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峰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6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旧立新”理念,对新职教理念下高职课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程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学习是保障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重视高职学生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新职教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涌现,关于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研究进入高潮。此类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如下:
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之前,关耳(2006)、杨进(2008)等学者就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行业缺口进行了预测。
随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林惠玲等(2016)、高翰(2017)、尹航(2020)等学者从应对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应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激发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挑起培养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蒋乃平(2002)、舒维霖(2004)、严江等(2004)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提出高职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郭广军等(2018)认为,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体制不畅、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创新不够等问题;丁金昌(2019)认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办学规模与自身发展需求不匹配、忽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
首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让创新文化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底蕴,建立创新创业文化,学校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使学生在创新环境中实现个人突破;其次,建立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理论在平台中得以展示,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最后,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一方面要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承担培训课程,成为培训讲师,驾驭学校和企业“两个讲台”,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1]。
首先,要实现铁路特色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内容开发上的深度融合,共同发掘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工作理念、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增强高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和真实性,积极利用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将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变化趋势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其次,要将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提出的新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一是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专业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产出创新成果;二是强化高职课程内容中通识教育的成分,不仅要设置数量足够、类型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更要扩展已有专业课程的宽度,推动通识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校中厂,厂中校”是当前产教融合下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但并不代表方案方向是错误的。要想解决学生抵触性的关键在于,如何给学生带来“校中厂给我带来了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校中厂影响了我理论上的学习”这种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同理“厂中校”要实现“在厂中仍然感受得到学习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在场中还没有摆脱学校的约束”这种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具体做法体现在,校企双方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企业派一定的工程师协助学校教学的开展。
结构性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毕业问题的主要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对口。企业由于自身种种客观因素,将培养和训练学校的学生放在了较为后面的位置。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开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模式。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开设的专业特点,分批次地与各个企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基地,学生以双导师制为主,学校派出教师,企业派出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2]。
随着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和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不断地投入使用,我国铁路已进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作为人才供给单位的铁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如何在适应铁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前提下,培养合格的高职铁路运输专业毕业生的问题,以便在众多高职人才供给机构中脱颖而出,保持良好的名誉度和高就业率,保持铁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