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璐 胡维学 张海忠 陈学明
军事体育运动慢性运动性疲劳特点及评价
丁 璐 胡维学2张海忠1陈学明2
(1.军事体育训练中心 军事体育研究室,北京 100072;2.军事五项队,北京 100072)
【】研究筛选反映军事体育慢性疲劳的定性指标,并进一步对慢性疲劳评价和量化,讨论军事体育项目慢性运动性疲劳的项目分布、训练阶段、性别和运动级别等特征追踪研究法、实验检测法和数理统计法。军事体育运动项目慢性疲劳指标由运动负荷、机能指标(VO2max和AT)、生理生化指标(Hb、CK、BU和血睾酮)、免疫指标(白细胞、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反应时和主观监测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和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构建。军事体育运动项目慢性疲劳发生率呈现出训练阶段、性别、运动级别等不同的特点。体能性项目反映出心理上的障碍和生理上的功能紊乱两者兼有的综合症状;技能性项目表现为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中枢性疲劳。
军事体育;慢性运动性疲劳;评价
竞技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波浪式前进的循环过程。如果机体长时间不能在疲劳后恢复,疲劳就会积累,形成“慢性疲劳”,对训练成绩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慢性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症,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或一些简单参数可以用来预测运动性疲劳[1]。可行的方法就是对症状进行评定,如评价感觉、协调、集中、活动、动机、情绪状态、运动能力等都可作为预防慢性疲劳的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军事体育项目慢性疲劳的特点,建立军事体育慢性疲劳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和量化,为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防治慢性疲劳提供参考和依据。
解放军军事体育运动大队所辖的军事五项队、铁人三项队、现代五项队、射击队和击剑队,每队选取从事专项训练在2年以上的运动员30名,共150名。如遇队员退役等情况,由符合条件队员补充。
1.2.1 问卷调查法。运动员每周填写运动员疲劳问卷[2]、阿森斯失眠量表。
1.2.2 实验测试法。(1)指标:每周一测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和反应时,每月测血清睾酮(T)和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CD4+/CD8+和NK细胞(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指标连续两周异常者测)。(2)仪器:722分光光度计、SM—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仪、Eppendorf Ecom-F 6124半自动生化仪、FVS-Ⅱ型电子反应时测试仪。
1.2.3 追踪研究法。收集研究对象调查问卷资料和实验指标测试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1.2.4 数理统计法。排除疾病等非训练因素,对运动成绩或伴机能下降超过两周无明显缓解者,分析调查问卷和统计实验测试指标中位数。对发生慢性疲劳运动员用频数统计法,按训练阶段、性别、运动级别等统计发生率。全部数据采用SPSSl0.0软件分析。
慢性疲劳对是指在大运动量和比赛后出现疲劳及运动能力低下,无其它原发生疾病,经过两周的充分休息,疲劳和运动能力低下仍不能恢复的一种复杂的综合症[3],对运动员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造成威胁[4]。根据研究文献资料,本文对慢性疲劳界定进行了量化判断。
表1 慢性运动性疲劳量化标准
(1)运动负荷大负荷训练期或近期有大负荷训练史 (2)VO2max<10%的均值 (3)AT<10%的均值 (4)Hb<10%的均值或运动性贫血 (5)CK男>400U/L,女>200U/L (6)BU>8.0mmol/L (7)T<均值20%以上,或男子<300ng/dL、女子<10ng/dL (8)WBC<4.0×109/L,易患呼吸道疾病 (9)CD4+/CD8+<0.85 (10)NK细胞含量<90/ul,活性<7% (11)反应时>0.4000s (12)阿森斯失眠量表得分>6分 (13)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有精神症状(困倦、对事情不积极、不爱动、不爱说话、睡眠障碍等)和精神感觉症状(眩晕、味觉改变、听觉迟钝、耳鸣、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差、动作容易出现错误)。
注:其中(1)、(2)和(3)为必须条件,再满足其它两项条件,且持续时间>2周,则考虑为慢性运动性疲劳。
表2 军事体育运动项目慢性疲劳发生率(%)
运动项目总发生率冬训期专项训练期与比赛期男女国际和国家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二级和二级以下运动员 军事五项5.931.484.452.223.713.701.490.74 现代五项5.711.434.081.433.573.571.430.71 铁人三项7.333.334.002.674.662.671.992.67 击剑3.701.482.222.221.482.220.740.74 射击1.600.630.970.630.971.110.590.00
军事五项和现代五项准备期慢性疲劳发生率明显低于专项期和比赛期,随着专项期运动负荷和训练内容的增加,由于比赛的需要和项目高超技能性要求,高级别运动员在每天的多课次中需承受高强度的负荷,其训练负荷和训练质量是低级别能力所无法达到的,而且高级别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大,运动后疲劳不易迅速恢复,容易形成疲劳累积。女运动员慢性疲劳的比率高于男运动员,原因可能与女性的月经生理周期容易受到运动负荷而造成紊乱或综合性比赛项目更容易引起女运动员慢性疲劳有关。铁人三项属速度耐力性项目,全年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比重较大,训练主要突出较高强度下的大运动量,结果发现在全年训练的各个阶段慢性疲劳发生率没有较大差距,而且慢性疲劳的发生也与运动员级别、性别无显著相关,这可能与该项目对技能的要求不高,低级别运动员也能达到极限训练强度有关。军事五项、现代五项、铁人三项三个项目慢性疲劳的共同特点是:精神症状和精神感觉症状明显,表现为困倦、精神涣散、不爱说话不爱动,有时又兴奋、躁动,动作不灵活、容易出现错误、脚跟发软,脚步不稳,味觉改变,眩晕、听觉迟钝,耳鸣和严重睡眠障碍,在训练比赛中容易导致运动损伤。不仅有明显的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还伴随着身体机能的改变,如连续几周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升高明显异常,Hb、T、NK细胞和CD4+/CD8+明显下降。三个项目均反映了心理上的障碍和生理上的功能紊乱两者兼有的综合症状。
射击和击剑属于技能性主导项目。在整个训练比赛中,重点不是突出运动的强度与量以及极限负荷,而是对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很高的要求,机体能量消耗较少。因此,参与运动的肌肉群较局限,身体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专项肌肉群的局部疲劳,很少伴有身体机能的改变。突出表现为以中枢性疲劳为主的精神症状,如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厌倦训练或讨厌、厌于思考问题,做事没有信心,容易出错误,眼睛疲劳, 眼冒金星,眼无神,眼发涩、发干,动作不灵活,动作出错误,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缺乏熟情,情绪不稳定等,一般较少发生严重的睡眠障碍。
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一定要结合承受训练负荷情况、多指标的生理生化监测、运动员自我感觉量表及运动员个体差异等四个方面的状况综合分析判断。训练负荷的影响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Bosquet对10名运动员进行了四周大强度长跑训练加两周恢复训练,结果显示有7名运动员被诊断为过度训练,他们的最大血乳酸浓度明显下降[5]。个案研究也表明,当最大血乳酸浓度下降时,运动员同时抱怨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睡眠不好等慢性运动症状[6]。
长期的大强度训练会导致下丘脑功能障碍,表现为血睾酮浓度持续下降[7]。武桂新等[8]报道,睾丸间质细胞内胆固醇侧链裂解酶活性降低可能是大强度训练导致低血睾酮的重要原因。
Urhausen等[7]总结运动性疲劳生化诊断常用的方法,其中包括血尿素和肌酸激酶两个指标。血尿素变化与运动负荷量的关系较负荷强度更密切,负荷量越大,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也较慢。对血尿素含量的比较评估,不仅应根据其绝对值,还应根据数值的增长[9]。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血尿素值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合理评价运动负荷和血液取样程序的前提下,血尿素的监测结果要结合对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根据运动员个体的血尿素基础数据,排除饮食特别是高蛋白饮食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才能对血尿素结果做出更客观地的结论。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都能造成肌酸激酶的显著升高,肌肉收缩类型与肌酸激酶的变化存在着相关,离心运动更容易导致肌酸激酶数值出现升高[10]。冯连世等[11]提出体能性运动项目CK>200U/L可作为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
发生慢性疲劳也不同程度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易发感染性和呼吸道疾病[12]。长期的力竭训练对免疫功能有负作用,包括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活力下降,运动后3-4h的血中T淋巴细胞的聚集能力下降,抗体合成受损,唾液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Th/Ts比例下降。一些研究认为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改变、CD4+/CD8+下降[13],可导致感染的高发病率,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14]。
Hassmen[15]提出心理测试可反应早期慢性运动疲劳,它比其它不同的生理和免疫的指标的反应更快。反应时是反映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有效监测指标。学者们通过设计多种情绪状态量表及其它主观评定方法监测超量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心理,已证实大强度运动训练会伴随有情绪状态的变化。廖爱萍等[1]也指出训练过度会导致心理疲劳,如睡眠不好、情绪低落、易烦躁等,强调应把心理指标与生化指标结合起来考虑。Morgan[16]认为POMS量表可监控运动员情绪变化,为防止过度训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Hooper[17]在运动员连续6个月游泳训练中也把自觉症状作为其中一个监控指标,利用自觉症状来确定疲劳的程度和恢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自我身体状况等级报告是监测疲劳和恢复的有效方法。我们也通过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和运动员疲劳测定表,对诊断过度训练、防止运动疲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廖爱萍,张军波.过度训练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5-136.
[2]Raedeke TD, Smith A 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1(23):281-306.
[3]翁庆章.过度训练:当前的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4.
[4]Nederhof E, Lemmink KA, Visscher C, et al. Psychomotor speed: possibly a new marker for overtraining syndrome[J].Sports Med,2006,36(10):817-828.
[5]Bosquet L, Leger L, Legros P. Blood lactate response to overtraining in male endurance athletes[J].Eur J Appl Physiol,2001,84(2):107-114.
[6]Jeukendrup A E, Hesselink M K. Overtraining—what do lactate curves tell us?[J].Br J Sports Med,1994,28(4):239-240.
[7]Urhausen A, Gabriel H H, Kindermann W. Impaired pituitary homone response to exhaustive exercise in overtrained endurance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8,30(3):407-414.
[8]武桂新.运动对睾丸间质细胞内胆固醇侧链裂解酶活性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3,22(1):22-3O.
[9]李激扬,孙和平.部分生化指标在拳击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运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69-70.
[10]Ulrich Hartmann著,陈小平译.体育项目中的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J].体育科研,2006,27(1):45-48.
[11]冯连世,冯炜权,冯美云.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12]Lyall M, Peakman M, Wessely S. A systenmtic review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immunology of etwonic fatigue syndrome[J].J Psyehosom Res,2003,55(2):79-90.
[13]Smith LL. Cytokine hypothesis of overtraining: 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Exercise stres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2):317-331.
[14]Smith LL. Tissue trauma: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overtraining syndrome?[J].Strength Cond Res,2004,18(1):185-193.
[15]Hassmen P, Blomstmmd E. Mood state relationships and Soccer team performance [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5(9):297-308.
[16] Morgan WP. Psychological monitoring of overtraining and staleness[J].Br J Sports Med,1987,21(3):107-114.
[17] Hoopor SL. Markers for monitoring overtraining and recovery[J].Med Sci Sports Exere, 1995, 27(1):106-112.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valuation of Chronic Fatigue in Military Sports
DING Lu, etal.
(Military Sports Research Room of The 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Center, Beijing 100072, China)
丁璐(1987—),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军事体育科研。
张海忠(1972—),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军事体育科研,军事五项专项理论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