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徐敦好
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 116000
冶金起重机械遍布于冶金生产过程中的冶炼、铸造、锻造、热轧等作业场所,作业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
熔融金属的温度一般在1500℃以上,厂房内平均室温可高达40-60℃,熔融金属对吊具的辐射温度最高可达300℃,起重机长时间经受来自钢包内铁液钢水的高温辐射与烘烤。
冶炼、铸造、热处理等工艺过程产生大量的高温粉尘,与工艺过程中产生少量水蒸汽的混合后形成腐蚀性气体,吸附着在起重机的各个表面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加速金属结构件的腐蚀,降低强度,影响安全运行。
根据对部分企业冶金起重机械连续6个月工作状态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正常的情况下,通常每天是24小时不间歇连续作业,85%的冶金起重机械每年工作时间在240天以上,70%冶金起重机械吊运载荷重量达到额定起重量的80%以上[1]。
冶金起重机械由于使用环境恶劣,其选型、安装、操作、管理等稍有不慎,极易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017年4月18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无视安全生产法规,违法以安全可靠性等级低的通用桥式起重机代替冶金行业专业起重机械用于调运钢水包作业,在作业过程中,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发生故障,钢水包下坠失控,由于事故起重机械设计存在先天缺陷,未能有效阻止钢水包下坠倾覆,导致钢水包突然整体脱落,造成32人死亡、6人重伤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教训惨重。
冶金起重机械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检验人员在检验中首先应确认作业环境是否满足检验要求,冶金起重机械工作覆盖面下不能有人员办公、操控、休息等人员密闭场所,不能有较大的人员流动区域,确保危险作业时无相关人员进入;主要零部件应为冶金起重机械专用,减速机合格证书中齿轮需为中硬齿面齿轮、吊具合格证书应为专用吊具、钢丝绳合格证书应为钢芯钢丝绳。
结合TSG-2008《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及TSGQ7015-2016《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要求,冶金起重机械需重点检验的项目主要有:
(1)应采用冶金起重专用电动机,当环境温度超过40℃时,应选用H级绝缘的电动机;
(2)选用钢芯钢丝绳应符合GB/T8918《重要用途钢丝绳》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不允许使用铸铁滑轮;
(3)直接吊钢包的主钩吊具应使用板钩,吊运物品对锻钩的辐射温度不超过300℃;
(4)应装设有二套独立作用的制动器,必须装设起重量限制器,需特别注意副钩的起重量限制器;以及不同形式(一般为重锤式和旋转式并用的上升极限位置双重高度限位器),并应控制不同的断路装置,起升高度大于20m的起重机,还应根据需要装设下降极限位置限位器;
由于重锤式限位器和旋转式限位器断开方式不一样,对于旋转式限位器而言其断开上升接触器,而重锤式限位器则是断开主接触器,因此在对其进行具体检验过程中,应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严格检验。在对冶金起重机械进行检验过程中,部分检验人仅对两种限位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没有对限位器控制情况及断路装置进行检验,从而难以达到检验要求。因此在具体检验过程中,需要对两个限位器进行分别检验,需对两个限位器所对应的断开接触器进行详细观察,查看其是否是同一个接触器,若断开之后显示的是同一个接触器,则认为该项不合规定;
(5)起升机构每套独立驱动应具有正反向接触器故障保护功能,防止电动机失电而制动器仍然在通电进而导致失速发生;20t以上的冶金吊必须具有超速保护;
(6)吊运重罐铁水、钢水或液渣时,是否为符合要求的固定式龙门钩的铸造起重机,龙门钩横梁、耳轴销和吊钩、钢丝绳及其端头固定零件,是否进行定期检查,上次检查发现问题是否已整改落实到位;
(7)盛装铁水、钢水与液渣的罐(包、盆)等容器耳轴是否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定期进行无损检测,其抽查比例是否符合要求[2]。
为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冶金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建议使用单位在做好日常冶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做好以下工作: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对冶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工作责任心,发现事故隐患立即报告及时处理。从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环节比例图,可以了解每年发生在使用环节的特种设备事故数最多,平均值为82.0%,而因管理不善、人员无证上岗、不具备安全运行知识而引发的事故约占事故的40%;
(2)加强对冶金起重机械重要部件的采购、维修、更换等采用信息化管理。建议使用单位和起重机安装维修单位在冶金起重机械的重要机构和安全保护装置等位置上,张贴可追溯的信息化标识(条形码或二维码),通过扫码即可查询该机构或部件的检查维保要求,可查看相关检查、维保记录,促进冶金起重机械安全工作信息化管理;
(3)增强对冶金起重机械定点检查、巡查的细致性,及时更换不符合的制动轮、制动器、缓冲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及时发现金属构件上表面腐蚀、焊缝裂纹等缺陷,应及时联系有资质条件安装维保单位进行整改,并应持续保持跟踪,避免了设备缺陷的持续恶化,有效地预防了起重机重大事故的发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