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亚萍
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备受关注,而思政教育在教学实施中也开始关注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现实问题,结合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步深化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取得教育实效。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正确就业导向的树立、就业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就业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高校扩招,学生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就业率低。导致就业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除了庞大的毕业生基数,也因为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好高骛远,不能做到脚踏实地寻求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错误的就业观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的不足、目标高、对未来信心不足、对企业了解不多等方面,导致其盲目就业、消极就业[1],而引入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就业观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发展观念,深入自我认识,加强专业学习,积极融入社会,尝试自主创业,同时养成良好的就业品德,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以思政教育为导向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思想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社会形势、社会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个人的职业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的执行上。学生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找准就业的方向,实现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让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全面,对人生的发展规划更科学、更理想。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也常常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就业态度,甚至上升到心理问题层面,引发严重抑郁等问题。学校类似于象牙塔,与社会相比更为“安全”,学生一旦毕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往往很难适应,主要表现为心理的极度脆弱。而思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指导高校学生提升就业心理素质[2],具备良好的受挫能力。学生在思政教育指导下,对职业发展竞争、就业发展压力、对创业挑战有着更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指导其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教育让其心理素质变得更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及现实就业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学生积极就业的保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能够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实现积极就业。以思政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学生就业培养的全过程,让高校学生更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思政教育中也应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宣导,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明确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帮扶政策,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借助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让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做好创新创业前的准备工作[3],对未来就业及创新充满信心。要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引导其去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以思政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育人希冀落到实处,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就业指导的新渠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创业的精神灯塔,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基于学生专业学习实际,让专业教学、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而思政教育起着纽带作用。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专业教学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契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上既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德育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思政教育的串联下,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再将专业学习与职业素养训练统一,在实践中检验、锻炼,也让学生在锻炼中形成健康的职业心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中做、做中学,坚持知行统一。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积极走出学校,主动融入社会,深入企业锻炼,明确当前市场上、企业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导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中的查缺补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就业机会,积累就业经验,在社会的书本中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明确职场要求,熟悉职场运作规律,明确自身的素养不足,指导自己的专业创新发展,奠定未来就业的基础。
以思政教育推动高校学生的就业发展,一方面,需要紧扣学生发展,推行针对性教育;另一方面,要关注企业需求,构建企业课堂。针对性教育方面,主要是发掘与整理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各种问题,改变思政教育内容、调整就业指导方式,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行网络一对一辅助教育,让学生将创业、就业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问题借助网络反馈给专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部门[4],这些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指导思政教育方向、内容的细微调整,联合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就业指导教师,以促进两者的融合,在思政教育中结合就业形势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进行针对性地教育解答与专业辅导,让学生获得更契合自身实际的就业帮扶与引导,以思政教育推动学生的积极就业与创业。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高标准及高水平需求积极构建企业课堂,引导学生在企业锻炼实习,在丰富的第二课堂中完善就业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择业与创业。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积极开拓课堂教学渠道,融入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岗位,感受就业氛围,并完成课程体验总结,分享交流心得,而这也将指导教师调整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形式,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相挂钩,校企联合,让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识企业、认识行业。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思政教育形式更为生动丰富,其也为思政教育中就业指导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学便利。在思政教育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或者组织思政教学实践时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形式,辅助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与人性化,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借助先进的情景模拟教学技术,创设职业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氛围,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做好就业前的积极准备。也可以借助经典案例的多元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艰辛,认识到自身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基于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主动就业或者自觉创业。思政教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学及就业指导的推陈出新,也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熟练使用各种技术设备,辅助教学,深化就业指导教育[5]。而思政教育除了依靠学校的主阵地外,还需要向家庭教育方面延伸,让学生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得到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消除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就业观、价值观引导上的教育冲突。高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信息互通有无,高度共享,在双方长效的沟通与交流中,达成思政教育、就业引导的共识,及时掌握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双方协作,让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更富实效。
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是踏出校门、自我成长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以往单纯地依靠就业办指导或者专业课程学习,很难指导学生高效就业、理想就业,这也引发我们对思政教育参与就业指导的关注。在教育的探索中,应着手思政教育中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导向。同时借助思政教育实践、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获得专业性的就业指导,积累就业经验,从而更好地就业,或者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以推动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