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锦阳 马佳欣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早在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不断完善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注重政策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整合工作,使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完善,推进学校体育建设。同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发布,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出发,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等宏大目标,引导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凸显着国家层面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强决心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对改善体育办学条件,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政策的出台充分彰显和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体育融入文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也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双减”必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最为深刻、最具“爆发力”的改革。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以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体育课时增加,专职体育老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体育教师缺口巨大,同时随着校园足球等项目的推进,专项教师则显得格外缺失,再者大多数学校由于教师总编的问题限制,无法增加教师数量,同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体育兼职教师,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因此也不能算真正的体育教师,严重限制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以及身体素质同以前大不相同,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执教水平,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等已经无法适应双减下的体育教学,加之体育科学的发展,专业知识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等方面更新迅速,使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丰富,因此不能只用过去的教案来进行教学,而目前体育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对教学没有热情,知识更新过多,不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和训练方式,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安全隐患增加等各类问题亟待解决。
1.对体育教师的不重视
在过去的时间里,政府以及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课上没字,课下没事,主要就是带着孩子玩的印象,深深的印刻在绝大多数家长的脑海里,但其实体育教师在大课间的制定实施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也得不到重视,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同时也没有教学津贴补助很多学校普遍向文化课教师倾斜,体育教师更多的只是在“义务”劳动。因此造成体育教师对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自我评价差,不能使体育教师保持持久的教育动机和工作积极性。
2.对学生的不重视
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直线下降,这其中由多种因素导致,有家长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但是学校教育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放学后、休息日和节假日中繁重的课外辅导和家庭作业负担让学生们无法锻炼,而目前很多的学校教育只是过分重视智育,轻视体育。就学校来讲,长期以来,学校侵占体育课的时间补习数理化的现象严重,对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关心不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合理,不客观,不科学。当前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主要还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是考虑体育对学生健康积极发展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少。
1.明确改革理念
通过对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分析,从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建设,使在校生掌握1至2项体育专项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制定体育课程开设的相关政策,严禁各学校削减、挤占学生的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加快出台规范促进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保障学校学生每天校内、校外长时间体育活动,鼓励加强建设学生体育健康监察机制,进而促进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使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
2.完善竞赛和体育考试体系
以校园足球等热门政策为先导,完善赛事体系,着力构建“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校园体育竞赛选拔体系,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促进体育竞赛事业发展,同时做好相关赛事整合和保障工作,不断构建和完善赛事规则,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改革,同时深化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推进中高考体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改进中考,高考的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制定逐步提高分值,同时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来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做好准备,进而反馈给体育竞赛体系,使其形成一体化模式。
3.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
各学校加强条件保障,“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推动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特岗教师等渠道,补充体育教师。以各项政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不仅需要专职体育教师作支撑,还要在挖掘校内教师潜力上作出改革。在聘用非正式体育教师上,不能仅靠优秀运动员兼职来补缺学校体育教师缺失的需要,还要让更多教师进入兼职体育教师行列,切实可行的解决体育教师数量过少的现象,同时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对于中小学中存量体育的教师,根据其自身专项技能情况,通过“国培”“顶岗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这种途径解决存量体育教师项目执教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推动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和体育教师能力评价改革,整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胜任力,着力解决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问题,不断开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1.以“双减”为指导,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
积极响应体育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以双减政策为基础,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用创新思维方式,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结合现代课堂教学条件,运用多媒体,心率器等教学器材,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并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锻炼安全,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各教学组积极探讨教法、交流反思、总结成果。同时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观摩等形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贯彻双减下的健康教学方针。
2.加大课余体育训练力度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积极落实体教融合政策有重要意义,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同时结合体教融合工作,支持体校教练员参与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积极推动兼职取薪政策落实,使教练员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体育训练的发展,以赛促练,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
3.加大体育俱乐部的开设
结合地方学校的特点和学生体育项目的需要,适当开设各类专项俱乐部。各兴趣班的开设,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让更多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学校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俱乐部等,为中小学校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的监管,通过纠正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等行为,依法依规查处行业垄断行为来对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学习场地,促进个人专项水平的提高,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提升身体体能储备,弥补学生在学校锻炼时间的不足。
4.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各学校根据之前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指导,同时结合自身条件,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在确保学生锻炼安全的前提下,本着方便、简单、适应的原则来购置体育器材,使其符合学生日常基本体能锻炼需要,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来规划场地,对于不同专项的学生而言,则做好配置相应专项器材的准备,丰富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改善体育场地建设,以“双减”为契机,全面深化场地器材改革,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双减时代下,不断拓宽体育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个学校都应该考虑的,而学校体育作为当下的热门工作,不仅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雄伟目标,“双减”政策使体育有了更高的关注度,也必将承担更多的时代重托和社会压力。各个体育部门以及学校的体育工作者都应提高站位,紧抓历史机遇,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顺应学校体育进步的时代潮流,为推动“双减”政策落贡献力量,相信在未来,学校体育将逐渐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