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友 巴林右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党的十九大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涉农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在“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还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满足乡村金融需求,依托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解决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障碍,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依托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
政府应当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政府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主导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采用政策先行的方式。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将农村金融服务纳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积极通过信贷业务支持落实农村和农业发展政策。还要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合作金融体系,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私营金融机构有序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明确不同金融服务主体的主要金融服务对象,实现金融服务的科学化。切实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监控农村金融的整体情况,有效防控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新时代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具有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征,强调从中小微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基本需求出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深化改革。首先,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还要创新金融产品,围绕着“两权”抵押推出涉农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展特色金融服务试点活动。其次,高度重视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增加小额贷的项目,减少小额贷的门槛限制,进一步让广大农民享有农业信贷的机会。第三,还要积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农资金融化运转,强化担保与信贷业务联动,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发挥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作用,还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当加强农村金融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进行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普及金融服务知识,宣传政策法规,有效地对金融文化进行普及,防止非法集资和融资活动。另一方面,持续加大行政监管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提高风险问题的控制力度,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有序发展。而且,还要强化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通过媒体等多种平台引导农村的消费观、理财观和信用观,不断净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更好地发挥金融工具作用。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模式单一,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力量不满足农村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现有金融服务机构不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需要,农村合作信用社受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部分地区没能发挥信息化金融服务的优势。而且,有些地方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服务网点分布不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未能纳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整体质量。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金融也获得了稳步发展,但是农村金融制度仍待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仍落后于农村金融发展现实需要。首先,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主要向农村地提供存取款业务、转账业务等,尚未能完善金融信贷业务,偏远地区未能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其次,农民理财投资的主动性不强,金融服务政策宣传不足,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未能持续得到改善。目前,农村对于融资的意愿低,有些小微农业项目未能得到必要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产品缺乏多元化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我国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农民贷款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往往造成了非法融资等现象。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信贷的风险较高,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渠道了解抵押物信息。目前,农村地区还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小,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较高,金融信息技术人才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当前农村金融还缺乏一系列的支撑机构,还需要运用大数据、云存储技术支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现代农村发展与农业建设需要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强调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广泛的市场化运转机制。巩固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意义重大。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发展涉农资本市场,推动涉农服务基金建设,开发多种涉农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农村企业资金周转问题,为农业企业蓄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当下还要鼓励有一定金融风险承受力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利用新形式金融服务工具。发挥主要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建设村镇银行、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引进新兴金融业态组织落户县城,还要建立线上金融供需服务平台,引导农村金融供需的线上交易,提高银行与农民、企业、合作社对接的有效性与深入性,具体可以运用金融机构在定向补贴、抵押担保贷款和落实奖补政策中发挥作用。还要扩展金融服务功能链条,立足现有农业产业链条研发新型涉农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供给能力质量。结合本地情况开拓特色金融业务。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化技术在涉农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加强金融市场扩张风险的有效防控。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提供高水质、高质量和高效率金融服务奠定基础。首先,应当把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各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方面,重点建设县级信贷担保支机构,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征信服务,推动农村金融资本正常运转。发挥县农村物权融资服务公司作用,优化物资融资信息系统,提高农村物权融资登记、评估与监管机制。其次,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动态采集机制,加强村镇金融服务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手段对农村宅基地,耕地、农机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完善区域物流、电商服务信息,促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形成“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互通服务,并且提高农村各类主体的信用意识。第三,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省市县三级产权登记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归集平台建设,对农村不动产、动产、权利性资产信息施行全面登记,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在县、乡、村设立代办站点,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线上线下集中,将农村资源与银行等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链接,基于健全的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奠定农村金融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基于农村金融助推中小微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满足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还要广泛的宣传农业金融政策。例如,借助主流媒体报纸、电视台等进行农村金融宣传。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直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体系,基于主流媒体和新媒体重点宣传农村金融产品,充分讲解办理农业金融产品的相关步骤,及时向农民解读农业金融政策,促进一般农户、规模农户了解不同类型农村金融产品的特点。还要积极通过农业合作社等进行金融知识培训,积极宣传普惠性的金融政策与主要金融工具。在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作用的同时,还要落实有农业税费减免政策,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政策宣传,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补贴宣传的同步实施。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合法化和规范化,还要积极普及金融法律知识,向农民普及违规金融等危害,引导农民理性使用金融工具,引导农民使用金融工具的合法化与合规化,做到农村金融风险评估。发挥政府与舆论的监督作用,基于外部监督促进金融机构坚守行业自律,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
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保证农村金融产品与区域农业发展需要结合,还要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首先,应当由金融部门全面加强区域农村发展调研,基于农村地区主要农业产品项目,现有中小企业情况,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出台金融信贷政策。还要基于外部形势的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适当优化和及时推出具体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重点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积极规范民间金融渠道,切实发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当成为农村金融资金的重要来源,积极探索商业银行银行服务农业金融的有效措施。例如,结合农村水、电、垃圾处理等基础项目开发特色金融服务项目,以及协调打造农村特色、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发展,推动金融产品的链式化发展。
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还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由政府为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金融服务联系起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同时还要加强农村金融的广泛宣传,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基础条件,推动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对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动态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