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50)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快,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压力在很多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Selye[1]将压力分为积极和痛苦两种状态,积极的压力会带给人愉快和满意的体验,可以改善认知和行为表现,并激发动机;痛苦的压力则具有破坏性,从而导致一系列身体、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反应。压力是影响学龄阶段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龄阶段是个体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学业压力或生活压力会带给学龄儿童难以预测的影响。压力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幸福感降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2]350。
压力类型中最受学龄儿童关注的是学业压力。Betsy[3]认为“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为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负性和不适的感受,它可以对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中国学者李旭[4]225将学业压力理解为“学习者对超过自己应对能力或者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部环境要求的反应或是主观感受”;并且将学业压力界定为:源于学习环境和超出学习者应对能力范围的所有物理刺激和心理需求。
如何减轻学龄儿童的压力?近年来,这个话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焦虑症的发病率已达到8%—10%。学龄儿童本应快乐和自由,而现在看起来则忧心忡忡。有些学者认为,不痛苦就没有收获;他们强调父母和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6—12岁的孩子表现出勤奋,为了认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父母和教师应加强指导和教育。在这个阶段,儿童最容易因压力而焦虑[5]1537。
研究表明,学龄儿童的压力问题主要归因于学习、父母、教师、同龄人、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其中,学龄儿童学习压力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压力与儿童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直接的预测效果。承受更大压力的学生可能会对学校持有消极态度,经常旷课,并且可能卷入暴力事件之中[2]351。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系统地探讨了发展、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将危机和康复视为构建心理健康理论和研究的工具[6]。父母和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孩子如何对待压力?这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提高学龄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对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非常重要。班杜拉[7]586认为自我效能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和情感。研究表明,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选择个人行为、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方面更为活跃[8]377。班杜拉[7]587提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定义为学生对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时的信心。也就是说,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有信心应对困难;他们将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调节压力的能力,并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首先,学习目标的建立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短期目标,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短期目标比一般目标或长期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且可以实现更高的自我效能[7]589;其次,根据强化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奖励或惩罚可以对应帮助其加强和削弱这种行为[4]226。因此,无论努力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再次,以不同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即使女孩与男孩的学业成绩相同,女孩的自我效能感也普遍低于男孩[8]379。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女孩,并给予她们更多的鼓励和奖励。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较少且高质量的作业及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也很重要。
从学校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学龄儿童生活背景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应试取向的学校教育。传统意义上,学业成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当代中国学龄期儿童最重要的追求。不难想象,学业成绩成为中国教师和学校用来评价学生的一项最通用的参照指标。学校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调整并且发挥同伴群体在学生中的力量。研究发现,同伴的支持性关系是青少年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重要保护因素[2]352。同伴支持是基于尊重、分享、互助的条件下而建立的给予和接受的帮助系统。通过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缓解学龄阶段的孩子们所遇到的孤独、抑郁等问题。同时,集体主义文化可以帮助孩子们适应社会,促进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校园氛围[5]1538。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集中反应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9]73。以前的研究基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良好的父母支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和性格走向等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联系,而父母支持缺乏的儿童与偏差、问题行为等适应不良现象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10]。
1.父母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如果父母只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而使孩子没有时间去寻找追求自己的兴趣,那么学生生活中的焦虑和紧张就会逐渐积累,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9]74。相反,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追求兴趣,他们或许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过往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子女养育的过程中,对子女充满爱意,予以理解,在遇到苦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对学龄阶段孩子应对压力是有辅助作用的。但是,如果父母在子女的生活细节、教育等方面干涉过度,对外出的活动和活动范围等限制过多,对于要求独立的学龄阶段孩子来说会相应削弱他们对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感受,无疑会对亲子关系和学业成绩均不利。
2.自主意识
父母应该教孩子感恩。与西方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距[11]399。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应对许多问题,包括压力。研究表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懂得感恩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并变得更受欢迎[5]1540。
3.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识
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并摆脱依赖性。一些孩子依靠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做决定,缺乏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旦依赖的对象消失了,他们就会变得慌乱,无法适应环境,甚至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另外,日记是提高自我管理技能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记住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还可以起到总结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醒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并珍惜每一天。根据我国的研究表明,家长亲人对学龄儿童学业上的期望构成了学龄儿童的主要压力源[11]400。
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勇敢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面对挫折。Gamefski提出了九种方法来认知和调节情绪,包括积极重新定位、积极聚焦、积极评估、释放观点、接受并责备他人等。积极聚焦和积极评估是学生可以掌握的。积极重新定位是考虑事情本身有趣和有意义的方面,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再次面对事实。积极评估是根据个人经验对消极生活事件的积极评估[12]。Carver[13]提出,积极评估可以帮助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调整应对焦虑的情绪。当今的社交环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适当的自我调节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尽管置身于相对危险的因素中,许多儿童或者青少年仍然可以表现出积极的适应,经历正常地发展,并且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这种现象我们定义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已经被定义为个体经受对心理发展存在明显威胁的压力源时仍然能够促使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结果的保护性因素、保护性过程和保护性机制[14]。根据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同伴支持在学龄儿童压力与抑郁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我们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伴的支持在学龄儿童阶段应对压力时起到重要作用,促进同龄儿童的沟通和表达是帮助孩子得到合理的应对压力方式和尝试解决压力所带来的困扰的重要一环。创设相关主题活动或者沙龙讨论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式[11]399。
总体而言,学龄儿童的压力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社会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竞争性学习环境很难改变,需要从学校、教师等教育环境中寻找解决方案。学龄儿童遇到压力引起的问题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至关重要。其二,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同样重要。要给予孩子一个相对轻松和感恩的成长环境,将关注点从学业成绩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转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他爱好等。其三,从学生自身角度,学龄儿童自身也有必要积极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对心理韧性的培养等。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发现压力的好处,并将其转变为积极的动力。压力一方面会使孩子感到紧张、焦虑和沮丧,另一方面也会培养孩子乐观、谨慎和刚毅的个性。我们如果能够改变思维方式来解决棘手的事情,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