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南疆技能培训及其成效研究

2021-11-23 05:47陈小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疆农牧民劳动力

文/陈小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力度,使贫困家庭实现靠技能脱贫。南疆四地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南疆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1]。缺乏技术和劳动力将导致劳务输出率低,从而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收入。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力度,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转移就业。

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本领,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南疆四地州对贫困劳动力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疆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61.24万人次,其中南疆四地州51.55万人次,占比84.18%[2]。本文旨在探讨技能培训在南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其在贫困人口增收中的成效,以及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技能培训本身及其效果发挥方面存在的不足,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培训门类、转变思想观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开展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南疆地区开展技能培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开展技能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南疆农村地区存在两类富余劳动力:一类是隐性失业人口,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另一类是“两后生”群体,即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如何对以上两类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让他们脱离土地,实现社会流动,从而让农民家庭获得除农业收入之外的工资性收入,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其次,开展技能培训是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南疆产业、就业结构呈现出第一、第二产业偏离度较大,第三产业相对协调的情况。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已不足20%,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依然超过50%,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一产业中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未得到有效转移;第二产业占比保持在40%左右,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却长期徘徊在15%左右,说明现有的劳动力队伍建设不能支持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步上升,在三次产业中已位列第一,与此相对应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最后,开展技能培训是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转型离不开作为社会历史实践主体人的作用。根据自治区统计局数据,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南疆贫困发生率为22.7%,远高于全国5.7%的水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受教育年限为9.27年,同期新疆为9.57年,南疆为8年。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的现状对南疆社会转型提出巨大挑战。

南疆社会转型发展急需各类技能技术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却得不到有效转移,二者未能实现有效匹配的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劳动力并不完全都是人力资本。根据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要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3]。因此通过技能培训能够使南疆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本,补充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二、技能培训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4]。针对劳动力职业素质较低、就业技能较弱的现实情况,南疆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技能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也越来越多。南疆开展的技能培训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是通过农牧民夜校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长期以来,不能很好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国语)交流,成为阻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自2016年12月起,南疆在所有行政村开办农牧民夜校,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给农牧民进行国家惠农政策、国语以及实用脱贫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国语水平和生产技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二是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南疆地区“两后生”群体是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与父辈们受教育程度低,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的情况不同,他们已经接受了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较强,且年龄结构非常年轻。让“两后生”经过技能培训实现职业化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能够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通过社会组织参与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接政府培训项目,依法依规开展培训工作。各经营主体如企业、微型工厂、车间开展岗前培训。个体经营户(服装店、打字复印店、理发店、饭店等)和致富带头人,通过以老带新,手把手教授知识技术,在提升劳动力技能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农牧民夜校学习主要解决农民国语水平不高,不懂国家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主要解决二三产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帮助“两后生”群体实现职业化;社会组织参与培训主要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三条路径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理守法的合格农民,到造就专业技能技术人才队伍,再到劳动力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逐步实现打造人力资本产业中心。

三、技能培训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南疆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在稳定就业、增加收入、转移劳动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逐步实现稳定就业。根据2020年9月《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14年至2019年,全疆年均培训城乡各类劳动者128.8万人次,其中,南疆地区年均培训45.14万人次。参训人员至少能够掌握1项就业技能,绝大多数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稳定就业[5]。以和田地区为例,2019年共有10.33万农牧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9.83万人,就业率达95.16%[6]。

二是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劳动力能够有比在家务农更稳定和更高的收入。很多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成长为企业的岗位能手、技术骨干,一些人成为管理人员,一些人选择自主创业。2018年至2019年,南疆地区及兵团四个深度贫困团场有1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实现脱贫。

三是有效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正所谓“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主要途径。各地政府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教学模式,为“两后生”学习技能和实现就业提供帮助。“两后生”毕业后或是进入到各类企业、单位,或是选择自主创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土地和乡村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发展,不再复制父辈们的贫困生活。

事实说明,近年来南疆技能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依然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师资队伍短缺。南疆职业院校中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通过出台一系列举措吸引并留住专任教师,健全职业院校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是缺乏管理类人才培训。新型乡村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管理人才推动管理。但南疆各地州对劳动经纪人、新型经济主体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等经营管理类培训较为少见。因此要在政府的带领下丰富技能培训门类,搭建人才梯队结构。

三是思想观念转变缓慢。部分农民依然存在故土难离的思想,缺少独立择业意识,喜欢从事捡棉花、摘葡萄、砸核桃等技术要求低,纪律要求不严格的临时性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四、结语

文章在精准扶贫视域下,提出南疆技能培训及其成效研究,分析开展技能培训的必要性,通过三种实施路径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农牧民夜校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社会组织参与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并对技能培训取得的主要成效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劳动力思想观念转变。

猜你喜欢
南疆农牧民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南疆木棉红似火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南疆最美是春天
筑梦南疆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