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林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云鹰小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反复词句,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阅读现代诗歌,体会情感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阅读目标吗?(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是怎样去体会诗歌的情感的吗?(抓反复词句,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用“抓反复词句,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阅读现代诗歌。(板书:品现代诗歌)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第一首诗歌是艾青的《绿》。(板书:绿)看到“绿”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一个“绿”字便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真好!接下来咱们就继续带着这种想象的思维走进今天的学习中。
学习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绿》,画出诗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交流反复词句。
师:你找到了哪些反复词句呢?
明确:“……是绿的”“……在一起”。
师:齐读第 3、4、5 小节。
明确:这些反复词句让诗歌变得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指导读出节奏。
2.交流“画面”。
师: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说画面)
学习任务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选一处在旁边做批注。
1.品析、交流神奇处一:把风和阳光也写成绿色的
出示诗歌第 3 小节,指名朗读。
明确: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作者却说它是绿的,这就是奇特的想象。
指导:读好本节,读出“绿”的宽广之美。
仿照诗歌的反复句式,想象说话。
原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2.品析、交流神奇处二:赋予“绿”灵动的形态
出示第 4 小节,指名朗读。
师:细心的你一定关注到了这几个字词:挤、重叠、交叉。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这些字词,如挤、集会、重叠、花瓣、交叉、立交桥。出示相关图片,借助图片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
明确:此时的“绿”是有形态的,是灵动的。
指导:读好本节,读出“绿”的灵动美。
3.品析、交流神奇处三:赋予“绿”生命活力
出示第5小节,指名朗读,补充省略号,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舞蹈教练指挥学员练习吗?这儿的舞蹈教练是谁呀?学员又是谁呢?都有哪些学员呢?他们在怎样飘动呢?
指导:读好本节,读出“绿”的生机美 。
4.品析、交流神奇处四:把“绿”想象成墨水瓶倒翻了
出示第 1、2 小节,引导学生想象练书法时墨水瓶倒翻了,墨汁流了一桌子的情形或想象中国画泼墨的情景,感受“绿”的恣意磅礴美及“绿”的色彩丰富美。
师:同学们,到这儿,你也许已经发现现代诗歌除了喜欢用反复词句之外,它还有着丰富的想象。这就是现代诗歌的特点。作者正是这样将自己独特的感受传达给我们,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此时诗人眼中的绿已不仅仅是绿,而是——生命的象征,是整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希望。我想这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让我们带上自己的体会再次朗读《绿》。(配乐朗读)
学习任务三:快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西湖漫笔》片段,交流感受。试将《西湖漫笔》片段改编成诗歌。
1.交流感受
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相同之处是都写出了“绿”的丰富和范围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是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绿》是以虚写实,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2.改编诗歌
《西湖漫笔》(节选):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西湖漫笔》改编成诗歌:
道旁的古木,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
也是绿的。
层层叠叠的树木,
绿得发黑,
绿得发蓝,
蜿蜒的小径上,
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学习任务四: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两首诗歌《春天》和《海风的颜色》,体会诗歌的情感,在最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并尝试创编诗歌,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配乐朗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品读了诗歌、改写了诗歌,还创编了诗歌。都说诗歌是语言中的贵族,诗歌能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继续用“抓反复词句,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的方法去学习现代诗歌,写出心中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