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1-11-23 17:23谢佳迪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育人

谢佳迪

(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设计。学校要统筹推进,增强不同学段思政教育衔接性、贯通性,教学内容优化分配,教学方法各有侧重,目标难度层级递进,大中小学紧密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发展适应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

1.落实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发展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方向,思政课具有鲜明政治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强大精神力量提出现实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效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出明确要求。思政课一体化,重在突出思政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衔接性,在统筹安排下合理布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连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条理论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各学段逐步增强学生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树牢“四个自信”,进而转化为投身民族复兴的实践。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2.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

思想品德形成及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性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思政课贯穿青少年成长各学段、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实践要求,契合“三全育人”理念,立足全局,整体规划,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实现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所教内容与阶段性培养目标之间高低学阶教学内容错位和应知内容缺位的问题”[2]。

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各学段思政课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匹配针对性的教育定位,要有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目标。一方面,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理解力、心理状况等存在差异,各学段思政课应各有侧重,如小学注重道德启蒙、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中学随着学生知识积累提升政治教育层次,大学则强调使命担当。另一方面,阶段化的教育目标要防止封闭、割裂、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建设衔接有序、过渡连贯的思政课体系,确保总目标的一体化,克服内容超前或简单重复等缺陷。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不同阶段教育的层次递进和螺旋上升、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保障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兼具整体性和阶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需顶层设计提供方向指引,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以达到衔接各学段、保证连续性的目的,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提高思政课育人效能。

1.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把握方向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工作,牵动多个主客体,包括党政领导、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教师、学生,涵盖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内容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评价体系等的一体化建设。推进这项系统工程有序运行,必然要有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系统各要素合理配置,统筹各主体发挥最大作用,把握目标方向,协调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科学合理评价引导,促进建设出成效。

2.教育目标一体化建设机制——有效衔接

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明确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价值观。思政课目标一体化建设并非简单机械的方向统一;要求各学段教育目标表达出适应各自阶段特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同时“具体化”的目标不能各自为战,而应紧密衔接,顺应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发展和社会化认知需要,实现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思政课教育目标一体化建设,重在“上升”“前进”“发展”,层次化的目标体系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在学生知识输入过程遵循“需要—兴趣—动力”规律,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且统一于培养“接班人”的根本价值目标。

思政课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目标需要统筹规划,搭建起打通各学段的目标结构。小学阶段思政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启蒙、感知、体验,单向度帮助学生感知基于生活实践的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受众形成良好行为方式。中学阶段递进式地指导学生获取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关注社会,自主发展,拓展自身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大学阶段应建立系统化理论逻辑,探究社会主流价值的理性支撑,推动既有认知趋向社会行动,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信息反馈,双向互动达成育人目标。分层递进的目标一体化机制直接推动各学段紧密衔接,有利于改变割裂、超前、简单重复等问题,实现学段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的连接贯通,形成育人合力。

3.资源共享机制——协同推进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倡导在各学段学校间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高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结队中小学校开展集体备课、交流研修、师资培训,优势资源流动共享,形成常态化规范化保障机制。

第一,整合共享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学段学校携手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积极组织高频次集体备课会。激励各学段教师积极参与,交流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同质”内容的教学,贴合各自教育目标定位和学生认知规律,理清难易层次,以实现“同质”内容教学的逐级递进与螺旋上升。正如列宁所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3]这契合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由于时间、地点等复杂因素制约,集体备课会可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作用,实时、便捷、覆盖范围更广,便于数据收集及后续工作跟进。

第二,交流研修,共享优质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既要“守好一段渠”,又不能局限于琢磨本学段教学,须步调一致“跑好接力赛”,汇聚育人合力贯通立德树人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的沟通交流是着力点。一是夯实理论学习基础,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增强教师参与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促使其主动参与交流研修。二是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组织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听课互鉴,分享经验,利用大数据手段收集优质教学资源;成立跨学段学术社团,激励教师合作研究项目,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理研究;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组织跨学段实践教学活动,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第三,构建常态化师资培育机制,突出教学专家、骨干教师带动作用。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资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着力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体化培训平台以短期集中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增强教师职业素养、理论水平和德育能力,使教师不仅熟悉本学段教学,还对上、下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了解,更好地推进一体化建设。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主体,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一体化建设,发掘教师创造潜力,破解教师队伍发展难题,统筹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关卡。

1.教师要明使命、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以下简称“六要”标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以“六要”标准督促自身职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明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赋予教师的使命和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锻炼自己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好教师。

第一,担当立德树人使命,坚定政治立场。思政课具有鲜明政治导向,任课教师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坚定信仰、忠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通过思政课铸魂育人,教师要不断积淀深厚理论功底,讲清讲透,以理服人。面对小学生受众,思政课教师应联系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收集教学案例,寻找与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着重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通情理;中学阶段逐渐增强政治性和理论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主动参与社会,以范围、领域逐步扩大的实践活动检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大学阶段更应侧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增强理论系统性,把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融合起来。教师要在不同学段以不同方法和不同侧重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理性认同和行为趋向,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第二,促进自身发展,落实建设任务。思政课教师要能适应一体化建设改革要求,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是全面的,教师不仅需要精深研究任教内容,还要全局把握相邻学段教学思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下,思政课教师还应了解其他学科思政元素,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持续研修新理论新知识新教法,以扎实功底让学生信服,以较高的理论水平满足各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

2.主体责任部门筑保障、促提升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亟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段学校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引领、管理、保障等功能,从目标规划、任务分配、管理考核等方面建构思政课教师发展促进和保障机制。首先,增量提质,根据师生比例要求和教学需求,从量上补齐“供给差”;质的提升是基础性工作也是紧迫任务,从外部吸纳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对内部在岗教师培训提升,都是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的有效方式。其次,创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一是学科人才培育,激励大中小学在职思政课教师参与继续教育,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发挥好辐射作用,组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练好“基本功”;二是优秀师资流动帮扶模式,携手共进步,选派教学专家、教授,定期走入中小学课堂,中小学教师代表、骨干深入大学课堂,双向互动,互相了解,交流学习,实现大联盟育人效应。最后,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激励机制,以“评价促提升”为出发点,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建立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教师评价反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激励教师创新教学,参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为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筑起坚强制度保障。

四、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三全育人”理念和“大思政”格局发展要求,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人才培育目标的价值遵循。在此方向指引下,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将成为思政工作重点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各主体更新理念、强化责任意识,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实践路径,亦要有全局考量,优化机制保障,重点突破,抓住关键力量和核心要素,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跑好接力赛”,培养时代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