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莹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此后,国内关于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研学旅行得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多方齐抓共管,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良好局面。《意见》颁布两年多来,中小学研学旅行参与率呈显著增长态势,但如何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实现塑造学生群体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乃至良好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欧洲旅游史上的“大旅行”事件,这是指贵族和乡绅子弟为文化或教育之目的而在欧洲各地长时间游历、学习的现象,属于最早的研学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研学旅游也叫修学旅行、教育旅游等,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专业的互联网平台,例如日本的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日本至明治维新开始鼓励修学旅行,至今已有完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规范。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研学旅游极其载体青年旅社写人了当地的教育法,对研学旅游的课程、方式和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日本将研学旅游写人了国民教育大纲和学校教育法,并把研学活动安排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韩国以毕业学分的方式,倡导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了解本国的文化遗产,接受教育和影响,积极鼓励本国研学旅游发展。
宁莹莹(2019)谈及规范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建设[1]。吕鑫鑫等(2019)对黄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导师服务质量满意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2]。徐丽珊等(2019)探讨青少年研学旅行融入德育美育教育的问题[3]。朱玲等(2019)研究高中地理课程研学旅行资源整合问题[4]。吴晓霞等(2016)利用IPA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研学旅游感知状况[5]。朱德君等(2019)关注研学旅行营地规划及具体课程开发[6]。王伟年(2019)提出促进井冈山红色研学旅行发展的一些建议[7]。邢照华(2018)提出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游”融合发展。辛颖(2018)关注研学旅行中的学习开展方式[8]。杜治华(2019)认为应该构建“体育+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开展[9]。王玉华等(2019)关注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问题[10]。
2016年教育部下发《意见》之后,各个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下达文件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必修项目,并且尝试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展了部分研学旅行活动,但可以说,这种所谓的“研学旅行”活动还是无法摆脱“不研不学”状态,这既与旅游企业缺乏研学活动的主办经验有关,又与学校方面对于研学活动的不够重视有关。即使举办的这类型研学活动,也较少有体育研学旅行的相关报道,可见对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不重视。因此,为了保障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下达专门文件规范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将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升到教育中长期改革抓手层面,对各个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作为优秀评比、示范校评比、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以便引起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
为了更好地通过体育研学旅行项目培养学生群体的良好行为习惯,考虑到我国基数庞大的学生数量,为有效满足学生群体对体育研学旅行不断增长的需求,各地有必要开展体育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体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设,在当前体育研学旅行市场方兴未艾、未来成长预期广阔的情况下,适时开展示范基地建设,更加有效地将获取地宝贵经验及时地传递给各个体育研学旅行基地,便于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体育研学旅行项目举办工作。在开发校外独立设置的体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注重利用好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特别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大学体育场馆资源,结合各个学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特点,打造各具特色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体育研学旅行项目,既加强了体育研学旅行的基地支撑,又向公众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体育设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群体提前感受大学的良好氛围,这可能是学校、家长、学生都希望看到的。2020年2月,广东省开展了“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荐工作,符合条件的体育研学旅行基地可以积极开展申报,既可以获得上级帮扶资金,也可以获得省级示范单位的挂牌,对于下一步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具有重大的助推作用。
在体育研学旅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学生群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取的更多的是科学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家长是学生群体的第一任行为导师,但或许可能是社会竞争的加剧等原因,平时家长们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督促不太注重,或者是学生对家长的约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暂时脱离家庭,融入同年龄段学生群体中间,习惯养成方式由他律变为群体约束,学生们往往更加注重在群体中的评价与约束。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应用学生群体的这种群体约束,在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植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式,这一点有些类似于军训,但规避了军训的非趣味性。当然,植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办法还不是最终目标,利用学生群体的群体自律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监督、群体舆情促进才是最根本的目标,而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是最恰当的介入方式,只有在身体训练或锻炼强度加大过程中才更容易转移注意力,更容易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一种本能行为。在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取得初步效果之后,将会进一步地吸引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积极支持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相信通过贯穿整个中小学学习阶段的进阶式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参与,不仅能够完全塑造学生的优良体魄,也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养成,这是我们每一名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社会公众所乐于见到的。
考虑依托类似于大漠商学院沙漠徒步旅行这种项目,使学生群体进入到一个远离父母、远离电子产品、远离作业、远离辅导班,将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训练作为主要体育研学旅行内容的环境,可以将学生自身的一些不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环境短暂隔离,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养成学生群体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遵纪守礼、与人共处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具有共性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应该由项目领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采取个别谈话、行为演示、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加以改变,促进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在整个体育研学旅行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被纠正,通过这种行为强化方式来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