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尔滨市图书馆 张丽伟
古籍文献是对历史文献资料汇总整理后形成的,记录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在文化传承、研究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古籍文献也属于档案的一种类型。图书馆是古籍文献档案的收藏单位,既要保护好这些档案,又要进行开发利用,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个人实践,重点探讨了古籍文献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古籍文献档案的价值。古籍文献档案,它的外在表现和内涵精神均具有一定价值。其一,古籍文献的形成时间早,具有数百年历史。其二,在古籍文献的内容中,记录了历史的各个方面,可为学术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其三,一些古籍文献不仅字体精美,而且用纸、印刷、装帧特殊,具有艺术价值。对于单一的古籍文献档案,可能有一种价值,也可能有多种价值,这就是价值的多样性。其中,具有多样性价值的档案,只有充分挖掘并利用价值,才能最大程度上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矛盾,古籍文献档案也不例外,而且古籍文献档案相对特殊,是保护优先还是偏重于开发利用,目前没有统一定论。在图书馆内,古籍文献档案不仅数量多而且价值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客观角度看,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一方面,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档案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不能只藏不用,也不能只用不藏,应该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目标。
(一)存在矛盾观念。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在古籍文献档案的管理上存在矛盾观念,认为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对立的。在过去,因为科学技术落后,要想保护好档案,就不能拿出来使用,这种观念有一定合理性。而现在,随着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档案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献资料进行复制,缓解了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工作人员依然保持传统观念,就会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
(二)保存条件严格。和普通档案相比,古籍文献档案因其特殊性,对保存条件更加严格,体现在避光、恒温、恒湿、防虫等方面。《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空气、光照、温湿度、防紫外线等要求,以及建筑、安全、消防等专业上的标准。一些图书馆因建筑面积小、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设备落后,古籍文献档案的保存达不到标准条件。另外,图书馆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因优先保证一线部门的运作,古籍文献的后续管理维护不到位。
(三)制度设置不当。对于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并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图书馆内,制订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持身份证才能进入书库,不能对文献进行拍照,写笔记只能用铅笔等。但这些制度在档案保护方面适用,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上不适用,不满足阅读和研究需求,降低了古籍文献资料的利用价值。
(四)专业人才缺乏。对古籍文献档案进行管理,集中在借阅、修复、开发三个方面。从古籍文献的特殊性出发,对管理人员提出了高要求:一是具有检索、编目、著录等理论知识;二是掌握文献学、古汉语学、版本学等专业知识;三是熟悉系统设施的使用方法。古籍文献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刚开始,专业人才缺乏,不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人员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一)通过宣传教育转变观念。转变思想观念,是古籍文献档案开发利用的前提,而宣传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第一,图书馆负责人应对古籍文献档案有正确认识,作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之一,既可以向社会和公众免费开放,也是提供特色服务的资本。基于此,应该通过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发挥出文献档案的最大价值。第二,古籍文献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古籍文献人人有责,避免文献档案丢失或破坏。图书馆可开展讲座活动,利用好宣传栏,为民众普及档案的保护知识,在不影响观赏、研究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复制品。第三,创新宣传途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定期发布或推送相关知识,采用图文、视频等多样化的内容,扩大宣传范围。
(二)资金支持改善馆藏条件。上文提及,古籍文献档案的保存条件更严格,想要做好保存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图书馆运营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如何加大资金支持改善馆藏条件呢?我们从一个细节来看,原则上图书馆不能提供古籍文献资料的复制服务,但是国家图书馆却可以。究其根源,是普通图书馆的设施条件不够,而国家图书馆的条件优越,在提供复制服务的同时,能保证古籍文献的安全。据此得到启发:图书馆既要争取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不断改善书库条件,达到行业标准;又要将部分经费用于古籍文献的修复和设施设备的优化上,保证文献档案的完整性,为民众提供更多服务。
(三)结合需求完善管理制度。国家虽没有针对古籍文献档案出台法律法规,但图书馆应该积极行动,结合古籍文献的特点、价值和自身运行管理现状,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借阅制度为例,一是对古籍文献档案进行清查,然后编制目录和索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既能摸清家底,又能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检索服务。二是利用先进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例如影印、扫描、数字化等,相当于文献档案的备份,最大程度上保护原档案。三是从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出发,在安全方面加强管理,确保古籍文献档案在安全环境中保存,在安全环境中利用。
(四)制订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新形势下,图书馆内古籍文献档案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明显提高。只有制订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档案管理。一是内培。针对图书馆内的现有人员,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例如专家讲座、主题会议、外出进修等,从理论知识、操作技术、读者管理等方面入手,满足古籍文献档案的管理需求。二是外引。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外引优化人才梯队,例如聘请古籍文献专家、建立古籍文献咨询团队,在文献档案的修复、开发、管理上提供帮助。三是配套。既包括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也包括奖惩激励措施,用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图书馆概况。以某图书馆为例,目前现存古籍文献约3600册,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科目类别。其中,最早的是明成化十六年(1479)至明万历六年(1578)的《宋史》,现存64册;保存最完整的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刊的《北齐》,现存7册。
(二)古籍文献档案的管理措施。1.保护。在古籍文献档案的保护上,采取的管理措施如下:(1)改善存放条件。古籍文献书库面积约35m2,存放于12个书柜中、200多个盒子。其中,40%的文献资料使用封套、夹板存放,配合标准的温湿度、光照、防虫等措施,整体保存较好。(2)完善管理制度。主管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古籍文献档案的管理,配置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从人工入册转变为计算机录入模式。同时安装防盗门、监控系统、防紫外线灯管、遮光窗帘等,在书柜内放灵香草驱虫,配置消防设施器具。(3)数字化管理。为方便后续管理和利用,图书馆投入人力和资金,对3600册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从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并且上传至数据库。2.开发利用。在古籍文献档案的开发利用上,采取的管理措施如下:(1)挖掘特色文献。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将古籍文献档案分为普通古籍、善本古籍两大类,然后深入挖掘具有特色的文献,利用文献还原过去的经济文化社会。(2)开展宣传活动。在图书馆的官网上,设置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模块,主要包括古籍名录、工作简报、动态信息、相关链接等版块。民众通过浏览官网,就能了解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且献言献策。(3)人员素质培养。从理论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完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管理成效。古籍文献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强管理后,归档、查询效率明显提高,不仅减轻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古籍文献的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以《刘沪将军传奇》为例,利用馆藏古籍、挖掘史料,再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弘扬了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古籍文献是档案的一种类型,图书馆是古籍文献档案的主要收藏单位,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古籍文献档案的开发利用问题,文章从转变思想观念、改善馆藏条件、完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规划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希望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提高古籍文献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