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瑞
基于GIS的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服务范围浅析
韦 瑞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文章采用ARCGIS分析法,搜集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相关数据,运用ARCGIS进行定位标注,对居住人口密度、公共体育空间服务半径进行分析研究,为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及优化提供建议。
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服务范围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根本,但是目前人们的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青少年体质远不如过去,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亚健康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至此,全民参与健身运动已迫在眉睫,提高国人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全民参与运动对于运动空间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供给不平衡会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打击市民运动的积极性。
从目前看来,单纯的专门性公共体育空间建设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不应将其局限于专门的体育场地设施所占据的空间上,而是要把城市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辐射范围更加广泛,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从大众体育开展较为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不管是何种阶段,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都不能放松。然而,现阶段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布局,在城市不同地域建设何种体育场地设施,如何使城市空间更好地为居民体育活动服务,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的系统化建设如何与城市整体发展相适应,如何为城市整体功能发挥起到积极地作用等问题值得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的服务理念也日新月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工作,中央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南京也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创建江苏省“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示体系范区”,通过政府牵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然而,在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的同时,对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的理论研究未能适应形式及时跟上,尤其是对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研究尚为空白。
本文对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与建设、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范围进行探讨,探讨出一条适合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道路,促进栖霞区居民更好的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对公共体育空间的合理规划,完善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整体布局,提升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质量。
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9个街道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广场与公园体育空间、学校体育空间共计434处为研究对象。如表1。
1.2.1文献资料法
于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查阅和整理了有关公共体育空间的文献。通过南京市栖霞区规划分局、栖霞区文化旅游局获得栖霞区规划地图和栖霞区景区地图;通过走访各街道和社区获得小区域的规划图。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现场采访或打电话的方式对体育学、地理学专家进行访谈,从而挑选出全面、有效的公共体育空间等级划分及服务范围评价指标;就体育场地规划与建设、影响体育场地布局的相关因素等向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体育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咨询;将所得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书面资料。
表1 栖霞区各街道公共体育空间数量
街道公共体育空间(个) 西岗街道39 八卦洲街道35 燕子矶街道37 迈皋桥街道80 仙林街道34 龙潭街道68 马群街道53 栖霞街道35 尧化街道53 总计434
1.2.3 ARCGIS分析法
搜集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数量及名称,采集公共体育空间的坐标,运用ArcGIS对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范围进行分析,通过图像的方式进行可视化表达。
图1 栖霞区街道分布及人口分布图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东北部,北临长江,东界句容,西连主城,南接江宁,总面积395.4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辖9个街道、119个居(村)委会,拥有长江岸线86公里,户籍人口47.87万人,常住人口71.79万人。现有住宅小区350个,建筑面积3236.2万平方米。
栖霞区现有的公共体育空间形式主要为公共体育馆、公共体育场、广场、公园及学校体育空间,学校体育空间暂未全部对外开放,本文将学校体育空间列为公共体育空间范畴,以促进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最优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收费体育空间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中。目前,栖霞区拥有公共体育空间434个。公共体育空间分布为:西岗街道39个、八卦洲街道35个、燕子矶街道37个、迈皋桥街道80个、仙林街道34个、龙潭街道68个、马群街道53个、栖霞街道35个、尧化街道53个。
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研究中,研究的是更为具体空间内的体育场地及体育服务等,因此,现行的城镇体系划分不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需要更加具体的进行划分。本文研究的是区级的体育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居住区级和小区级两个等级,根据学者蔡玉军的等级划分体系,我们将公共体育空间划分为城市级、区县级、乡镇街道级、居住区级、小区级五个级别。(如表2)
表2 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等级划分及等级分级标准
序号公共体育空间等级等级描述 1城市级城市级地标性建筑;服务范围大;整体服务水平高;功能丰富。 2区县级区县级地标性建筑;服务范围中等;整体服务水平较高;功能丰富。 3乡镇街道级街道体育中心;服务范围较小;整体服务水平一般;功能齐全。 4居住区级片区健身中心;服务范围小;可到性高;功能一般。 5小区级小区内健身点;服务范围明确;功能单一。
南京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类型主要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广场与公园体育空间、学校体育空间。结合公共体育空间的等级划分,将各种类型的公共体育空间进行标注。
图2 栖霞区所有公共体育空间图
表3 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服务半径及影响因素
公共体育空间级别服务半径(米)范围影响因素 城市级5000交通可达性、服务质量 区县级2500交通可达性、设施完善程度 乡镇街道级1500项目设置 居住区级800面积、人口阶层 小区级300人口基础
已有学者对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半径进行了研究并做了界定。居民到社区体育中心、健身苑、达健身点的出行距离分别为1500米、800-1000米、500米左右。也就是小区级、居住区级、乡镇街道级的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半径参考范围为500米、800-1000米、1500米。因此,结合政府政策及学者研究,并访谈相关专家及走访南京市栖霞区的居民,将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半径定位5000米、2500米、1500米、800米、300米,具体如表3。
2.3.1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半径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栖霞区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只有栖霞区全民健身中心一处,位于尧化街道,根据区县级公共体育空间辐射半径,蓝色阴影部分为辐射区域,全民健身中心可辐射周围约19.6平方公里内的居民,辐射区域包含了尧化街道、栖霞街道、仙林街道、迈皋桥街道及燕子矶街道。重点辐射区域为栖霞街道和尧化街道,燕子矶街道、迈皋桥街道及仙林街道的辐射范围很少。全民健身中心对于八卦洲街道、西岗街道、马群街道及龙潭街道没有辐射到,除各种大型活动以外,全民健身中心对于这几个街道居民的吸引力几乎没有。
由于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的缺乏,导致栖霞区全民健身中心的负荷压力较大,承载着辐射区域内居民的日常锻炼需求,同时也担负着栖霞区各种体育比赛及其他性质的活动,供不应求的矛盾显而易见。
图3 栖霞区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范围图
图4 栖霞区小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范围图
栖霞区小区级的公共体育空间共有66处,由于小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范围较小,加之与部分公共体育场馆距离较近,导致部分公共体育场馆辐射了共同区域,图中蓝色阴影部分为小区级公共体育场馆的辐射范围。目前,小区级公共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马群街道、迈皋桥街道、燕子矶街道、西岗街道、仙林街道,所有公共体育场馆辐射面积之和约为0.28平方公里,辐射范围极小,辐射的空白区域较大。八卦洲街道及龙潭街道几乎没有公共体育场馆,由此可见,其他形式的公共体育空间将承担更大的负荷压力,居民的运动丰富性也将大大下降。
表4 区县级及小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范围辐射表格
公共体育场馆级别划分辐射范围(%)辐射人口居住点(%)未辐射范围(%)未辐射人口居住点(%) 区县级0.050010.4695.0089.54 小区级0.030915.5296.9184.48
通过服务半径的数据分析得出,由于区县级体育空间数量不足导致区县级体育空间辐射的范围较小,辐射到的周围人口仅占10.46%,从没有辐射到的区域来看,栖霞区大部分人口享受不到区县级体育空间的服务。小区级体育空间数量比区县级多,辐射的范围也相对广一点,辐射范围内的居住人口也随之增加,达到15.52%。总体来说,栖霞区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不足,整体服务能力有限。
2.3.2南京市栖霞区广场与公园服务半径的调查与分析
栖霞区广场及公园共有367处,区县级、乡镇街道级、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分别有1处、7处、106处和253处,根据辐射范围的界定标准,它们能够辐射的范围分别为19.6平方公里、49.5平方公里、213平方公里、71平方公里,图中绿色阴影部分。从图中可以得出,除了八卦洲街道及栖霞街道以外,其余街道大部分的范围都能得到覆盖,整体的辐射情况比较乐观。区县级及乡镇街道级的广场与公园建设比较集中,全部位于栖霞区西侧,导致覆盖区域多处重复,居住区级广场与公园重复覆盖的区域也较大,居住区级广场与公园集中在栖霞区东西两侧,中间的西岗街道及栖霞街道广场与公园明显不足。
图5 栖霞区区县级及乡镇街道级广场与公园服务范围
图6 栖霞区居住区级广场与公园服务范围
图7 栖霞区小区级广场与公园服务范围图
相比于公共体育场馆,广场与公园的数量较多,辐射范围也较大,基本能够辐射周围的居民。但是调查中可以发现,多数小区级的广场与公园过于接近,比如分别在小区的前后门广场,或者是马路的两侧,导致了覆盖范围极大程度的重合。并且面积小、设施简陋;居住区级的广场与公园相对乐观,并且建设的硬件设施较为优越,深受大众的喜爱。乡镇街道级及区县级的广场与公园体育设施较为丰富,但是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市民更热衷于更近的广场与公园。
从整体来看,栖霞区广场与公园的建设情况不够乐观。场与公园是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主要形式,从表数据上可以看出,区县级、乡镇街道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的辐射范围分别为5.04%、11.52%、21.93%、9.97%,不足一半的覆盖率并不够理想。但从覆盖人口居住点来看,相对理想,人口的辐射率达到了4.58%、18.95%、49.02%、41.01%,说明广场与公园的建设与人口因素较为贴合,利用率得到了上升。从局部来看,部分区域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出现了扎堆现象,迈皋桥街道、燕子矶街道、尧化街道的服务范围重复率较高,出现了严重的弊端。随着西岗街道、栖霞街道的不断发展,人口居住密度越来越大,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没有得到保障,多数居住点没有得到覆盖,应引起重视。
表5 各级广场与公园服务范围辐射表格
广场与公园公共体育空间级别划分辐射范围(%)辐射人口居住点(%)未辐射范围(%)未辐射人口居住点(%) 区县级5.044.5894.9695.42 乡镇街道级11.5218.9588.4881.05 居住区级21.9349.0278.0750.98 小区级9.9741.0190.0358.99
2.3.3南京市栖霞区学校体育空间服务半径的调查与分析
图8 栖霞区全部学校服务范围
栖霞区中小学校共有59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2所,高中6所(含职中),民办3所,经调查,3所民办学校都为小学,另有高校12所。在辐射范围的界定中,通过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将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高校三类,辐射范围分别为800米、800米、1500米。中小学的辐射面积之和约为118.6平方公里,接近栖霞区总面积的30%,辐射范围较大。由于高校全部位于仙林街道,并且高校全部建设在一起,覆盖范围基本重复,无法得出具体的面积,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仙林街道已得到高校体育空间的全覆盖,没有空白区域,并且影响到其他街道的部分区域。由此可见,将学校体育空间充分利用将大大降低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压力,并且能够提升市民运动的丰富程度。
表6 学校服务范围辐射表格
学校类别划分辐射范围(%)辐射人口居住点(%)未辐射范围(%)未辐射人口居住点(%) 高校10.336.3789.6793.63 中小学28.7454.9071.2645.10
中小学的建设与人口居住密度密切相关,致使中小学的体育空间能够辐射栖霞区28.74%的区域,辐射人口居住点到达54.90%之高,超过一半的人在学校体育空间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开放学校体育空间将会对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和利用提供极大的帮助。
从数据分析中得出,高校体育空间辐射范围和辐射人口居住点都很小。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扎堆建设致使覆盖范围重复,栖霞区的12所高校都坐落于仙林街道,并且紧靠在一起。优势就是高校的体育空间覆盖了整个仙林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那么仙林街道的其他体育空间建设将得到极大的缓冲,仙林街道的公共体育空间将领跑于整个栖霞区。高校的体育空间建设也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也能够承载各种体育活动,如若学校与大众密切合作,将形成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一大特色。
3.1.1南京市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整体水平不高,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集中在西南侧,中间区域、东侧及长江以北的区域,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严重不足,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并不完善。
3.1.2区县级及乡镇街道的公共体育空间数量不足,难以承担栖霞区大型的体育活动,并且辐射的区域较小,栖霞区多数市民对于较大型的体育场馆或其他空间没有参与感,且运动积极性难以提高。
3.1.3老年人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难以实现,小区级的公共体育空间数量不足,老旧小区及拆迁安置区的体育空间建设不足,老年人健身难问题较为严重。
3.1.4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范围重复率较高,没有做到合理规划,现有的公共体育空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2.1改造现有空间,丰富体育设施
相对于在空间密集的城市中重新规划与建设体育空间,改造现有的体育空间相对简单,即对栖霞区内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广场与公园进行功能改造。对服务质量较差、功能单一的体育场馆进行优化,尽可能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能力,如扩大使用面积、增加同时参与的人数、扩充运动项目等等,以此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吸引力。可对栖霞区现有的广场及公园进行优化,在不影响广场与公园性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元素,如铺设绿道、健身步道,空余区域建设体育设施等,以此增加栖霞区公共体育空间的数量与质量。
3.2.2加大空白区域的居住区级及小区级体育空间建设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规划建设公共体育空间。在本文研究中,没有被公共体育空间覆盖的区域应优先建设公共体育空间,如八卦洲街道、栖霞街道;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也应优先建设,如燕子矶街道、迈皋桥街道、马群街道、西岗街道。对于公共体育空间重复的区域应当进行空间改造,不可盲目的再建设,以达到各区域的公平性。对于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数量上应结合人口的密度进行分析,并合理规划。根据市民锻炼现状及老年人锻炼需求,应大力建设居住区级及小区级的公共体育空间,以方便其到就近区域内进行锻。
3.2.3合理规划开放时间
一般学校的空闲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下午5点后和周六日全天及寒暑假,每年空闲时间接近半年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正是成人的工作时间,下班后进行体育运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开放时间可以设置在学生放学后。如遇到学校的活动可选择活动日不开放,开放时间可灵活变通。
[1]彭国强.体育空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 195-198.
[2]蔡玉军,邵斌,魏磊,等.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理想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432-436.
[3]蔡玉军,邵斌.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基本理论与运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3):1-2.
[4]陈丹丹,李国岳,等.城镇化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剥离与重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3):1-2.
[5]王敏之.公共体育的空间构想: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将设模式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14:46-47.
[6]蔡玉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43-44.
[7]范超.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与考量[D].山西师范大学,2015:12-13.
[8]彭国强.体育空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6-198.
[9]彭立新,郭卫勇.基于GIS城市体育场最佳选址问题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25.
[10]赵靓.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场地信息平台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25-26.
[11]胡效芳.体育场馆社区影响作用的计量模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S1):164-166.
[12]蒋蓉,陈果,杨伦.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实践及策略研究[J].规划师,2007,23(10):26-28.
An Analysis of Service Scope of Public Sports Space in Qixia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Based on GIS
WEI Ru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Nanjing 210000, Jiangsu, China)
韦瑞(1993—),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