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芬(教授) 陈越坤 李现宗(教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当前,随着“大智移云区物”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传统商业模式与新技术相结合,以获得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经济领域的融合促进了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数字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会计教育也必然面临冲击和挑战。“大智移云区物”等新技术,促进了会计信息技术的变革,数字化会计应运而生,对会计职能和会计工作也产生了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思考。而传统的会计高等教育一般是在学生掌握了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实务处理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等课程,但是深入学习的程度普遍较低,业务操作技能掌握得也不够熟练。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
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会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财会课程的起点,其原有以会计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传统内容体系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冲击。本文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分析、探讨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会计的发展。从会计手工记账到会计信息化,从传统的以会计核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会计分析为主,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的账务处理工作变得日益简单;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至利用大数据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与预测,会计的职能由“价值反映”向助力“价值创造”转变;人工智能技术将重新定义并改善商业和投融资决策质量;区块链技术将极大地提升会计确认工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保障账簿中所有储存信息和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节约与其他公司、政府部门和审计机构人员之间的大量验证成本;云计算催生了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财务云共享模式;移动互联网确保了会计信息能够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集成性。面对变化如此之大的技术环境,会计学原理课程需要打破传统习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主要原因在于:
(一)新技术导致课程原有内容已发生根本变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财务机器人逐步替代标准化的财务作业成为可能,这也彻底改变了会计信息流程及会计信息形成方式,直接导致本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不再适用。如传统的会计循环体系、会计信息载体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信息流程的内容、思路、功能、应用等许多内容都已过时,如果依然按照传统、陈旧的内容讲授,将使学生无法掌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内容体系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管理创新对会计的要求全面提升,业财融合理念的全面融入和财务转型的全面开展,使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内容逻辑体系也出现了紊乱。如现有的内容体系仅仅是围绕会计“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逻辑展开,大部分是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模式,而现实的要求是,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中对价值管理(价值规范与价值创造增值)的要求而需要会计,是在经济组织的业务驱动下需要会计功能跟随并展开,其逻辑思路是:现代社会运行的经济组织及业务类型是什么、价值管理的需求是什么、业务存在与发展和智能化价值管理需求需要会计提供哪些支持、会计应该拿什么来支持、会计信息是如何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是什么、如何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为了保证会计支持的有效性需要施加什么约束、会计工作需要什么组织保障等。
(三)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功能定位失效及缺失。本课程现有内容体系的核心是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服务,几乎没有考虑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作为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功能,没有真正为成本管理会计、政府会计等课程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本课程内容重构,可以融入商业模式、企业经营过程、管理决策等知识,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不能反映社会最新研究成果的问题,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一)改革思路。基于数字经济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本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现代经济组织(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对会计的现实需求和“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化发展在会计应用中的新形态,以突出业财融合与协同、价值管理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功能支持与形成路径为主线,以信息流程技术为平台,以服务于会计类专业基础培养为目标,力求体现智能信息化会计特征。
(二)基本功能定位。
1.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的入门课,是后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政府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的构建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而应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要求,重新设计。
2.以各类经济组织的业务内容为基础,以满足各类经济组织业务管理中的价值管理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技术下对会计管理功能的支持为主要内容进行逻辑分析,主要围绕会计的基本概念、功能、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懂得现代各类经济组织中对会计的要求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来满足这些要求。
3.从“原理”的角度,为会计类各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支撑,培养学生的会计语言,用最基本的业务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备在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释各种复杂业务,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按照上述改革思路,重构后的本课程内容体系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逻辑思路是:现代社会运行的经济组织及业务类型及价值管理的需求是什么(现代会计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要求)、业务存在与发展和智能化价值管理需求需要会计提供哪些支持(会计信息需求内容及其信息需求类型)、会计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来支持(会计信息类型及理论解释)、会计信息是如何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加工方法)、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及信息载体是什么(智能信息化下会计信息流程及信息加工的相关载体)、如何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为了保证会计支持的有效性需要施加什么约束(会计信息约束体系)、会计工作需要什么组织保障(会计工作的组织保障)等。
重构后的本课程包括以下八个部分的内容:
(一)现代会计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社会经济组织(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不同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内容及规律、价值管理要求及特征,社会发展中的会计变迁,会计的定义、对象及功能等。主要变化是:增加了现代社会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及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转型历程。通过介绍各类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基本内容与规律、价值管理要求及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对象的差异;通过介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转型历程,使学生熟悉现代会计转型的已有态势和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需求类型。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需求者、会计信息需求类型(即决策支持型和管理评价型)、决策支持型和管理评价型会计信息及其应用领域、会计目标等。主要变化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提出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者(谁需要)、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需求的内容及目的(要什么、干什么)以及会计信息需求类型。通过介绍不同经济组织中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需求者,使学生及早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及需求内容的差别,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会计信息类型及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信息类型、财务状况类信息及其关系、业绩成果类信息及其关系、现金流量类信息及其关系、会计信息详细分类名称(即会计科目的基本知识)、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变化是:介绍了不同经济组织会计信息的类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经济组织会计信息的具体区别;将“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调整至本部分,使内容之间的逻辑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会计信息加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活动在会计中的表现方式(即交易或事项)、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即:会计假设和会计处理基础)、会计基本行为模式(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复式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主要变化是:将传统内容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整合与顺序调整,使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更强,逻辑更清晰。
(五)会计信息加工流程及相关载体。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加工流程(会计循环系统)、原发业务信息与记录载体(即原始凭证)、会计信息收集与初步加工载体(即记账凭证)、会计信息归类储存载体(即会计账簿)。主要变化是:本部分的内容全部基于信息化形态展示,摒弃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六)会计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报告的定义、分类、目的、总体要求及内容体系,会计信息报告前的准备工作(即:资产清查、账目核对、账项调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报告的列报方式、数据产生依据及披露要求,管理用会计信息报告等。主要变化是:介绍了涵盖战略、经营和业务层面的管理会计报告,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会计的职能不仅仅在于核算,更重要的是应该为会计主体各个层级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
(七)会计信息约束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会计法律、企业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成本管理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主要变化是:增加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成本管理规范等内容,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介绍对外提供信息所受约束体系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完整地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与使用所受的各种约束。
(八)会计工作的组织保障。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工作组织结构设计、会计从业人员及队伍建设、会计档案与管理等。主要变化是:基于业财融合与业务协同,重构了会计工作组织。
1.教师转变观念不及时,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不应该仅仅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简单的决策支持,而应该将工作重心由“会计核算”转向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会计的职能也应逐渐由“价值反映”转变为助推“价值创造”。因此,数字技能将成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新能力。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应能够将数字技能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广泛、深入、便捷、高效、实时的决策支持信息。
但大多数教师对人才培养环境变化及其趋势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及时将外部环境的变化融入课程教学,在教学中依然停留在单纯向学生传授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传统做法,求变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2.师生比例和师资结构失衡,教师转型存在困难。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必须从核算型转变为决策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深度挖掘、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大数据知识。但目前各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生普遍较多,师生比例失衡,多数高校的教师短缺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且青年教师居多,其中既懂会计学科专业知识又精通于大数据相关知识的师资非常匮乏。教师平时应付日常传统教学尚可,但转型普遍存在难度,这必将制约本课程的改革。
3.缺乏配套的教材和辅助材料,阻碍了课程改革实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原理课程,出版和教学使用的教材多为传统内容,还没有与本课程改革相关的配套教材和辅助资料,教师备课和讲授均存在难度,且不容易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初步接触专业知识,没有教材作参考,理解也会受限。
1.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于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和变化的新动态,充实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财务软件知识、管理创新知识、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知识,具有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会计学原理课程早已根深蒂固的内容,如何从新的角度进行诠释。比如账户和账簿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多维度数据,会计账簿系统隐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感悟会计数字背后的“灵性”(胡玉明,2020),将枯燥、重复的简单工作交给机器做,会计人员做财务机器人不能做的事情。学校和课程所在学院(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主动求变。
2.学校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师资培训。根据本课程改革的内容,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教师;制定、完善外聘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对于教学内容中不易掌握的大数据相关知识,可以选择聘请实务界专家进行兼职授课;同时,为教师提供实地调研、到企业直接参加实践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和学习、观摩,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经营实际,掌握前沿知识,从而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会计教育与科研,提升教师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对教学带来冲击的能力。
3.课程组应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全面更新教材。基于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改革方案,组织教师团队全面更新课程传统教材,摒弃或更新原有教材中已经落后的相关知识,编写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特色的优质立体化教材,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与本课程改革配套的实验教材、课程教学案例等,以丰富教学辅助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