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婷,宋 昱,朱新娃
(1.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无论是大型体育赛事还是全民健身活动,都因其人群聚集特征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到来,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成为核心任务。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工复产”的双重背景,社区体育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依托社区,将体育发展基础牢牢植根于群众生活的日常场景中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就是社区”。疫情发生后,“社区”一词频频出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分析会议上。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1]。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对生活的激情与活力,是整个民族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指标。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优化和升级在实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方面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因为人群聚集被限控,人们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就便”的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服务范围已悄然发生扩大性变化,呈现出范围更大、内容更宽、形式更新、主动性更强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范围将为更宽广,服务对象将进一步充实。如何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及全球体育产业链带来的冲击,深入思考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区体育服务优化策略,对当前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意义深远[2]。本研究紧密结合当下疫情防控现实,积极思考我国社区体育服务问题,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为切入点,梳理与剖析社区体育服务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本质区别,聚焦社区体育服务的潜在价值,诠释疫情防控中社区治理方式给社区体育服务带来的挑战。同时,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和优化策略等,以期为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社区体育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和非疫情阶段社区体育服务内涵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逐步拓展教育服务、指导服务、组织服务、体质健康监测等优质服务。第二,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相较于非疫情时期,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有所扩大,既要尊重、发挥传统体育健身的常规价值,又要激活特定场所和领域中的智慧化服务、组织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第三,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区体育服务更突出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重要性。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社区体育服务,更多的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依托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按照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的各种服务性活动。非疫情时期社区体育服务是专门为社区居民的身体锻炼、身体康复、休闲娱乐生活、社区和谐等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各种活动[3]。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社区体育服务内涵及价值有本质的区别。
1.2.1 国家层面价值:社区体育服务是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辅助手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社区体育服务在科学防疫的这一块起到重要辅助作用[4]。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健康社区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社区基层组织力量发起,有效整合政府力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医疗等全方位共同参与,同时得到文化、体育、卫生、宣传、城市管理等社会资源和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稳妥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产业链巩固及升级,使社区成为疫情防控坚强堡垒的同时不断提升社区防疫的整体格局和系统性效果[1]。
1.2.2 社会层面价值:社区体育服务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体育组织责无旁贷,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充分发挥保障社区体育居民生命安全、促进科学防控疫情方面的特殊价值,勇于践行为社区居民生命安全护航、为国民体质健康助力、为体医融合赋能的特殊使命。在社会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体育科学研究方面践行积极担当。
1.2.3 家庭层面价值:社区体育服务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区体育可以实现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具有促进个体参与和社会资本生成等影响,共同满足学生、家长以及不同结构人群实现体育参与的目标[4]。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区居民对小区体育锻炼的环境熟悉程度较高,选择与家庭成员或邻里居民一起在住宅附近参与互动体育活动,形成了相对熟悉的锻炼行为模式,即便空间不足的情况下,体育爱好者的网站、博客、各种健身群会相互鼓励锻炼和运用各种 APP 上传家庭体育锻炼视频,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抓住契机,组织和倡导家庭云健身竞赛,激活家庭体育活力,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是确保社区体育活动普及化、常态化、生活化最根本的前提。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是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匮乏,社区居民的健身场所空间有限,由于场地空间的限制,很多居民在社区锻炼内容单一、锻炼效果不佳。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为 169.46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1.46 m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为 12.45 个[5]。从普查公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和面积基本可观。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体育场馆均不对公众开放,有少部分场馆在周末开放,但时间非常有限,导致大型体育场馆闲置现象较严重,真正用于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非常有限,社区居民健身空间不足。尽管近十年来社区场地设施建设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由于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与维护薄弱,老旧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难度较大,实际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型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时间有所限制,再加上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居民健身空间严重不足。
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及专业素养与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不匹配。首先,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社会总人口比例为 1∶3 994[6],那么具体分配到社区层面比重将更低,无法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规划中要求的城市人口与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 1∶1 000 的标准。随着政府对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经费投入增加,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截至当前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 12 万人[7],但现实中真正进入到社区免费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和身体康复的极少,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体育志愿者。其次,拥有高级别证书的指导员,如社会体育指导师和高级社会体育等级的数量较少,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指导员数量更少,绝大多服务社区的指导员都是初高中学历[8]。社区体育指导员整体素质影响了体育知识的传授及科学健身指导的效果。受疫情影响,服务队伍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都受到限制,科学健身指导存在短板,社区体育组织线下人力资源服务场所和服务方式都需变革。
保障社区体育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是阻碍社区体育服务运行的又一重要因素[9]。目前我国涉及社区体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共 10 余部,地方性法规2部[7],与社区体育服务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有6部。在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上述政策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政策为柔性文件,缺乏约束力强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缺乏刚性指标,如社区体育服务执行标准、社区工作人员配备标准、项目经费来源等,缺乏融合社区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法律,从而导致基层体育运行的体制机制不活。疫情扰动服务产业链的稳固和提升,保障社区体育服务的规章制度也受到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区体育服务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的利润率较低,在吸引商家、体育文化公司主动投注入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长期以来社区体育服务主要是依附政府的基层组织、中介机构、事业或企业单位、各行各业等来一同注入活动资金。国家体育总局2018年经费开支预算数据显示,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283 990.17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96.29万元,全民健身体育经费占有的份额极少,可见政府部门用于社区体育服务的经费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7]。与此同时,伴随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和经济衰退,社区体育服务的资金现还未归于国家财政预算体系,缺乏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的硬性规定,这些因素都制约基层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
作为具有增强人民体质健康,提升国民免疫能力、科学预防病毒侵害的社区体育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也必然要经历一次大考[3]。在当前疫情危机下,全球城市的流动性挑战、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超大城市的高密度问题和城市治理效能都要经历危机考验。从我国开始启动一级响应机制以来,共同采取强化属地管理、严格交通管制、遏制人群聚集等严防严控措施[3]。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了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为了全社会的利益,强调单一的公共卫生视角,注重单一防控效果。尽管这些组织方法和防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势头,但对体育服务业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我国群众体育公共设施关闭、学校被迫推迟开学以及竞技体育比赛无限期延后,许多驻扎在社区的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培训机构都纷纷停运停业。由于行业价值链中的资源端明显收缩,恐怕短期也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10],这对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正常运行和后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催化剂,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也是全产业链打击。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造成社区体育服务、竞赛服务、中介服务、表演服务、经济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上下游产业产生影响。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当、专业化服务能力无法提升、社会工作通过社会组织与社区联动能力弱,服务不精准等问题都随之而生。经营主体普遍出现第一季度、上半年营收预期同比较大幅度减少。疫情结束后则可能存在着体育需求和消费的集中爆发刺激体育服务业的行业短期回弹,疫情暴发的时长和政府的对冲政策力度会左右短期影响的程度。从中长期看,体育产业在此次疫情事件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整个体育行业优化、重组速度会加快,固有的体育行业格局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产业链重构会逐步明显。体育经营实体的转型、升级步伐会进一步提升,经营、治理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得到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产品的创新会加速[11]。这些格局的变化都会对社区体育服务产生较深远、持久的影响。
国际体育组织对全球体育掌控力下滑,奥运会、世锦赛都或将遭遇全球危机[12]。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呈不断加剧之势,一些固有的深层矛盾也在持续发酵,大国竞争重回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央。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真的出现新冠肺炎病毒与人类社会长期伴生,防疫措施迟迟不能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极端情况,全球体育赛事就会长期“停摆”,体育在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意识价值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系列体育意识形态化“回潮”不利影响将会阻碍社区体育服务的健康发展。
4.1.1 信息化服务的多元化
为突破疫情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束缚,实现理性的超越和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与探索,社区体育服务应当侧重于开拓和改善,构建公共信息智慧化服务平台,综合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化服务的多元化。首先,以新技术、新形式为支撑的线上活动可以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快手、抖音、微视等社交软件实现云健身、云直播体育健身、在线体育知识传授、在线健身锻炼教学等服务,体育数字经济短期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发布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健康知识音讯、活动开展情况、技术指导音信等资源的汇集、剖析,让广大社区居民直接快速了解和掌握社区体育智慧化平台信息,满足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实时反馈给服务组织和决策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运转,有效推进共建共享。
4.1.2 拓展共享化服务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是导致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缺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和建立“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1],在新小区建设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打造以运动场地设施为基础的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特殊人群服务中心等智慧社区居民健康联合体。政府、社区体育组织、教育系统之间相互依赖、优势合作,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现代科学技术,使社区交通管理、物流供应、应急灾备、信息溯源、人员健康等全面数字化,提升健康社区治理效率,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使社区居民能够真实地享受优质化的服务。拓展共享化服务不仅可以帮助政府节约供给成本,发挥教育系统的技术和科研力量,提升社区体育供给质量,而且社区体育组织可享受政策优惠、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达到共享效果。
4.2.1 优化“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
第一,优化“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提升社区体育服务的针对化、专业化。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孙湛宁副博士发表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民众居家健身意愿与参与情况调研报告”中对全国31个省,2 686个对象,针对疫情期间居家锻炼行为和锻炼意愿进行调查,有19.8%的人无固定锻炼内容,在进行居家健身活动时存在盲目健身和无效健身的情况[13]。说明这些群体需要获取专业的健身知识和技巧。第二,优化“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可以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机构是国家教育的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备上,我国都投入了巨大成本。因此,高等学校在体育设施设备和环境的硬件资源上,占有绝对胜势。“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的体育健身互动模式能够缓解社区体育场地短缺等问题。此外,高等学校还具有充实的师资力量、专业化的体育建设指导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等优势,可以为社区体育输送更加健全的健身发展模式。高校可以为居民提供定向的体育服务,比如开展兴趣培训班、体育损伤康复训练、社区体育趣味运动等体育服务,最终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第三,优化“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可以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87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鼓励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和扩大中小学教师招聘等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10]。在体育领域这一块,我们也可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成立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由高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生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渠道、电视媒体、新闻报刊等渠道及时向社会推送,做好帮助社会体育指导员融入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的保障服务工作[14]。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四,优化“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学校体育教师提供特色疫情锻炼课程,并将疫情体育教育作为常规时期一项重要教育工作帮助社区居民储备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必要锻炼方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减少社区居民运动时遭受人身伤害的风险。
4.2.2 建立特殊群体服务体系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从公共卫生视角、大众生活、特殊群体(老年人、邻近残疾人、孕妇及儿童)的保护多重视角出发给予综合平衡的思路[15]。目前,我国在建立特殊群体服务体系上最为成功的案例就是上海的“尚体公司”,自2008年创立至今,尚体公司就聚焦运动健康科技,专注健康产业生态链、运动促进、老年人康复市场,包含智慧化平台共享、运动健康家居、健康照护、运动康复系列产品。截至2018年4月,这家公司已服务200多家街道社区和养老机构,400多家商业健身房,100多家企业健身房,入驻200多家医疗机构。“尚体”这一成功案例在“建立特殊群体服务体系”方面给予了我们较大启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时期,社区体育服务应更加关注和保障这一弱势群体的体育权益,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特殊群体健康服务体系。首先,在服务对象上要着眼于最需要提供帮助的弱势群体,创建面向幼儿、中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专项体育健身课程,介绍防疫健康知识、教授科学锻炼方法、引领特殊时期全民健身。其次,在服务方式上,把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抵偿服务三种服务方式融汇贯通,采取创新帮扶方式,比如说发放体育消费券和体育指导福利券等方式,真正意义上使社区体育服务获得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内生动力。最后,发挥各社区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并敦促政府、企事业机关单位团购业务,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集运动、健康干预心理、营养为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弱势群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身体活动,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增强社区特殊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1]。
4.3.1 线上线下融合,革新社区体育服务标准化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会使以线下场景为依托的业态受到制约,单纯发展线下结合体育服务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在“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下体育线上和线下结合趋势明显,呈现出相互助力发展的格局。2020年2月上旬根据互联网线上健身平台Keep的数据,聚合运动直播的观看量同比增长近430%[3],使用视频类应用抖音、快手、腾讯视频、PP体育等社交类软件获取体育类信息占超过34%[13]。这说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线上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另外,线上线下融合这一特点在体育培训市场、健身休闲娱乐、健身直播、线上培训、线上体育赛事、电子竞技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积极引导和培养了体育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引起了大众的共鸣,收到了积极良好的效果[1]。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为推动社区体育服务标准化发展,社区体育服务可以开发健身指导预约服务APP系统,社区居民可通过线上预约健身课程、体育康复或培训活动,这样既可以减少社区居民出行时间,防止聚集性活动,同时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鉴于此,社区体育服务应趁机进一步提高线上办公或经营能力,提高社区体育服务供给。
4.3.2 “外生性驱动”向“内生性发展”转变
疫情之下,社区居民健身理念逐渐在发生改变,从被动转向主动,尤其是钟南山院士的健身视频被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更加强烈,健身的内生性发展得以加强。单一的线下粗放型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发生转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VR、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应运而生[13],促使这些载体从“外生性驱动”向“内生性发展”的转变。社区体育服务要跟随整个社会变化而变化,服务方式优化升级,采用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抵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
4.3.3 新基建、新城建的建设以及新设备的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对“加快补齐老旧小区在卫生防疫,健康服务、健身指导等方面的短板”做出了要求。通过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有效把握“建立和探索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这一政策信号,调动政府和社区基层组织多元主体积极性参与健康社区建设当中。将全国区县级体育中心、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和公共户外运动设施建设等纳入城市新基建、新城建的建设中[1],打造以运动场地设施为基础,集社区居民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商业生活中心、社区特殊人群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智慧社区联合体,大幅改善群众身边的运动设施条件,解决群众健身难、健身场地不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部分社区居民锻炼方式会逐步发生转变,由外出锻炼转为居家或就近锻炼,便携式、适合家用的体育设备的研发和销售可能会成为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新的关注点和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督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方面做出了重要指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急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时期,社区体育服务应充分发挥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安全、激活家庭体育发展、助力国民体质健康和科学防控疫情方面的价值潜能。同时要克服各类体育组织及体育指导员角色单一、政府职能不明确,发展不均衡、体育设施资源盘活不足、供给不能有效反映需求等因素给社区体育服务带来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体育服务的范围和实际效果。为突破疫情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束缚,实现理性的超越,需要从构建基层社区体育智慧化平台,推进共建共享、夯实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基础,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基层社区体育标准化服务流程,推动规范发展等方面来优化和升级社区体育服务,真正实现“高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外生性驱动”向“内生性发展”转变的新发展和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