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依尔
201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快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的落实速度,根据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要求,对高校和社会所有成员进行长短期培训以及内部、外部职业培训[1]。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开发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全日制在校生为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另一种是以社会人员为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随后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此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企业技能培训的调研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培训计划的实施并未结合校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更改,可能会导致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体系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事实,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岗位能力与工作能力,想要实现高质量的培训可能性极低。
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年龄、技能以及学历等方面差距明显,所以学员的水平良莠不齐,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讲课的教师无法做出科学的调整,讲课的效果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此外,尽管高职院校已承诺在培训需求方面对教师进行大力培养,但由于学校教师对企业工业发展和制造实践、技能水平以及对行业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对行业和企业技术技能的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因此培训的实际内容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与此同时,因为培训班的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足,所以即便具备较高水平的人才,也不愿意参与到培训班教学过程中。
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班大部分是由不同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机构出资开办,培训工作与其他常规活动有所不同,其培训的时间大多安排在晚上或是周末,培训工作人员的双休时间将被占用,这使得其工作压力倍增。加之缺乏明晰的调休或奖励机制,培训工作人员组织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就更是大打折扣,培训工作难以实现创新[3]。
“课程思政”指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为全体教职员工,全过程和全过程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从而使各个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持同一方向,形成协同效应,为此,需要采取“从小到大”的方针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但现在很多高职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专业性人才,更有部分教师单纯认为,学生思政工作只需要针对全日制学生开展就可以了,内容并不需要深入挖掘,所以导致部分高职培训班并未考虑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经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班中有很多学校文化程度有限,职业意识、工匠精神、爱国意识等理念严重缺乏。因此,笔者认为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些内容,以对培训学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并重
学校在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教师的整体水平,还应注重教师的技能培训。当二者实现均衡发展时,就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也才会有更多空间发展自身,学校也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学校不只需要提升学生的学历,也要为学校本身搭建更好的平台,让青年教师能够有机会提升技能,并考取专业资格证[4]。学校要立足宏观与顶层设计视角,为教师做好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学习,各个部门更是要协调统一,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例如“老带新”“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为其搭建成长之桥。
2.合理安排教师教科研时间
一个人的精力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上花费较长时间,那么科研时间就会大幅缩减。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科研的契机,使其可以对自己的领域进行探讨。教师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可实现理实一体的要求,并落实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原则,最终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练习。学校和相关部门要给予教师多重鼓励,将其以绩效或专项基金的形式体现出来,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向科研型人才发展。
教师工作的热情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还需要补偿机制的应用。学校正在优化现行的薪酬机制,以最直接地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吸引人才,这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要机制[5]。薪酬奖惩机制的制定需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但要增加教师的收入水平,借此提高学校的薪酬水平,并进一步体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可以得到与付出对应的酬劳,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薪酬机制应该坚持人本理念和多劳多得的原则,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前提,根据高职院校发展所展现的特点,适当倾斜于一线的教师,促使高校能够培养更多全面人才;第二,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鼓励,尤其是贡献突出者,让教师可以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防止教师心生懈怠,人才外流。与此同时,奖惩机制的制定,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竞争力,让更多教师愿意参与进来,为学校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第三,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奖惩制度的改善,不但能够给教师更加丰富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能够使其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使其能够处于良好的人文环境中。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关键技能。为此,一些学校加强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购置,并建立了校园网络、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并且还构建了智慧教育系统,教师可以发挥这些工具展开教学。在网络环境中探索基于研究的学习策略和模型,根据地区学校的发展现状整合和改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满足教师自主需要的综合诉求,确保按需施训,保障学习成效,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专心,能够认真学习和使用相关信息化技术以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将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反映在学科学习和实践中。
1.构建评价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数据管理平台,并将其作为评估和实施的重要工具。关于教师的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立,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专业、研究、管理或教学入手,努力创建一个评价平台,以整合和管理有关专业能力的数据,开发和采用解决方案以提高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以学校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加快数据采集,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让教师职业能力的价值得以体现。
2.创建评价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是否有效,让教师信服,和教师的参与度、配合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可以采用动员、推广或是大力宣传的方式,让教师对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即不但需要关注事情的结果,还要对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在教师能力评估过程中还要对教师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继而让教师对评价结果更高度认同,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协调发展,使学校的师资队伍能力越来越强。
3.加强评价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是一项学校系统工程,并不是单独某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学校要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加以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可将其列入重点,将其落到实处;第二,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增加对教师评估和建设信息化园区的投资,特别是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需的设施和设备方面;第三,加强学校的绩效督查。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监督和监督机制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并将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阶段报告定期发布于网站上,以此作为教师最终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依据。
技能培训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提高受训人员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了解市场需求,做好自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