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兰
体能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
王梅兰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小学体育教育能促进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标准逐渐落实,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体能程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的体育技能学习需注重游戏教学,促进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以游戏为载体的教学形式能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更为顺畅,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发展体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
小学体育;体能游戏;游戏教学法
小学体育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其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会体育文化,养成坚持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以讲授、模仿和大量重复练习为主,缺乏趣味性,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体育课堂上正确应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融入趣味的游戏当中,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体能训练,促进体育锻炼的合作性、趣味性和竞争性融于一体,强化教学效果。以下将从体能游戏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入手,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游戏的融入策略进行探讨。
广义上的体能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我国《体育词典》[1]中将体能详细概述为在体育活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运动素质和能力。体能是人体竞技能力、形态学特征和技能特征以及生物功能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能也可包含身体机能、形态、素质三要素,其中身体机能是物质基础,形态是外在表现,身体素质则是肌肉活动能力的主要体现。游戏则最早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当中,且与文化有密切联系,通过游戏能让人排解心中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团队游戏有属于一种存在具体约束规则、斗智斗勇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能让人学会遵守规则、以聪明才智和团队力量取胜,有益于智力、情感、控制力的发展[2]。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本能的释放,且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短,缺乏探寻无趣事物的动机,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更符合其身心特征,对提高体能练习的积极性和体育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1.1.1体能游戏分类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游戏是指以发展体能为目的,以游戏为开展形式,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本手段的身体活动,不仅包括跑跳投等简单的田径类指向性游戏,也包含了从三大球、武术等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衍生出来的游戏方式[3]。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项:(1)田径类。田径项目以走跑跳投为主,是众多体育项目的基础,对身体发育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多开展田径类游戏可提高速度、耐力等身体技能,例如接力赛跑、赶马车、红黄绿灯、越野接力、老鹰捉小鸡、踩影子等;(2)体操类。体操类游戏包含跳跃、攀爬等体育技能,可设计出多种有趣的游戏,例如爬的游戏包括俯卧爬行、仰卧爬行、动物爬行等,或根据固定距离比时间、固定高度比时间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3)三大球。足排篮在我国普及范围较广,且发展十分充分,游戏形式丰富,借助球类可开展抢球游戏、抛球游戏、踢球比远、抛球击掌、保护小球、躲避球、运球赛跑等游戏;(4)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特征可采用不同的传统体育游戏,例如跳长绳、拔河、斗鸡、滚铁环、跳竹竿、掷沙包等。针对一些危险程度、复杂度高的项目则可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小学生实际生活,例如摔跤可用画圈角力的形式替代,从而发展学生灵敏度、身体协调能力和上肢力量。
体能游戏将不同作用的体能训练项目以游戏的形式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身体。由于体能游戏具有竞技性特征,要求游戏公平公正,鼓励学生赢得个人或团队的胜利,小学生出于好胜心理会更为努力的参与游戏,发挥自身能力赢得游戏。此外,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能游戏可避免频繁开展同一个游戏导致学生产生的厌烦心理,长期坚持可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肺活量,调节体重指数,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能游戏要具有可玩性,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可满足小学生好动、求胜、交往、表现自我的需要,可帮助学生排遣消极情绪,放松心态,培养积极的正能量心态[4]。由于每一种游戏均有不同规则,学生只有认同并尊重游戏规则才能正常参与,游戏中可让学生学会尊重同伴和对手、遵守规则、正确对待成败,掌控自身情绪和行为,促进团队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发展。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多参与体能游戏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弊端。
作为发展学生体能的教学方式,体能游戏的开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枯燥的体能练习方式,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体能游戏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并形成个性化的体能训练模式,丰富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体能游戏库,便于不同教师借鉴应用[7]。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情况,可在游戏库中选择不同游戏,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均能获得体能发展机会。
虽然体育课在目前小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有所提高,但课程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体能教学内容以锻炼身体为目的,主要以体操为主,或仅仅重复简单的热身动作,随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课堂上并未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单靠基础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体能发展的需要。在自由活动环节则缺乏团队规划,部分学生组队玩游戏,部分学生则不知道该加入哪个团队为好,导致自由活动中的游戏环节失去意义,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体育教学中虽然已设计到游戏化教学方法,但对游戏教学模式把握的并不深刻,缺乏主要的教学形式主导,导致小学生仍然将体育课定义在较为简单的层面。教师过多重视体育技能教学,忽视了教学形式的丰富不利于课堂氛围的开展,“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提升。此外,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开发较晚,且缺乏理论指导,教师无先例可循,多依靠自身经验开展教学,内容中涉及过多呆板无趣的体能训练,导致学生训练兴趣降低,教学停滞不前。
目前缺乏因材施教的游戏开展方式,所有学生均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小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会影响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度,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时所需时间也不同,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会导致有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学习内容,而有些学生则难以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创设体育学习环境。
小学体育课堂结构以开始部分、准备活动、基础部分、结束部分为主,开始部分多为课堂常规内容,体能游戏则适合融入其他三个课堂部分。(1)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体温和新陈代谢水平,活动肌肉,避免下一环节的活动中肌肉损伤。在这一环节,体能游戏所用的生理负荷大小对准备活动的作用效果有直接影响,考虑到主教材、季节、学生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可灵活设计体能游戏,例如夏季选择持续时间短,强度小的青蛙过河、单脚跳接力、踏石过河等游戏,冬季则选择持续时间稍长,强度稍大的双人侧向移动、弓步后仰等游戏。开展游戏时需紧密结合主教材,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2)基础部分。基础部分包含主教材和辅教材两部分内容,主教材若是教授新课,体能游戏则需与课程内容的技术动作结合起来,例如短跑教学中躲闪跑训练可强化学生反应速度和起跑速度,教师可设计以躲闪跑为原型的体能游戏,将躲闪跑动作与《奔跑吧,兄弟》中“撕名牌”游戏结合起来,学生分为两组,身后贴名牌,在保护自身名牌的同时尝试撕掉另一组学生的名牌,游戏中制定好规则,不能采用攻击型冲击动作,不能和对方拉扯冲撞,不能以躺在地上或手贴后背的消极方式防御。辅教材则与主教材搭配互补,可通过游戏提高课堂练习密度,促进体能与技能的相互融合;(3)结束部分。该环节多为放松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体能游戏的运动兴奋性中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此时可通过田径拉伸类游戏、舞蹈类游戏起到拉伸和放松作用,例如5人为一组跨步连接、猜拳移步等。
游戏选题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能达到体能训练的教学指标,同时还要易于开展,保证每位学生均能顺利完成。例如低年级学生经常要进行跑步练习,但单纯的跑步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态度,可采用小组跑步比赛、接力跑、长江黄河、赶马车、踩影子等体能游戏辅助跑步锻炼,在好胜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渴望更加努力的锻炼身体,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差距。高年级的学生则有球类训练,教师可采取竞技的方式开展传球比多、抛球比远、持球跳跃、运球赛跑、四角连续传球、双手运球等游戏,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也便于教师开展球类教学。而有的教学内容相对较难,容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例如“跳山羊”训练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上肢力量和跳跃能力,且对搭档充分信任,此时进行两人一组的“背人过河”和“跳人背”游戏则能减轻学生的恐惧感,增加信任感[5]。
4.3.1 渗透人文精神,开发更多的体能游戏
体能游戏开展过程中需注意教授学生方法,引导其探究、创新更多的体能游戏,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挖掘游戏中蕴含的公平公正、团结互助、谦和礼让、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人文精神。此外,课堂教学中需善于挖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中隐藏的体能游戏,对游戏内容和形式进行科学组织和安排,让传统体育类游戏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契合,例如拔河、跳长绳可训练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和弹跳能力,掷沙包、滚铁环则可训练腕力和手眼协调能力[6]。
综上所述,体能游戏具有健身、娱乐、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作用,能让其保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辅助课程目标的达成。今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融入是必然趋势,体育教师需不断创新,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开展合适的体能游戏方式,将体能游戏真正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坚持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少年强则国强。
[1]体育词典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张明伟,吕东旭,张晓旭.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3):40.
[3]叶强,徐凯,钱纪云,等.儿童体育活动课程中增强现实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8,297(1):122-128.
[4]吴爱军.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9(25):49-52.
[5]叶强,徐凯,钱纪云,等.儿童体育活动课程中增强现实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22-128.
[6]许莉.民间游戏资源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7):90-92.
[7]陆小冬.设计体能游戏,指导小学生练习田径[J].田径,2019(3):26-27.
[8]刘双红.体能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理论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3):111-114.
An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Physical Fitness Games in Primary School Sports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Meilan
(No.3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engze District, Quanzhou 362000, Fujian, China)
;王梅兰(1975—),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