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蔚斓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新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阅读”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文章从该课程实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出发,结合该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很多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非思政课必须“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将课程自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和深化,特别是涉及西方思想的课程中,更要坚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大学英语课程中,使用的多为源语言材料,这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导致中国价值观的缺失。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更需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正确指导,因此,进行外语专业教学时,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非常必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英语阅读课程思政化的建设与改革,通过梳理教学过程,将英语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能够丰富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能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者就我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但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不够。只有少数专业课教师具有基本的课程思政意识,将其任教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教学中施行课程思政。因此,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实行课程思政具有可行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西方文化,也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和优秀文化,思考文化的传承和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英语阅读”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该课程采用的是由蒋静仪主编的《阅读教程3》(第2版),该教材一共有八个单元,包括多种主题,每个单元中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阅读、课中阅读和课后阅读。由于受到学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每学期只讲授前六个单元的课前阅读和课中阅读,课后阅读留给学生以作业形式完成。
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但存在词汇量不足、阅读技巧缺乏和知识面狭窄等问题。②课堂教学被分为限时阅读、生字词讲解、长难句分析、段落翻译、讲解课后习题。教学模式枯燥、缺少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和阅读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对主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希望通过该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学生需要查阅和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教学材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结合阅读材料导入思政元素,进行该单元主题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后教师整理教学记录,选取重要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此课程的教材是在主题的原则下编写的,所以每一个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这同时也有利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下将通过两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来说明“英语阅读”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以第五单元“电脑与科技”为例,本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单元主题并查阅相关资料,积累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教学时,①请学生用五分钟阅读三篇引言,请学生展示他们理解的意思。在引言部分,存在一些复杂表达可能会对学生理解造成影响,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讲解引言中的内容。②通过理解引言,引出这个单元的主题“电脑与科技”。在开始阅读第一篇教学材料(Computers of the'90s:a Brave New World)之前,通过给学生观看名为‘Who Invented the Computer?’的4分钟英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且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IBM和Apple Macintosh,让学生对第一篇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有了解。③让学生限时把第一篇阅读材料看完并完成练习。④请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特征),让他们分组讨论阅读材料习题和展示他们课后练习的答案,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和讲授课后练习的答案。⑤请学生完成教学材料的词汇部分的练习,并对词汇练习答案进行讲解和解释。⑥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第二篇阅读材料(Love Those Wearables!),把握文章大意(可穿戴电脑的特征和发展)。⑦播放BBC纪录片片段《中国创造》进行思政话题的导入,让学生关注我国自主创新创造出的成果。结合我国的科教兴国政策,给学生展示我国科技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联系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列举知名企业创新案例:大疆创新、华为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⑧让学生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根据背景知识、两篇阅读教学材料和我国政策,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并在下节课作小组展示。
第二个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人与自然”,教学设计如下:①课前安排和引言部分与前面一致。②通过理解和翻译引言,引出这个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在开始阅读第一篇阅读材料(The Garbage Crisis)之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垃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③让学生用10分钟把第一篇材料看完并完成练习。④请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美国垃圾问题的来源和如何处理垃圾),让他们分组讨论和展示他们课后练习的答案,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和讲授练习的标准答案。⑤请学生完成词汇部分的练习并对词汇练习答案进行讲解。⑥让学生以10分钟的时间做快速阅读,阅读第二篇阅读材料(Exposure to Chemicals and Human Fertility),把握文章大意(科技的进步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对人类的生殖和生存问题也产生了不良后果)。⑦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⑧让学生以这个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进行小组活动,围绕“学生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怎么做”来做小组展示,并在下一节课做汇报。
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学可以以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因该课程实践采用的是上课讲授加课后让学生做小组展示的形式,所以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指的是期末的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程度和掌握水平。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学生小组展示的得分。
文章从“英语阅读”课程施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出发,就该课程教学现状和该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相信通过“英语阅读”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合作,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