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党员中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11-23 14:41:42王继选河北工程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党史

靳 松 王继选 河北工程大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高校党组织是重要的基层战斗堡垒,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在高校加入党组织,高校里的教师党员无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教师党员更应在学习党史提高政治素质方面率先垂范。

一、教师党员学习党史的基本认识

高校教师党员一般来说素质较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往往对自己的专业很熟悉。但中共党史也是一个专业领域,非党史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的广大教师,首先应正视这一点。学然后知不足,党史作为一个专业,并非只有史实知识,而是自有其哲学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基础,概言之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笔者看来,理工科背景教师党员的人文素质也不错,关键是把原理学懂弄通,深入思考,在党史这个领域也是可以取得一定理论高度的。历史使人明智,理工科的党员教师们应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正可以从党史入手。党史或中国革命史是最近 100 年左右的历史,原始资料还是很多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我们现在关心党史就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做一个历史的传承者和见证者。

笔者近年来因工作需要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在宣传方面,现在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目前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各级党组织都非常重视。党史学习最重要的是展开自学,在于从党史学习中真正找到兴趣,主动阅读原著,并且深入思考。笔者曾做过调查问卷,精心设计了一些提问,结果显示,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党史类经典书籍的教师党员并不多。在调查中笔者所谓真正读过书籍,是指至少读过全本的2/3,并且印象较深,能够说的出书名、作者和大意。扎实读过一本书和看过某方面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要想深入了解一个重大党史事件的细节就必须去看书,而且往往一本书是不够的,如去查资料的话就会发现更多。关注到更多的历史细节,能带给人更多的经验和启迪。这是一种体验,只要对某个党史专题进行过深入挖掘就会对历史肃然起敬,如果是非历史类专业的人,恐怕大多还未曾有过这种体验。党史专著是在党史专家之间用来学术交流的,党史研究必须充分,不留遗憾,只有前期的研究充分了,后面才能讲好扎实的党史故事。为了面向大众宣传,会有文艺作家(或有文学功底的党史专家)来写成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电视剧,比如《建党伟业》等。为了流畅叙事,完整讲述,这些文艺作品必然要加入人物性格、语言、情感等形象化的东西,还有使故事条理化的情节补充。在史实基础上加以人物揣摩和逻辑串联使故事更加合情合理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必须以史实为基础。作家一定要尊重历史,坚持实事求是,讲好第一轮扎实的党史故事,才是负责任的历史传承者和讲述者。作家或编剧必须清楚自由的创作空间必然是在历史史实以内,如果超出界限则可能改变历史,容易使大众产生误解,给人以戏说的感觉。

普通教师党员开始学习党史,不会想马上成为党史专家,但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专家到底是怎么做的。普通人看过一两本原著或专著已属不易,更应想到作者著书又该何等困难重重。作者要面对的是历史上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原件或当时的报纸等等,既要关键又要全面,更须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然后成一家之言,但严谨的专著未必适合一般读者。适合普通人的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小说或电影,举个例子,比如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不仅小说写得好,还有评书、电视剧,甚至游戏,所以三国历史故事成为众所周知的典故。但是说到三国的真实历史,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陈寿的《三国志》呢?或者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呢?唐朝杜甫曾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在后世日渐高大,但自鲁迅做出“多智近妖”的评价之后,人们也就认清了《三国演义》绝非历史。然而《三国志》是文言文又是纪传体,阅读难度较高,有人即使看了也会因为人物太过简略而感觉印象不深。史家客观记录历史,小说家串联情节讲故事,他们对历史传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互映衬,不可偏废。老一辈评书艺人如袁阔成、连丽如等针对群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常说常新,虽是在说《三国演义》,却频频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有时真好像教授在讲课,但是如果让说书艺人去大学讲《三国志》则似乎也不会比教授们更好。而当他们面对的是普通观众时,就只能讲《三国演义》,就是要这样去谈三国历史,这就是定位。引导大家看原著专著是我们的目的,但切入点要从简易处着手,引发兴趣是关键。

二、教师党员在党史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定位

高校教师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党史,才可能向学生传播。那么,我们的教师党员学习党史之后怎样去传播进而影响他人,又该如何去做呢?普通人毕竟很难区分文学和历史,党员教师们应该更进一步,好比看过《三国演义》之后,一定去翻一翻史书《三国志》,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引导学生也是这个思路。笔者曾经参观过重庆歌乐山的革命遗迹白公馆和渣滓洞,了解到江竹筠、许晓轩等烈士的感人事迹,回来后就读了小说《红岩》,又看了老电影《烈火中永生》,进而又认真看了党史专著《忠诚与背叛》,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细节。小说和电影也许有点老了,但作为经典故事,江姐的形象在今天依然时常可见,比如歌剧、京剧,甚至动画片,2010年中央一台曾播出30集电视剧《江姐》,该剧再次成功塑造了江姐、老彭等多个革命人物。有人说小说或电视剧不是历史,但正是这些文艺作品把人引导到历史问题上来的。文艺作品确实是有艺术加工的,好的文艺作品正是做出了适当的补充、取舍或改编,才更好的还原了历史,才能够把观众带回到历史中去。比如某人说过什么可能是有记载的不容改变,但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则必须由演员来补充。如果不是看到电视剧,读者面对史料也必须揣摩一些细节来建立自己的理解,所以好的文艺作品正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我们正应该从这样的作品谈起。

教师党员学习党史,首要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如果学有所得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的话,则可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研究党史是专业性的工作,专业的事应由专业的人来做,我们教师党员可以发挥推介的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在这里可以起到的作用其实很大。比如,可以和学生聊一聊看过《红星照耀中国》吗?斯诺是一个人进入陕北的吗?斯诺为什么会到陕北来采访?斯诺是个什么样的记者?我们不一定要原原本本的讲述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只要和学生聊到它,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就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有可能去读这本书。如果门槛再低一点,也可以问看过电影《红星照耀中国》(2019)吗?去过延安吗?引发兴趣、谆谆善诱就是我们要做的,当然要给学生倒一杯水首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果学生也曾看过书,那我们就要交流一些更深的话题,比如斯诺的观察判断是客观科学的吗?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党员学习充分的话,做一个讲座或上一次党课也是没问题的,但我们的真正作用是宣传推介,在普通人和专家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我们的榜样是《三国演义》说书人,但是我们会常常指向《三国志》,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三、结语

党员学习党史是理所应当的。中共党史是一个专业领域,特别是对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这个跨度是很大的。如果有心要学,就要向专业看齐,首先在理论上要有提高,基础要扎实。其次,如果学有所得就可适当在宣传方面贡献一份力量,在这里我们的定位是宣传推介,引发兴趣,引导大家深入学习原著和专著。■

猜你喜欢
三国志三国演义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6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三国演义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