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民营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021-11-23 09:39王春霞
关键词:信用风险民营企业出口

王春霞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商务学院 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对外贸易法》的颁布及多次修订,我国对外贸易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出口逐年增加,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到我国外贸总值的42.7%,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然而,次年新冠肺炎疫情却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前期,疫情在国内肆虐,企业停工停产,产品无法按期完成生产、交付,很多国家限制从中国进口商品,出口大幅下降;随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客户所在地经济受影响,消费需求下降,国际物流受阻、运输速度变慢、运费上涨,客户纷纷取消现有订单,后续订单更是无法保证。疫情下出口企业,尤其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国际贸易参与度高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客户取消订单、拒收货物、拖欠或拒付货款等风险大大增加,市场前景堪忧。因此,聚焦疫情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为其提供应对风险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企业的出口、稳定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价值。

1 疫情影响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

出口信用风险指出口方作为授信方,为进口方(受信方)提供商业信用,在未收到货款或未全额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安排商品的生产或发运,从而形成应收账款,而进口方却不愿按合同履约,或由于主观、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履约而引起的风险。根据出口贸易流程,出口信用风险可能发生在出口的全过程,即出口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出口信用风险。疫情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主要有:

1.1 客户风险增加

客户风险是由于客户的原因而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根据交易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分为订单风险和收汇风险。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支付方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信用证为主转为目前的信用赊销为主[1]。在信用方式作为主要出口贸易支付方式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客户风险上升。疫情发生后,客户出现经营困难和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得民营企业出口面临的客户风险加剧。

一方面,疫情初期,原材料短缺,工厂停工停产,出口企业无法如期按订单完成生产;随后,国际物流受阻,运输成本上升,运输周期变长,通关难度加大。企业原有外贸订单被停单退单,后续订单更是无法保证,客户风险中的订单风险增加。从具体数据来看,2020年1—6月,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9%,远低于去年同期14%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国际需求整体下滑,客户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财务状况恶化的可能性增加,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下降,民营企业面临的收汇风险上升。因此,在疫情背景下,客户风险中的订单风险和收汇风险呈加剧态势。

1.2 疫情下民营企业自身风险更加凸显

出口民营企业由于自身风险意识不足、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战略不完善等问题引起的出口信用风险在疫情背景下更加凸显。

首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没有风险控制人员,有的由财务部或业务部人员兼任,有的虽然设有专门风险管理部门,但由于人手不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够等原因,再加上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做保障,不能从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整个交易流程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出口信用风险。疫情发生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风险隐患加剧,又由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而给企业带来的出口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加。

其次,企业经营战略不完善。企业经营战略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人才战略和产品战略方面。在人才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专门人才。我国的民营出口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也是企业的管理者,其决策主要是管理者凭借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判断做出,比较容易因经验不足、判断错误造成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损失惨重。此外,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普遍存在招聘渠道狭窄、员工流动性大、人才引进困难等[2]问题,使得企业缺乏稳定的专门人才队伍。其从业人员大多只了解国际贸易的操作,缺乏合同、法律、金融结算等方面知识,无法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并且,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极易出现新接手的人由于不清楚情况而导致风险的产生。产品战略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同质竞争现象严重,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较大。例如,疫情发生后,国内停工停产期间,很多日用百货等轻工产品订单被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企业被停单退单,出口信用风险增加。

因此,疫情背景下由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不完善而导致的出口信用风险也在加剧。

1.3 疫情叠加贸易摩擦,宏观环境风险加剧

首先,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工业回迁的呼声渐高,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迷。而今,疫情爆发加上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民营企业出口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出口形势恶化。疫情发生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出口进行限制,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上升。疫情爆发后,很多国家对中国实行入境管制,部分国家暂停进口中国部分产品甚至提高关税,不认可按中国标准生产的防疫物资,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也随之增加。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民营出口企业来说,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相关措施使它们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增加,而且其影响大、持续时间长。

在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中,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贸易救济案件中最常采用的三种方式。这些手段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用极为广泛,给民营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加剧。图1列出了1995—2020年全球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原审立案的数量。如图1所示,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全球对我国发起的案件数量达到该区间的最大值,共 133起(反倾销90起,反补贴20起,保障措施23起),而上一次极值出现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立案数量为124起)。这些数据表明,在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更加严重,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也随之骤增。

图1 1995—2020年全球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图

其次,“一带一路”国家宏观环境风险尚存。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民营企业不断拓展周边新兴市场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是货币体系不稳定、外汇储备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民营出口企业在签订订单前缺乏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对目的国的法律、社会文化等缺乏了解,加上对方技术落后、汇率不稳定等因素,企业极易遭遇商业风险。疫情发生后,这些国家的防疫形势也较为严峻,经济受到影响,市场前景不明朗,外贸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企业面临的商贸环境风险加剧。

再次,新出口方式变化带来的新型风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出口贸易方式出现了新业态、新模式。从2020年国际贸易数据来看,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的交易方式表现亮眼。该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1.1%,市场采购出口7 045.4亿元人民币,增长25.2%。在疫情肆虐时期,二者都是两位数高速增长,显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表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与此同时,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也需要积极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目前,跨境电商仍处于起步阶段,影响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平台客户信用、收汇保证、退换货渠道等有待完善,企业面临新的出口信用风险。

可见,宏观环境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比较复杂。企业尤需警惕宏观环境因素导致的出口信用风险。

2 应对民营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举措

导致民营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的因素是比较多的。疫情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增加。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多角度地采取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出口信用风险。

2.1 宏观上:完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体系

政府要出台更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出口后顾无忧。疫情中“六稳”“六保”政策合力为稳定民营企业的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要继续关注民营出口企业,对它们面临的困难进行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继续对民营企业进行减税降费及完善其他优惠政策,提供通关、检验检疫便利,消除政策洼地,并把各项政策落实落细,精准滴灌。政府政策落脚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民营企业享受与外企、国企同等待遇,甚至政策向民营企业适当倾斜,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出口的营商环境,提高其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2019年,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主体,虽然疫情爆发后其出口同期比值曾一度下降为-12.9%,然而经过几个月的短暂下跌后,其出口率先由负转正并稳步增加,并于年末在三类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唯一实现正增长。2020年,民营企业总出口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前5个月全国海关新增注册民营企业8.95万家,占全部新增注册数量的96.1%。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民营企业无论是出口总量还是企业增加数量都展现出蓬勃生机。因此,提高民营出口企业的待遇,提高民营企业在税收优惠方面的待遇,继续推进减税降费,进而提高其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继续发挥它们在未来出口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在金融信贷方面给民营出口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对冲它们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资金链的断裂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而民营企业一般是中小微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会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信用,更易招致风险。因此,政府要优化金融举措,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精准施贷的金融产品,缓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例如,针对疫情中有资金困难但产品有销路、销路好的企业,可以通过类似福费廷的方式,通过创新融资,帮助企业融通资金,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完善跨境电商相关法律,堵上出口信用风险的漏洞。2020年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商展现了蓬勃的生机,在今后的出口贸易中,要继续大力开展跨境电商贸易,让跨境电商、一般贸易等贸易方式齐头并进[3]。然而,针对跨境电商存在的进口方信用风险、跨境收汇风险、跨境通关风险和贸易纠纷风险等出口信用风险,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完善对客户资信的审查,规定跨境平台安全、合规操作,监管跨境收汇资金、为贸易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等,从而为民营出口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大力开展出口贸易提供法律保障。

第四,细化双循环政策,打通民营出口企业内循环的最后一公里。双循环是在疫情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开发内需潜力,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循环的良性互促。然而在落实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现实困难,如民营出口企业不了解国内市场、不熟悉国内营销渠道和营销政策等。因此,地方政府需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难,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讲;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便捷的培训渠道,让民营企业快速熟悉国内营销渠道及直播电商等营销方式,畅通国内循环,让民营出口企业贸易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内循环为国际循环赋能,进一步提高其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

第五,提供涉外法律援助,打造民营出口企业服务新高地。民营出口企业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相关涉外法律了解有限,学法懂法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应对涉外案件能力较弱。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民营出口企业的法律普及,帮助其提升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诉讼应对能力。针对高频诉讼案件,政府要积极引导,成立专门团队,为民营出口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提高其成功应诉的机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针对疫情期间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增加的情况以及疫情期间的其他频发违约诉讼案件,政府可组织专业人员实行专项帮扶,助企业渡过难关,减少甚至挽回因出口信用风险而造成的损失。

政府要通过制定并实施便企、利企的政策,通过采取“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4],保障民营出口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帮助它们稳订单拓市场。通过为民营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让它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市场、新客户的开拓上,放在客户资信的了解和管理上,从而更好地减少和规避出口信用风险。

2.2 中观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职能

行业组织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开展工作时与同行业企业有较多的联系。作为最了解同行业企业的“娘家人”,掌握的资源也相对较多。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职能,为民营企业的安全出口保驾护航。

首先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组织职能。疫情期间,民营企业出口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应对疫情,体现出了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协调市场资源,兼顾企业现状,做好统筹协调,共同抵御疫情的冲击,以增强企业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其次是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职能和服务职能。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聘请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民营企业从业者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疫情这样的突发情况下,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收集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客户资信共享给企业,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最新客户信息从而作出动态调整,降低其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的几率。另外,行业组织要以疫情的发生为契机,倡导会员企业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共建、共享客户信息,共同抵御风险。行业组织可通过对信息共享的会员企业进行奖励或提供置换其他资源的机会来充实本行业客户的信用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地与同行企业建立竞合关系,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整体提高民营出口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此同时,行业组织还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通过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协同建立、管理本行业客户信用,并不断更新完善,形成共建共享的动态协同信用管理机制。

2.3 微观上:加强民营出口企业自身内涵建设

第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出口信用风险是一种常态化的风险,在疫情下则越加突出。因此,企业要通过培训,加强出口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急功冒进,为了争取订单而为将来埋下隐患。另外,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更需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对现有订单的风险进行梳理以尽量减少和规避风险。将常规风险培训和应急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应对各个时期的各种风险。

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外,民营出口企业还需建立、完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聘用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下对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疫情下,民营出口企业需提高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等级。事前,无论发展中国家客户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客户,无论新客户还是老客户,企业对其资信都要进行彻底调查;事中,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疫情下客户信用的变化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事后,需对应收账款按照账期长短进行动态监控,加强对未收款项的管理,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催收,保证及时安全收汇,减少客户拖欠货款的风险,通过健全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规避出口信用风险。

民营出口企业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传递机制,举全员之力,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共同防范和应对风险。

第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民营出口企业发展的前提及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企业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高层次人员,另一方面要健全并畅通内部职位升迁通道,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例如,对于业务人员要进行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管理、金融知识、风险量化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5];对于法律人员,要针对知识产权、反倾销反补贴等涉外法律法规进行重点培训,帮助他们以专业的法律手段应对风险,维护企业利益。

第三,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民营出口企业要以疫情的发生为契机,主动求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建立品牌、创设名牌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减少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的几率。

第四,善于利用大数据,多渠道地开拓多元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民营出口企业需要提高对大数据的运用,利用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客户分析,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一般贸易等交易方式,积极将线上线下结合和线上线下融合,高效对接供需,拓宽商品出口目的地及细分市场范围来提高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复杂化程度,分散商品出口市场降低外部不确定性风险[6]。

第五,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转移出口信用风险。在中美贸易磨擦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后,民营企业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出口信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更安全的收汇方式,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等信用转移手段,最大程度上规避可能遭遇的出口信用风险,从而确保安全出口、安全收汇。

第六,大力发展双循环,实现内外循环良性互促发展。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各国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而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因此,民营出口企业应该顺应时势,在稳定现有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新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双循环政策,通过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提供品质优良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需求,大力拓展国内市场,进而通过国内市场的发展实现内外循环良性互促发展,夯实出口贸易的基础,对冲出口信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3 结语

疫情的蔓延使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出口贸易形势严峻,出口信用风险上升。本文在对出口信用风险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疫情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出口信用风险现状,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个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当然,疫情对出口信用风险的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时期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会有所不同。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企制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措施应对出口信用风险。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民营企业出口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从理论到实务》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给情绪找个出口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