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

2021-11-23 11:29班红娟陈春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运动队文化课运动员

周 密,班红娟,陈春梅

前言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性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德育教育既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对于运动员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来说,他们的德育工作一直备受重视,长久以来由所在运动队和学校共同承担。然而,就运动员在校文化课教学而言,其德育教化大多由德育类课程所主导,其他基础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育人功能,在对运动员的德育渗透中存在一定的缺失,没有平衡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1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1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客观要求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的战略任务。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力军,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培育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运动健将,德育教育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作为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除了要系统地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更应该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担,使运动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为培养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高水平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运动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情感认同,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运动员学习的全过程,改变以往仅传授学科知识、忽视育人功能的单一教学模式。运动员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国增光,直接关乎体育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更应该具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获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1.3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就运动员群体而言,由于其职业特性,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体育训练中,思想较为单纯,对外部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同时,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后,并不能保持初心,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因此,学校文化课教学作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一环,必须全过程渗透道德教育,帮助运动员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强化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让运动员成为社会的楷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知识讲授和道德教化齐头并进

长久以来,在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德育类课程自始至终承担着运动员的德育教化功能,与其他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并无过多交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则以传授本学科知识为主,并没有认识到本学科需要承担的育人功能,忽略了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普遍认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发挥传统德育课程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改变重智轻德的运动员教学现状,大力发掘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就语文、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言,它们深藏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运动员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先天的优势,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科内容与德育渗透有机融合,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运动营养、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等专业课程来说,教师们需要深层次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从学科背景、发展路径、榜样人物等多个方面,巧妙地将知识教授和价值观引领合二为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2 重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使德育渗透贯穿运动员文化教学的全过程

要把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落到实处,必须要对本学科教学设计进行重构,并且把德育渗透的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保障德育渗透的实施和效果。具体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针对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德育目标放在运动员文化课教学的首位。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学情,结合不同专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设计本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教师讲解、故事分享、案例解析、视频播放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对运动员进行德育教育,旨在培养运动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体育精神。同时,要对运动员的学科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摒弃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主体的传统评价方式,加入对运动员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考察,客观真实地记录运动员的行为表现,从学科评价结果来激励运动员对于学科德育的重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身体力行。总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需要增强学科的思想性,培养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充分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德育渗透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运动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电脑智能移动终端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讯,然而各种网络资源和素材充斥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运动员大多都是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在传统课堂德育渗透的途径之外,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德育渗透的积极作用。比如,给学生推送有趣的道德教育、榜样人物和爱国主义视频资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转发社会上的焦点案例,并在微信群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加强正面的引导;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调查问卷,实时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并给他们提供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校园平台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渗透和思想引导,推动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把广大师生凝聚起来,形成全校范围的良性互动。

2.4 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实现学校和运动队协同育人

专业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文化教育分别由运动队教练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或体育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来主导,在实际中运动员的德育教育完全是“两张皮”,运动队和文化课教师彼此并没有形成合力。因此,要大力加强运动队和学校之间的协同配合,就德育工作定期开展深入地沟通和研讨,制定统一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共同发力,双管齐下,关注运动员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校风队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除此以外,运动队和学校要联合起来多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如优秀运动员的讲座、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体验和体育影片的观看等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融合,将德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实践,在过程中培养运动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 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3.1 突出运动员主体地位,避免强行灌输和被动接受。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文化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注重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主动倾听运动员的心声和想法,关注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避免教师独自掌握课堂话语权,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另一方面,在课堂德育活动实践中,教师要更多地为运动员创造平台,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真正参与和融入德育教育中,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建构德育渗透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重要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确保课堂德育渗透旨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出现偏离路线或背道而驰的状况,并进一步促进运动员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转化。

3.2 坚持科学引导和循序渐进,贴近运动员的真实生活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时拥有专业运动员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并以运动队为基地进行专项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一般来说处于封闭状态。就个性而言,运动员大多独立客观、个性开朗、自信、不焦虑、竞争意识强且善于表达自己,但是情绪稳定性上差异较大,部分运动员容易激动且无法及时平复情绪。另外,团体项目的运动员集体主义意识非常强烈,个人项目的运动员则更注重自我表现。因此,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精准分析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引导,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同时,在德育渗透内容的选择上,要紧贴运动员的真实生活,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们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更多地使用运动员身边的真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讨论;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可以用国家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例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在道德教育时,可以从运动员身边的小事着手,以小见大来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心理,注重在德育教育中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和不断深入。

3.3 思想渗透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生活中的引路人。德育渗透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说教,即使再富于感染性和吸引力,它的作用力也是有限的、不长久的。作为运动员来说,他们从小长期远离父母,在运动队过着集体生活,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和难题,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导致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和冲动易怒等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大多能够直观感受和注意到学生的变化,因此应该及时利用课下时间,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或正在经历的困难,不仅从心理上、情感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还要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对方可能出现某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治疗。因此,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帮助学生越过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才会增强课堂渗透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4 结语

运动员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关系运动员个人的成长成才,还能促进运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运动员文化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德育教育摆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管理机构要联动起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打造系统的运动员德育教育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国输送和培养优秀的运动人才。

猜你喜欢
运动队文化课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四川省民办高校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研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