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丽妮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辽宁分所
审计是指专业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与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效益性的审查工作,并针对审计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经营收益、负债亏损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真实性的审查,以及企业是否完全遵守相关会计法律并在财务报表中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动情况、实际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评价,并深度揭露财务报表中的虚列支出、隐瞒收入、舞弊和腐败等问题,以此促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维护企业资产,从而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是国家授权或企业委托的专门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审计工作通常发生于财务活动结束后,但在经营活动开展前与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审计工作,因此,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实施与财政收支的全过程。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与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审计是对报表内容是否真实、公正反映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审查与评价,监督报表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以及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性,以此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现状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市场竞争公平。财务报表审计主要通过审查与评价,对各大经营项目财务报表的搜集查明,按照审计法律与相关标准加以评判,以此得出准确真实的财务报表审计结果。
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长久良性发展的基础,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资金的利用率,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以此扩大企业的总体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审计工作的强化可以有效完善内部管理,使企业提前防范与规避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经营风险。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应把握机遇,在迎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完善财务报表审计机制,加强对收入核算与成本核算的监管工作,以此促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消除经营风险与管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通过高度严格的分析算法,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整体资源与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审查与合理调配,为企业下一阶段发展策略与商业模式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指导建议,从而维持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1]。
财务报表审计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完全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质量的关键要素。企业的会计信息是自身经营发展状况对社会的承诺与反映,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投资人与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但部分企业或个人为获取更多利益会通过各种舞弊手段篡改会计信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舞弊与篡改主要是出于企业为少缴税或不缴税、降低融资难度、达到上市业绩等原因。企业会将超出预期的利润收入按照预期收入进行入账,或会把实际收款按照记录负债的方式进行隐藏,少开发票或虚开发票来降低实际收益;企业为获取投资,会篡改实际资产账目与负债情况,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企业为能够顺利入市,会非法调整财政收益的具体时间,并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进行重组,通过虚增销售记录、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手段增加销售额,对不利于上市的交易记录进行隐藏,并未真实公开地开展信息披露。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都有管理层直接干预或管理,并且财务报表审计的独立性会被高额的审计收费与非审计服务影响。当管理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后,会严重弱化审计部门的地位,导致财务报表审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无法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并且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可能会在利益驱使下未严格按照审计法律与准则进行合法审查;如果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则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若无法有效控制内部员工的行为,势必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影响企业的良性经营与发展[2]。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需渗透于企业各项经营项目的全过程,对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监督与审查,以此展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面貌。但部分企业未能全方位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并针对审计后出现的经营与财务问题,难以研究与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从而无法发挥财务与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能作用,不利于企业日后的项目运行与业务活动管理,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同时,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为提高经济收益,会压缩审计成本,导致审计流程不断被简化,并加强了审计人员工作范围的局限性,致使审计工作不够全面,甚至出现纰漏,审计报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既能够确保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资产和资源的完整性,还可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监督重大项目的开展运行工作,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但当前部分企业重经营、轻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执行与监管机制。并且,内控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岗位设置配备不当,缺乏明确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与事后检查的工作流程。同时,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诸多漏洞与风险,信息系统规划不够合理,极易造成数据信息的重复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未满足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相关要求,缺乏完善的授权管理机制,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从而难以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
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既要受内部经营管理影响,又要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企业的会计业务商讨、财务收支入账或是财务报表的编制,都要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环境中,使会计工作的各项环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紧密结合,以此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形势的关注,不断完善与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以此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处理环境。同时,企业应按照《会计法》中的细则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使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依章办理业务,并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处置力度,对相关违规人员进行严厉的警示与处罚,以此提升会计报告质量,为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增添助力。此外,企业还应将会计制度建设充分贯穿于采购验收、生产监督、技术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会计信息核对等生产经营中去,强化对会计信息收集、整理、重组、核算过程的监管,从根源上避免违法违规行为与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经营风险,不断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以此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与高效运转提供有效保障。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并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工作。独立性是财务审计工作的灵魂,独立性的缺失会严重制约审计价值的提升。独立性能够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与获得审计结论时不受企业管理与损害职业判断的影响,使审计人员诚信行事的同时保持对财务报表与审计结果的职业怀疑。企业高层领导与各部门员工需重新审视财务审计工作的定位,加强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审计的工作准则与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审计职责,要客观公正地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并且应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能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保证工作独立性与工作质量。同时,审计人员绝对不能受利益驱使或屈服于外部压力,要时刻坚持审计工作原则,严格审查财务报表中的一切舞弊与篡改行为,真实全面地反映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法合规性,不能隐瞒任何审计问题,必须依法查处与揭露企业的违法违规问题[3]。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全面落实,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各项环节的审查与监管,围绕企业整体环境与经营发展现状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利用审计专业理论与经验积累判断财务报表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依照相关法规与审计准则制定完善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以此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审计前期,审计人员要明确本次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编制审计方案与审计策略,明确审计任务,确定此次财务报表审计的业务范围、组织范围以及工作方向,并向企业递交审计所需资料的清单。企业与审计人员还需统一规划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安排与审计报告编制等工作。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重大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重要账户以及列报的相关认定,以此明确与判断企业经营活动流程中的弊端与风险。并对财务报表按照财务报表层次进行风险评估,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控制测试。同时,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特殊项目的评估,比如期初余额、当期收益、会计核算、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4]。针对财务报表中特殊项目的审计,审计人员应综合利用实质性分析、控制测试等方式来获取真实有效的审计信息,以此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效率、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与资产安全,将各项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并能够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目标,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变化、企业发展现状与经营目标制定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的内控制度,促进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局面。企业还需充分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与权限,加强对企业各项经营环节中的舞弊行为的监管。同时,企业需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配备专业性强的审计人员,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时刻开展监督检查,为管理层的内部结构优化与制度调整建设提供决策建议,以此确保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发展规划应与年度经营计划同步进行,以此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与内控信息系统的协调统一。企业应注重全局意识与整体观念,将内控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生产销售系统、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联合互通,推进信息的共享与工作的协同,有效避免信息孤岛与系统冲突现象。内控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企业需完善内控信息系统的操作规范、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与各模块子系统的操作流程,强化对内控信息系统的检测与监管,时刻跟踪与发现信息系统运行存在的漏洞与弊端,做好信息系统的运行、监管与维护记录,确保内控信息系统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平稳运行,从而为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在审计的结果评价阶段,审计人员依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审计人员需根据财务报表的样本审计结果判定总体错报金额。若审计人员推断的错报金额已经超过规定范围内的错报金额,应将各项经营活动的交易账目中的错报金额与该类交易账目的规范错报金额进行比较,并结合抽样风险来综合评价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针对报表中的错报事项,审计人员应识别错报出现的原因与性质,建议企业对错报事项进行彻查,将出现错报的经营活动交易账目的余额与其他交易账目余额中的错报累计,将此作为评价企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依据[5]。若在此过程中识别出其他错报风险,则需要对审计流程与方法的全面性与规范性进行审视,根据情况追加审计程序,以此确保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与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一致。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是以监督者的角度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财政收支进行全面的审查、分析与评价,并对财务报表中的缺陷与重大错报事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促进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针对当前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存在的弊端,企业应营造良好的会计信息处理环境,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解决财务审计工作的定位问题,加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完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确保财务审计工作全面展开;建立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控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结果评价,确保审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一致,从而有效发挥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高效运行与稳健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