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教育研究

2021-11-23 16:25:30郑馨逸
现代英语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郑馨逸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引言

只有让“三全理念”在教学环节中发挥春风化雨的价值,“立好德、树全人”的教育目标才能跟着落地开花。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系好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一颗扣子”,在教学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有效地渗透入大学英语课程,让道德之花在学生心间永远绽放。自“课程思政”推广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积极推动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西部地方高校因资源和平台相对匮乏,大学英语渗透课程思政的情况还较为局限,笔者就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教育开展研究,以期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将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稳扎稳打、进行到底。

二、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现状

全国各地高校逐渐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相互渗透,但对于西部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在进行课程思政渗透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落实不够,顾虑较多

就目前西部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落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持支持的态度。但在具体实施时,没有注意到渗透的潜移默化,开展得过于牵强,主要表现为硬思政和堂堂课里有思政,痕迹过于明显等,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西部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独自为伍,没有形成一支有力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团队,力量单薄。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如何将德育有效、深度地渗透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一直担忧的问题。他们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节奏把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反感,反而削弱了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开展方式单一,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在西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知过于传统、局限和片面,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且仅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课程思政理念,向学生抛出部分课程思政观念后,不再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未能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如此,学生就只能在观念上达成转变或者认同,不能在行为和实践层面进行系统的学习、深入的思考,也就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无法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地点局限,忽略了课堂外的课程思政的传递

西部地方高校大部分英语教师,单纯地把课程思政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和课中讲授环节,忽略了在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的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身处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摩擦、交织、融合,渴望求新、求变、求异的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难以明晰,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强化意识形态主要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善抓契机,引导学生坚守立场,把握格局,是当前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西部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肩上的一项重任。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完全不足以深入人心的,也不足以让学生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政核心元素真正入脑入心。

三、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路径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一言一行皆思政,教师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国际视野、知识水平、历史意识、人格魅力、专业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语言艺术、学术魅力、言谈举止等,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要想让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扎深根、结硕果,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还要对学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要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接受思政的洗礼,教师还要坚守“以灵魂塑造灵魂,以思想感化思想,以生命慰问生命”的教育本质。对于西部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较为局限的现状,文章提出以下方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落地落实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渗透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需要向课程渗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大学英语的大部分课文内容都与思想教育内容有关,富含着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结合当下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重大的党政方针政策,打磨出与课程情景契合、内容相符的课程,把“死”的理念和“活”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共鸣。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对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培训,升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重塑教师职业素养,促进教书、育人相辅相成,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育人的成效

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新颖,思想活跃,接受新兴知识的能力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将课程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其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实践,以全身心投入到探索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思辨拓展为路径,促成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通过核心价值观聚焦与探讨、单元主题研讨、核心问题辩论、主题翻译、论辩写作、项目研究等使学生体验深度学习过程,实现隐性导入、显性提升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视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论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加深高校学生对价值观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三)紧密结合课内外教育,提升思想与情操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随着课时的不断压缩,大量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堂外的时间来完成的。教师要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引导学生感知课程的深层次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意蕴,深耕第一课堂,扩展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和内容拓展延伸到第二课堂,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加强跨文化的思辨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时代契机,让思政教育扎根于心、落实于行。

四、结语

梦想要以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要用青春去奋斗。一个心中有理想、脑中有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教师要以春风化雨之情,传教书育人之意。在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自省,坚定立场,坚守道德标准,深耕课堂,探索出内涵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渗透模式,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让当代的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新时代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新时代的声音。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