可知,国内全球气候治理主题变迁有三个方面特征,即全球气候治理从阐述“体制建设”到注重“实践行动”的历史性转向,对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角色定位由争取气候正义到积极引领转变,由利益博弈向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变。

长期来看,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带来的国际形势的变化,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治理场域。未来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开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国际层面上,应大力推进全球气候共同体建设,加快构建全球遵约机制,深化区域合作,增进气候认知,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27]。在国内层面,相关研究将不再局限于政府、企业主体、低碳产业转型、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将更多涵盖到人民大众主体的教育、就业、社会公平等民生议题,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巴黎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巴黎之爱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巴黎私厨》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