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峰攀登历史的思考与展望

2021-11-23 06:18李隆菲李雨阳董家秀
运动精品 2021年10期
关键词:攀登者登顶珠峰

李隆菲 李雨阳 董家秀

中国珠峰攀登历史的思考与展望

李隆菲1李雨阳2董家秀3

(1.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德阳 618200;3.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文章追溯我国珠峰攀登60余年发展历程,剖析珠峰攀登发展规律,为登山运动发展提供借鉴:以时间轴及历史重大事件为起止点,将攀登历程分为开创、转折、发展三个阶段,结合时代条件,概括性分析珠峰攀登的时期特征;总结规律与聚焦当下,深入剖析攀登运动核心意义并进一步凝练概括,发现塑造国家形象是永恒主题,国家形象塑造与弘扬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国际多元化合作攀登成为主流趋势;科研力量发展始终贯穿于攀登体系。

珠穆朗玛峰;攀登;时期特征

在“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冬奥会与奥运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西方运动与传统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全面均衡发展是必由之路[1]。登山活动自古就在我国广泛开展,《孟子·尽心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录,唐代诗人李白也曾留下《蜀道难》的千古佳作。伴随人类登山水平不断提升,登山者开始向高海拔的喜马拉雅雪山发起挑战,攀登主峰——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亦成为人类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行动体现。中国人测绘珠峰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攀登珠峰始于建国初期,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倾斜,未来群众性登山健身事业和户外运动产业将迎来宝贵的发展契机[2]。珠峰作为我国第一高峰,国人登顶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民族尊严和自信心,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意义重大。近来火爆影视《攀登者》向我们展示登山运动不只是个人意志比拼,更是高度分工合作和团队组织的系统工程,更离不开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3]。攀登珠峰承载着人类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向往美好的愿景,也彰显出勇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顽强精神意志,这一精神正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1 中国珠峰攀登的历史特征

1.1 开创期:为塑国威而攀登(1949-1979)

1949年建国初期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关于珠峰主权问题争端尚未解决,而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首要任务便是维护主权、站稳脚跟。丹增·诺尔盖(尼泊尔人)于1953年实现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让尼泊尔更有理由以“谁最先看到一片无主之地,这块土地的主权就属于哪个国家”带有西方殖民主义的人类准则向中国施压;虽然此时具备雄厚实力的苏联政府于1956年提出与中国登山队联合攀登珠峰计划,但因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单方面推延,导致此事不了了之。此刻的中国展示出大国担当,珠峰作为我国毋庸置疑的领土主权,任何侵犯和挑衅都绝不姑息,中国人自主登山的决心愈发强烈,在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批准下,国家体委正式成立中国登山协会,负责运动员选派与集训、科研攻关与技术指导、制定章程与规划等工作。凭借“自主攀登,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携队员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实现了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以“小我”的形象折射出中国不畏艰难的大国形象,且在此次攀登期间队员在第二台阶搭建的“中国梯”,更为日后攀登者从北坡登顶珠峰提供极为有效的援助。聚焦冷战时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历史第一人争夺和不同攀登路线、不同攀登季节的探索演变为热点,为塑造国威而攀登的主题愈发强烈。1975年春天,中日两国展开珠峰登顶女性第一人的激烈争夺,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队中的副队长田部井淳子于1975年5月16日沿南坡传统路线率先登顶珠峰;同年,中国珠峰登山队女队员潘多与8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实现了中国珠峰登山队第二次登顶,弥补了首次登顶时因未留下360°全景图而不被国际认可的遗憾,潘多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峰的妇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更向世界证实了中国的攀登力量。

1.2 转折期:合作中寻求突破(1979-2008)

伴随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如火如荼的开展,直至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夕,中国现代登山运动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越来越多挑战者开始尝试从北坡登顶珠峰,中国也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国人民的联系,促进中外互信;经济开放时代,出现一系列攀登交流活动,中国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自身能力。自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实现南北两侧双跨珠峰成功以来,中国先后与苏联(1900)、美国(1990、1998)、意大利(1992)、斯洛伐克(1996、1998)、巴基斯坦(1997)以及韩国(2003)展开合作,最重要的便是中国、苏联、美国的珠峰会聚,既向世界宣扬了人类爱好和平的共同美好愿望,也符合全方位开放发展趋势,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珠峰攀登组织形式由独立施展转向国际合作已成必然趋势,自由、平等、和谐的理念逐步渗入,中国西藏登山队一行10人完成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采集工作,世界之巅燃起民族之火,传达出中华56个民族共有的纯真情谊和崇高理想,也为2001年申奥时“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最高峰”的郑重承诺建立基础。2001年,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成立,开辟了中国商业攀登的先河。2003年,由李致新、王勇峰、王石等人组建的一支完全由业余登山爱好者组成的登山队,在国家登山队和西藏登山学校协助下实现登顶,长达28小时跨时现场直播,极好地宣传普及了登山运动。截止到2003年,中国人14次登临“地球之巅”,61人次在峰顶留下足迹。

1.3 发展期:迈向科学化发展(2008-2020)

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开展,表明我国体育国际地位与声望的提高。在奥运会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召示下,政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常会加大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支持和管理[4]。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引发不少民间组织开始尝试攀登大小山峰,但在成功登顶的背后亦有众多登山者长眠于此,或就此落下终身残疾,流离的尸体与不便携带的垃圾引发人类关注。尼泊尔和中国相继出台“清扫珠峰”政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随着珠峰清洁行动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珠峰地区的环境质量,珠峰旅游碳成本、人均碳足迹2项指标的数据均远低于全球旅游业平均水平[5]。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为保障登山者的安全和登山活动有序开展,西藏自治区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登山条例》,对登山者的年龄、8000米以上高山攀登经历、登山许可证办理时间等做出限制要求,对攀登规划的形式和路线进行审核,对参与登山活动的总人数进行控制,攀登运动逐步迈向科学化。2020年作为人类首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发表,不仅破解历史疑虑,也为地质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有效参考,系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珠峰攀登逐步转向科学化发展。

2 中国珠峰攀登的意义凝练

2.1 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

中国,作为攀登珠峰的“东道主”,当然不会在这个大时代里缺失自己的身影。从建国伊始,塑造国家形象的珠峰攀登任务始终未变,从宣示领土主权、宣告独立能力,到破除国际质疑、展示女性形象,再到兑现国际承诺、展现民族力量。正如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内涵“以自强不息为内核、以全民健身为抓手、以大型赛事为依托、以三大球为重点,全面推动中国体育走向强大[6]。”同其它竞技体育项目一样,登山运动时刻表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力量,是中国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代言人”。登山运动塑造着攀登者精神,攀登者精神是国家主权的强势宣告,是自力更生的强大勇气,是让世界见证中国富强的强力决心。

珠峰精神是激励国人攀登心中的高山,跨越内心坎坷,冲刺巅峰,树立榜样,指引前方,且每位中国攀登者皆表现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例如中国登山队员宋强在攀登历程中,于8500米高度遇见两名遇难者,在自身困难下仍是对遇难者伸出援手,将为数不多的氧气瓶和备用手套贡献出来;以及攀登队员刘连满在返程中,毅然决然的关掉自身氧气开关,把为数不多的氧气留给队友。种种事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舍己为人、团结合作精神,攀登不再是单纯传统的健身和竞技,而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展开的精神传递活动。珠峰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浓缩,精神的传递不应局限于登山群体内部,更应深入地现场宣讲,更为广泛地网络传播,更为有价值地荣誉表彰。登顶珠峰已然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内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对外展示国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要扩展于全国,乃至全世界。

2.2 国际交流密切推动多元合作

从单边合作到多元合作,不再拘泥于苏联;从政治合作到全面合作,形式更加多元;从政府合作到组织合作和民间合作,纵深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方针给中国现代登山运动发展带来春风,中国与各国登山界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开展交流活动日益广泛。从国家登山走向多元化登山过渡期间,一些中国登山者开始选择地处尼泊尔的南坡进行攀登,系列问题要求中国登山部门推进国际合作事务。中国登山协会利用国际登山联合会、国际攀岩联合会召开会议的机会,与尼泊尔登山协会积极沟通,在尼泊尔境内设立了山难联络和救援办事处,并计划与尼泊尔政府及登山协会合作共建珠峰南坡高山救援队,以备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共同开展国际营救;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长期、密切关注中国登山者的安全,为在海外攀登的中国登山者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种种措施皆是密切合作共同进步的成果。国际合作攀登日益密切的同时,中国登山者的视野得到拓宽,国际领先的攀登技术和理念逐步被汲取,造就了中国以及世界登山运动水平进一步提升。

珠峰是中国领土,更是全人类财富,围绕珠峰开展国际多边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重要内容。珠峰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坐拥海拔100米到8000米以上各类型气候带,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需国际组织协助开发,以珠峰为蓝本展开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改善。目前中国已主导建立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带动珠峰周边国家协同发展,并组织环珠峰全球论坛,共商共建共享珠峰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

2.3 科技助力体育规范攀登模式

攀登服务科研,科技助力攀登,二者相辅相成,不断前行。高山是西藏信众心中的“神灵”,容不得半点破坏、污染;登山运动是表达“敬畏自然”的文化活动,不合理的登山是对“神灵”圣地的践踏。科学技术不仅实现登顶可行度,也促进攀登规范性,科技元素融入竞技体育随处可见,在攀登界更是“家常便饭”。我国自动气象站的应用,首先就为攀登运动提供天气保障;连体羽绒服、双层高山靴以及轻便、实用的氧气瓶为攀登提供更优质保障;在较难的岔路口和交界处,科学的跳绳技术和“上升器”、“下降器”的应用,不仅助力攀登队员克服艰难,更保障攀登者生命安全。此外,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对珠峰保护区范围、核心区容纳人数、攀登者资格、攀登季节等做出严格限制,逐步完善了珠峰商业攀登的安全机制。登山作为一种敬畏自然、体验生命、感悟人与自然融合的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天性所在,也是人类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方式之一。

科技助力体育是未来珠峰攀登的主题,也是强国力量的展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由经验驱动转变为科技驱动,体育科技成为引领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7]。从国家层面出发,科技不仅服务于对珠峰高度的攀登,也包含对珠峰地区的地理、气象材料等全面的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珠峰地区对深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高山冰川的影响、高强度地震对山体高度的影响、以及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对运动等多项重要课题,都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作用;从攀登者角度出发,科技的进步要求个人重点关注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训练学、体能学、运动医学等领域,旨在提高登山训练质量,也为将来成为掌握登山技能和测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3 结语

中国人攀登珠峰的60余年历史,是一个前仆后继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过程,见证了国家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铿锵有力的征途中,坚韧、奋进的民族精神在各阶段均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传承与发展是永恒的话题,从国家任务到自由竞攀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是体育人文价值的落位。不可否认,中国向登山强国的迈进中仍前途漫漫,追赶世界强国步伐依旧漫长,攀登体系完善、助力区域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科技力量提升、体育精神弘扬等是登山运动发展的未来要务。

[1]钟秉枢,何俊,郝晓岑,等.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4-9.

[2]姚路嘉,袁宏,马腾.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历史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60-63.

[3]张慧瑜.《攀登者》:“国家”的显影与当代史的回收[J].电影艺术,2019(6):51-53.

[4]杨风华,王凯珍.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与声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583-586.

[5]平措卓玛,徐秀美.珠峰登山旅游碳足迹及碳效用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145-149.

[6]李庚全,范博华.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5.

[7]张雷,陈小平,冯连世.科技助力:新时代引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3-11.

Thoughts and Prospects on the History of Mount Everest Climbing in China

LI LongFei,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李隆菲(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攀登者登顶珠峰
郑金荣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The blind climber 盲人攀登者
揭秘珠峰身高
张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珠峰保险
提醒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