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探究

2021-11-23 16:25
现代英语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英语文化

冯 铃

(宜宾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宜宾 644000)

一、引言

现如今,英语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学好英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人们对于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上升。借助英语课程教育的普及,学生们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自我认知和对待事物的看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突出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学生在对外交流期间,受“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影响,通常难以运用准确的英语词汇来进行描述和表达,进而造成了翻译错误,对话误会,甚至于文化隔阂等情况。这样一来,一方面阻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高校学子英语教育全面培养的缺失。因此,教学者需要正确意识到造成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逐步培育出全面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二、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概述

失语症在医学领域解释为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问题,属于专业的医学用语,而此处的“中华文化失语”则是引申而来的含义,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在当时,我国的部分文学评论家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西方思想文学的渗透,而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个概念的,则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他通过研究发现,大量的中国学者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难以用准确的英文词汇去表达和解释本国文化的情况,比如,中国学者在对外介绍本国的名胜古迹或文化符号时,经常出现用词用语偏差、解释不够精准等问题。在英语对话期间,未能完整地展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或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只能被动接受文化输入,难以做到文化输出,这便是“中华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国文化失语”出现的原因

首先,高校学生对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素材兴趣不高,认为中国文化作为母语文化,自己从小即参与学习,日常生活更是广泛接触,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深入学习。因此,许多学生对英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持忽略的态度,学习如中国文化中节日习俗、特色食物以及谚语成语等的意识淡薄,未能熟练掌握有关知识,所以在与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表述不清或词不达意等情况。

其次,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过分强调应试教育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华语言失语”症产生的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更加侧重于通过分数评判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倾向于为学生们讲授英语语法知识和解题思路,锻炼其听、说、读、写等能力,而忽视了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再加上高校中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未能主动培养起探索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使得“中华文化失语”现象逐渐加剧。

最后,现在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反映的都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很少涉及和中国文化有关的知识。高校学生缺乏对两种文化思想的理性思考,盲目追求“原汁原味”的英式文化,甚至于对英式文化过分推崇,对中华文化缺乏关注或仅有选择性的涉猎。“中华文化失语”现象直接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使中华文化长期处于文化交融中的劣势地位。

(三)研究“中华文化失语”现状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这就对当今我国人才的个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认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影响学生日后发展和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现阶段,重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中的中华文化部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很有必要,而努力改善我国现有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传播意识

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以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输入英美文化,亦要输出中国文化,这样才显现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双向性。所以在高校的英语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当辅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意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其传达中华文化中诸子百家优秀的文化理念,通过英语解释Confucianism(儒)、Taoism(道)等方面的知识,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内涵的同时,逐步引导其自主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在对外交流期间,应当勇于展示自我,主动为外国友人科普其感兴趣的文房四宝、戏剧曲艺、朝代历史等中华文化精粹部分。

(二)转变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

对当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课程加以改革,也是改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甄选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向学生们对应展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融合春联、剪纸以及茶艺等具有中国意蕴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促进了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另外,课外的授课方式同样可以进行有效扩展。例如预留课后的手工作业,通过学习刺绣、编织等中华传统技艺,加深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认识和了解。

(三)改革高校英语教材内容

为了将中国文化真正融入英语课堂,教育界应对教材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材中加入足够的中国文化,一来便于拓展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途径,二来有利于教育者对中国文化展开教学。“中华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咎于以往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部分的缺失。因为以往在推行英语教育工作时,往往希望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俚语或缩写词等知识。但这样一来,也就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期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过于片面,面临着不懂得如何进行合理表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英语教材的改革工作中,需要更多地收录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词汇、短语及知识科普文章等。

(四)强化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

要想改善“中华文化失语”的现状,对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进行改进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传道者,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主导地位。所以,需要对其教学水平和理论知识进行审查检验,纠正英语教师刻板、墨守成规的教学缺陷,引入优秀的青年教师,逐步壮大高校英语教学的师资团队。因为年轻教师在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上更具优势,因此在推广和发扬传统中国文化方面,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重视课堂氛围的活跃,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期间逐渐培育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五)完善高校教育评估机制

定期对教师、学生进行考核,并根据每一次的考核结果,分析查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考核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切实落实中国文化的教育目标。测评任务要避免陷入仅仅关注高校学生英语成绩的误区,在辅助学生提升英语应试成绩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中华文化知识认知程度等方面的评估工作。建立起课堂反馈系统,能够对学生的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及时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应查漏补缺,还可以提升高校学子的英语学习能力。只有充分保障高校教育评估机制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才能逐渐改善“中华文化失语”的现状。

(六)营造中华文化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思想文化的学习需要结合该种文化的背景和历史,感受文化中的风土人情,才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理解和表达。在中国文化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以中国文化语境为突破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我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更加全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开展中华文化节,号召学生们在文化节期间使用英语进行互相介绍和交流;组织外国留学生参与文化联谊会,鼓励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们探讨中外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文化作品。当遇到表达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对双方进行科学的讲解和普及,加深高校学子关于中华文化的记忆,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努力减少“中华文化失语”现象。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事业中,“中国文化失语”情况日益突出,这是长久以来,全社会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视所致。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从授课方式、英语教材、教师团队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逐步培养起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英语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谁远谁近?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