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基本特征综述

2021-11-23 14:41:42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导图高职思维

陈 迎 赵 婷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思维导图通过图式的语言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体系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自主学习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教育工作者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可以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提升。本文全面梳理近十年来思维导图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旨在为全面开展高职教育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进而不断完善、促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发展,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现代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国内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由于思维导图的实用性,早几年前,国内就开始对思维导图进行了研究,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实践心得,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思维导图的概念研究抑或是在教育界的应用方面都提出了自己观点和实践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国内思维导图的数量方面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关于思维导图方面教育教学的论文发表,且数量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学术期刊有4 923篇,学位论文1 545篇,会议559篇,报纸113篇,图书4部,成果1项,学术辑刊17篇,特色期刊1.65万。思维导图大部分应用于中初等教育上,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中中等教育比重最大,占39.18%,初等教育占18.12%,高等教育仅占4.13%,职业教育占2.16%,成人与特殊教育占0.46%。另外,思维导图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重最大的是外国语言应用,占22.17%,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医学边缘学科占4.6%,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占2.42%。可见近年来思维导图研究的学科分类逐步细化。

(二)思维导图相关综述研究情况

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综述方面,已有学者陆陆续续着手统计和研究分析,知网相关论文期刊10余篇,其中涉及到的学位论文期刊1 651篇。张正亚和王修贵(2018年)对2008年至2018年的思维导图法应用研究进行综述[1];詹志娟和谢淑敏(2014年)对2003年—2013年国内思维导图相关文章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大体归纳了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情况[2];张巍、朱庆杰、吕苗荣等(2018年)对思维导图的原理、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张欣(2018年)对于1999年至2018年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进行了阐述[3]。

(三)思维导图相关概念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知识框架图相联系起来并区别,明确了思维导图的特征。学者张素芳(2019年)、栾永如(2013年)、于晶和苍晶(2013年)等人在论文中对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框架图进行了对照,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任务思维导图具有概念图、知识框架图的一些特点,但更优于概念图和知识框架图,具有强烈的思维逻辑性和拓展延伸性,较两者更加生动、灵活、多变。本人综合对照现代的研究成果,从目的、理论依据、关键特征、创作过程、表现形式、表征结果六个方面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总结。具体为: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是神经心理学,其直接目的是激发思维与创新能力,后两者是知识的呈现与学习,以及梳理、复习;思维导图的关键特征是节点、分枝、颜色、图标、代码、关系等,后者是概念、关系、连接词、命题、层次,将各章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串联;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是由中心主题概念向外有序发散拓展,后两者,一个是罗列概念并建立联系,一个是将知识与知识的串联;思维导图的表形式是树状结构,后两者,一个是网状结构,一个是串联结构;思维导图表征结果是主观的思维想法,后两者是客观的知识体系。

(四)思维导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近十年来,思维导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有所提升,涉及到了不同专业的具体应用,其中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在语言教学上,尤其是英语教学,其次是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但仍有部分专业和学科对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未引起关注。刘琪、王建国、王玉,宋鸿,周安,徐运娥、孙晓峰、张玉萍、顿圆圆、金绍静、张金波、张雪、侯霞、潘健珍、赵清、陈丹、吴吉妮等30余人认为思维导图在医学教育方面影响突出,他们通过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的临床实验和治疗手段变得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以此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喻娜(2020年)在《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探讨了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阅读、写作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给。陈丽萍、马倩、汪文勇(2019年)从经典著作阅读、论文写作及课堂学习等方向着手,总结了思维导图的特征,包括直观性和形象性等,并能被快速读识,很高效,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优化了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和学习质量,增添了阅读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突出,尤其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成绩[4]。符莹(2020年)提出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听力的技巧,进而切实高效地提高日语听力能力和实际交际效果。张婷(2018年)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图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改善了课堂教学气氛,大大提高了课程效率[5]。杨洋、郭旭婷、安婧(2019年)分析了将思维导图引入高校理论课程的五个方面的现实意义[6],从教法、学科和人脑特点等三个层面证明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指出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宗旨相符合。

二、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教学是一种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实用性较强,由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东尼巴赞创立,其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还能促使大脑自主的思考,帮助学员理解、归纳、掌握学习所学知识,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而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更便捷、灵活,运用更广,逐渐上升为现代教学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思维导图制作软件的操作简便,容易上手,可随心所欲的进行编辑,并且制作样式十分丰富、干净利落,为企业和教育机构教学培训以及方案展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深受用户喜爱。

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征:(1)思维可视化,用简单的图形文字表示;(2)对思维进行梳理,条理十分清晰;(3)能够快速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4)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创造力;(5)简洁明了,效率较高;(6)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三、思维导图在高职教育中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近年来,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并取得了丰厚的教学实践经验,整体研究表现出目标明确、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在高职教育学科分布上表现不均,应用范围较窄,并且缺乏创新性。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论文,学者和教育工作们对思维导图的教育研究目的非常明确,思维导图的特征突出,效果显著,经过实践证明,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研究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虽然颇丰,但整体的创新观点、研究深度和应用范围还不够。大部分论文依旧停留在对思维导图概念、内涵特征以及作用描述上,对其内容分类和界定还没有专门的论述,尤其是对思维导图的专著上,更是稀少。在教学应用的研究上也比较局限于教育教学的理论框架下,没有大的革新,还需要在这些方面持续努力,继续钻研。

四、结语

思维导图的出现激发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充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它用图式的语言将抽象的思维和文字内容直观的、可视的表达出来,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引入、介绍、应用与研究的不同阶段,在我国教育届和其他行业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并得到了积极拓展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仍需持续研究,继续推广,让此教学模式和方法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帮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导图高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第6章 一次函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