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路径
杨雯婧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000)
“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对高校传统课程教学造成强烈冲击。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借助移动终端的便捷性特点,能有效推动体育课程教学信息化、智慧化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接受度,提高专业与时代发展的匹配性。文章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剖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革路径。
“互联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国家教育部也多次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引领教育全面改革,深化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者们可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极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可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及时掌握学生学情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保障教学进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还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
与其他专业学科不同,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多以室外教学为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而在实际教学中,体育学科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课堂上以带领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为主,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却很少涉及体育历史文化背景、项目优劣势分析等,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体育锻炼的状态,学习目标性较弱[1]。长此以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运动项目动作要领及基本技能为主,学生不具备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也无法将竞技体育的精神内化于心,对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学生在不了解体育运动精神的前提下开展学习,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动作不规范,体育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依旧沿袭传统的方法,主要集中于动作讲解、示范、纠错等,与当代体育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成效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学生体育锻炼也多流于形式。可以说,教学形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传统教学环境的束缚下,实际户外教学场景中难以实现信息化教学,因此新时期体育教学环境依旧以传统教学为主。尽管通过教师示范,有助于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强师生的双向互动,但体育教学本就是一对多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教师只能选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强化教学,无法实现一对一精准教学。长此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削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部分学生不规范的动作无法得到及时指导,学生体育兴趣将被扼杀。此外,一些体育项目动作需要瞬间完成,且连贯性强、动作较为复杂,教师无法逐一向学生演示,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动作要领。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后作业、健康测试、体智能管理等多项内容。新时代,高校体育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同时也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体育精神、提供运动指导的责任,从而培育出一批身体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纵观当前高校体育学科教学管理,职能转变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方式不到位,导致体育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比如,在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时,由于测试项目及结果多分开记录,在数据分析时繁杂无序,需要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二是,体育教学信息服务内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优势,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入。伴随着“互联网+”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得到拓展,教师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最大化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高校虽然加强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力度,但却存在认知偏差,仅仅是在理论课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出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互联网技术并没有与体育学科深度融合。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进“互联网+”,需要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而这些又需要学校予以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保障,为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智慧校园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无线网校园全覆盖是最基本的条件。在人才方面,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中心,专门负责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互联网科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应用。而在技术层面,高校应积极与移动、电信等公司合作,以外包的形式获取技术支持。当然,高校也可自主开展人才培养,从而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总之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现教学移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对此,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从多个维度出发,为体育课程提供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移动设备及软件的性能。同时,教务处也应加大对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信息化改革的支持力度,促进体育学科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从而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人们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并引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对信息化教学存在本质上的认知偏差。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同时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通过学习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利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2]。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升,通过多渠道宣传,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培训力度。可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引领体育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教学反思等活动,综合推进其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内容的整合,将“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技术应用、思维及环境,充分与高校体育课程结合起来,整合成为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提升的培训课程资源,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所谓课前“先知”不仅是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先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情的了解。高校体育课程可依托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在每周课前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督促学生事先预习,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教师还可挖掘教学重难点,将一些体育项目动作要领,通过音视频等形式制作成微课,上传至教学平台,每个微课时长5-10分钟,着重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利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一个运动技巧,适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碎片化学习[3]。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以高校名义申请微信公众号,并开设“课程学习”“健身功能”“师生互动”等功能模块,其中“课程学习”主要用于推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教学资源;“健身功能”则主要推动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健康常识、行业动态等内容;“师生互动”则用于师生课前、课后的互动交流,也便于教师课后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依托微信公众号,体育教师可分别建立班级群,负责日常教学事务。同时,教师根据课程大纲,提炼出有利于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并定期通过公众号发布。而课题组还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集中备课,对网络资源进行过滤整合,制作出适合大学生运动训练的小视频,学生根据视频练习。而且通过平台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情况,从而对教学进度及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得教学设计更贴合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真正实现教师课前“先知”。
当前,各种移动终端层出不穷,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引进互联网移动设备,利用APP功能,向学生直接推送体育类相关链接,或者设计一些课后运动反馈表,让学生进行打卡,从而督促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体育课程进行延伸;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教师还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课后锻炼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发布运动任务,如每周完成10公里跑步,学生打开APP就可以记录跑步情况,而系统会直接将学生的跑步公里数上传至后台,教师通过后台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同时系统会根据每次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后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运动负荷监测体系科学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及目标达成率,系统将智能生成表格,教师就能实时掌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率、运动密度等信息,从而便于对体育训练强度、课堂教学等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尤其是针对身体素质领域的内容,制定适宜的强度目标。教师还可以将这些统计结果直接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对自身运动承受情况有更好地了解,而针对结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向学生推送提高薄弱项目的体育运动资料,帮助学生科学设定锻炼目标,切实提高课后锻炼成果[4]。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设备还可以成为师生互动、互评的桥梁,推动教与学不断优化。例如,通过智能平台可以直接统计出学生的出勤、体育锻炼完成度等信息,同时借助运动负荷监测系统,还可以对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行收集,综合全面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
随着“互联网+”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逐步渗透,为体育教学个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推动了体育学科职能转变,逐渐向个性化体育和体质管理等方面转变,为实现体育教学信息化、数据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抓住体育教学改革重点,将大数据作为开展体育的辅助工具,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多渠道收集学生体质情况,并以雷达图表的形式构建出学生体质分析报告,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加直观的数据信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效率,减轻教师教学管理压力。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为体育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体育学科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而通过各种APP终端,还能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锻炼等进行持续追踪,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直接与家长账号互通,为家校共育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根据智能健康报告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创设更具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切实发挥出每个学生在体育项目中的优势[5]。另一方面,以信息化教学为载体,构建体育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多渠道收集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以便体育教师能够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变化,及时对特殊体质学生进行干预,以免在教学中出现事故,切实为学生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体育锻炼计划,帮助学生科学开展体育锻炼,真正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产生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种网络手段都无法替代体育的实践性,因此可以围绕传统课堂教学,采取信息化教学为辅的方式,科学应用互联网科技,引进移动设备,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郑伟东,曹桂祥.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3):122-123.
[2]秦安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6):151-152.
[3]王佳茵.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6):62-64.
[4]张涛涛.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13):98-100.
[5]郑伟东,曹桂祥.高校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 18-20.
The Reform Path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YANG Wenj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zhong 030000, Shanxi, China)
杨雯婧(1989—),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