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欣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矛盾,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竞争愈发激烈。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我们应该站在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供求形势,明确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失衡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充足依据,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细致研讨。
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现状,不难发现岗位供求关系非常紧张。站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随着各高校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据教育部统计,预计未来五年内毕业生人数将以每年50—80万递增,这将导致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
随着我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城市和相对发展缓慢的城市、乡镇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发达城市的就业市场中,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福利待遇,受这些条件的吸引,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方向而改变,他们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进而形成了大学生涌入发达城市的洪流,人才过于集中必然会导致劳动市场需求饱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立足于劳动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可以看出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大学生自身对劳动市场的认知过于片面。首先,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上都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一步到位”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通病,他们普遍认为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就业才是理想中的工作,而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在这种思想认知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进行自我磨炼和积累经验。其次,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出现严重的偏差,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轻松且高薪的职位,一方面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作经验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又没有付诸与期望薪酬同等的努力,劳动经济的现实环境往往和大学生的理想期望相距甚远,进而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阻力。
自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人群也以逐年递增的趋势涌入就业市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未能幸免的,随着金融危机的袭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呈现衰退形势,用人单位为了缩减人力资源的资金支出,不得不裁员或者减少人才招聘,劳动市场已经不可能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导致劳动市场的人才足球萎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环境也逐渐回暖,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供求的紧张关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但没有得到改观,反而越发严峻起来。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其实非常容易解释。经济的复苏帮助各用人单位逐步走出困境,用人单位进入稳定发展期,在以往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都可以满足运行需求,那么市场环境改善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不会明显扩大,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有限,可以提供给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岗位就有限,面对每年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岗位自然是供不应求的。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是大学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之间的双向匹配,立足于劳动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关系,可以发现无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用人单位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匹配误区。首先,是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选材都非常刁钻,他们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在他们眼中是不“吃香”的,甚至很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明确表示——虽然目前单位内部的精英骨干都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招聘人才时我们不会选择应届毕业生。听起来非常残酷,但是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用人单位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无可厚非。展开来讲有两个原因:第一,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想要应届毕业生在岗位上快速成熟起来,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还要承担大学生随时可能跳槽的风险,与其如此,不如把培养资金用于提高薪酬标准,直接招聘更有经验的人才。第二,目前我国主要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人单位更需要高精专人才,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属于应用型人才,供求类型不匹配,用人单位自然不会选择应届毕业生。其次,是大学生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各大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也没有积极开展实践锻炼,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但是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都非常薄弱,为了应聘成功他们通常会拿出一份漂亮的求职简历以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种种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群体在劳动市场的整体形象受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不难发现高校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是为劳动市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应用的教育模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的人才过剩。但是劳动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便是热门专业,单一化的人才输出也终将致使市场需求饱和,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劳动市场岗位不足,冷门专业毕业生匮乏,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这不仅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失衡的不良局面,也体现出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就业导向的规划缺失。
上述我们立足于劳动经济学视角剖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各种原因浮出水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首先,高校应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积极更新教育模式,结合劳动经济和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重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导向,开设的专业课程、应用的教学内容应该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适,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劳动市场的适应性。其次,高校还应该积极调研劳动经济形势,实时掌握劳动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劳动市场的岗位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对于一些就业空间狭窄的专业课程,高校应该考虑减少招生人数,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学生面临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能妥善消除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中存在的矛盾。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渠道狭窄,除了劳动招聘市场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择业机会。面对这种不良局面,高校不妨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首先,高校可以建立校友信息沟通平台,毕业校友手中如果有一些招聘资源,可以发布在信息平台上,为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校友提供的招聘资源通常质量比较高,能够有效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高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开办具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求职形式,也能帮助学生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
良好的就业观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基于此,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负起责任,积极为大学生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紧张氛围。比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定期开办讲座,从社会经济学视角带领学生了解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环境,引导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的定位,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也能帮助大学生更顺利的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
综上所述,在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毕业生集中涌入发达城市、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学生、用人单位、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面对这种困局,高校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优化教育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从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