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了文化育人问题。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建设实施意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建构与传承创新[1]。高校作为社会风尚的新向标,应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行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彰显大学精神,让师生的心灵获得滋养和成长,优化师生品行,提高师生素质和涵养,使之成为社会新风气的带头人。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展现,构成了中国人伦道德的起点。当下的高职学生孝文化的传承观念较为淡薄,特别是这几年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扩大招生之后,这类现象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将传统孝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持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古至今被奉为传统道德的精粹[2]。《论语·学而》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3]《围炉夜话》有“百善孝为先”。汉代以“仁孝治天下”。“孝”为“仁”之核心,“仁”为“五常”之首。“孝”在道德中是善的起始,是根源。东汉许慎认为“会善待父母的人”称为“孝”,其《说文解字》认为“孝”是演变和传承的结果,是从老一辈做起,代代相传的。《释训》中“孝”被释为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兄弟互相关爱。“孝”的内涵:一是爱惜生命。生命尤为宝贵,它承接于父母,绵绵不绝;二是善待、赡养父母。对父母的孝就是反哺,就是,尊敬,善待,在父母老年不能从事劳动时尽心赡养,使父母晚年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修身立命,子承父志,爱父母之所爱。站在现代的角度,对父母所爱的继承主要是指继承先人好的愿望、志向或经验。修身立命即成就自己的事业;四是既忠且孝。朱熹言“尽己之谓忠”,个人一生的追求与国之命运相连,为国效力就是为父母尽孝。奉献国家就是奉献父母,这是孝的极致。
孝文化从家庭教育延伸至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三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下,“孝”首先应该理解为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精心培育自己的师长,感恩所有的遇见与美好。其次是尊重、服从、责任、和谐、忠诚和奉献等,更重要的是体现对亲人、朋友、教师、家庭和社会的责任[4]。
当下众多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重视能使学生融入社会的可操作性实践技能,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大多缺失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等。在校学生除了部分能够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活动外,很少有机会或兴趣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孝文化方面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对于父母就是索取,没有生活费了就让父母打钱,很少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他们大多历史文化知识匮乏,对现实社会和人生茫然,所受中华文化熏陶甚少,文化的气质与高尚的情操在他们身上很难看见。部分学生过于追捧网络游戏与小说,导致文化素养欠缺,审美能力低下。
现在一些“00后”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不懂得做人最起码的规范。比如不懂得尊敬师长,不感念师恩,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言语出格、举止粗俗、奇装异服、好斗成性等学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先,对社会责任、正义等美德嗤之以鼻,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还有法盲存在;技术、能力第一,素质德行放在后。
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四年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时期,缺少这一环,将会导致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能力低下,更谈不上服从集体,爱国情怀。很多学生遇到社会复杂关系时,不会处理,也不知道怎么适应身份的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与学校不重视人文教育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明确的人生目标,也无法树立坚强的信念,就业时处处碰壁。反观高职院校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问题,比如,没有根据专业发展规律安排人文教学内容,有的学校,人文教育甚至直接被边缘化、“去除化”。冷冰冰的技术教育、现代科技教育充斥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每一阶段,有人文温度的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则被排斥、被替代。
孝文化教育本质上属于人性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是高职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新常态环境下,高职院校加强孝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战略高度,要求全国各阶段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5]。立德树人诚非易事,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应想方设法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并促进其继承,这需要整个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创建传统文化氛围。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树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荣辱观念,弘扬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强调要弘扬孝德。十九大报告则点燃了人们内心善良的火花,驱策万众共同向上,以孝敬老,以爱奉亲,拥有爱国情怀,拥有爱民之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民众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必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些政策都彰显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突出了“孝”在个人思想建设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长辈的溺爱下成长,由此也助长了他们自私自利、不讲原则、缺乏感恩、不懂礼貌的性格,将父母和长辈的疼爱视为理所应当,意识不到自己作为子女应承担的责任。此外,在现代优胜劣汰、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之下,家长和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多,而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及良好情感培养则普遍较少。这些问题逐渐显露而又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孝亲意识的淡薄、孝德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孝文化教育,弘扬和继承其中积极向上和与人为善的精神,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文化自信的提升乃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均意义重大。
1.让孝文化走进选修课与专业课
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文社科、文化、历史等类型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培养方案。孝文化教育进选修课程,让学生接受孝文化的灵魂洗涤,深刻理解并内化“孝”文化内涵。结合课程思政,更加深入、细致地剖析与专业相关的孝文化内涵,挖掘孝道文化的精髓,运用案例法与身边的生动事例,要“接地气”,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对接职业课程,开设专家讲座
《孝经》认为教育的根本是教人以德,而道德的根本在于“孝”。将传统道德文化与职业课程无缝对接,以实践技能为主,以道德文化为先导,既立德又树人,这是综合教育的衍生和实践。智育和德育相辅相成,而德育又以孝为先。定期或不定期开设专家讲座,以别开生面的方式进行阐释和导读国学基本知识和国学中孝文化精粹,勾勒传统社会形态,营造传统国学文化氛围。
3.地方文化融入孝文化教育
孝道教育应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地方文化中虽有孝文化,学生却不知晓。如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浙中东阳,晋有大孝子许孜,一生尊敬师长、为师守墓服孝,孝敬父母、亲自背土建墓,仁笃乡里。郡守荐孝廉而不受,以平民终身。后人崇尚其品德,称其居为孝顺里。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走访,感受其孝文化的遗风流韵,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的方式,大家相互交流、启发,以此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
1.在学校层面开设孝道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
精心策划,经常开展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先让党员、预备党员、学生干部、班干部等学习孝道文化,进而传扬并实践孝道文化,让这部分先锋者成为榜样,以带动后进者。党支部积极开展孝道文化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党员积极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实践孝道文化,比如敬老院献爱心、结对孤寡老人等,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少数带动多数,从而实现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2.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在校园中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发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体验孝道文化,借此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当下,孝老爱亲的活动正全面开展,小到家庭,大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孝道文化正慢慢酝酿。鼓励学生利用暑期走出校园,到地方上、社会中去实践孝文化。
3.感恩父母实践活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传统的孝文化在新时代下也会有所革新,精髓不变,而形式和理念却可以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大力开展感恩父母实践活动,如给父母的一封信、给父母的一次特殊电话等,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高职院校学生应为创建新时代孝道、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添砖加瓦[6]。
1.丰富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知识和提升友谊,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参与。要将孝文化策划进社团活动当中,将对父母的爱、国家的爱、社会的爱融入“孝”文化中,并在活动中展现出来。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舞蹈、作品、橱窗展示等;活动时间灵活多变,如传统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某个热点事件的纪念日等。
2.利用媒介平台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孝文化宣传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孝文化微电影、写孝文化文章、拍摄孝文化图片,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网站等进行发布和传播,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好是双管齐下,传统的宣传渠道也不可偏废,比如海报、宣传栏、陈列室、书法展览、校园广播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图文表达以及视听渲染,将传统孝文化全方位展示出来。
3.营造校园风气
传统孝文化要根植学生心中,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可和接受并最终践行、需要良好的校园风气,这种风气是一种感染力,它能让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最后共同进步。如,笔者学校隶属于“三乡一城”的浙江东阳,东阳历来崇文重教,走出十余位院士,千余名博士,万余名教授。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出,马君则成为苦读勤学的东阳人的代表,学校校歌中言:“万千马生,执着攀登,青春的年华在这里闪光。”可在校园内制作几组雕塑,让学生从中感悟师道文化、孝道文化,从而激励其奋发精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行关乎国家兴亡和个人荣辱。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可知,实践技能炉火纯青并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优秀的评判标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才是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针对当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匮乏,孝道文化渗透较少,培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等问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任务的艰巨性,以身作则,以德养德,共同营造淳朴、典雅的校园氛围,紧紧依靠“三全育人”,着力构建孝文化教育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其将孝文化内化进而转为生动的实践,从扎实深厚的传统孝文化底蕴出发,延伸至和谐文化,培养他们孝与感恩的生活态度,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继承发扬好这份优良传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